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2023-10-17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qing,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白杨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2

  《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本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题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者一家从看到白杨--议论白杨--表白内心的'顺序;”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住白杨的生存环境--(大戈壁),白杨的特点(生命力强),白杨的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结合父亲的触景生情,从沉思--严肃--一再沉思--微笑的情况变化,激发学生理解父亲此时的心情,特别是用直观的画面展示“茫茫的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强烈,让学生去感受那凄凉的环境,领略白杨顽强的品性。抓住父亲的“含意深刻的话”,激发学生去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懂得父亲是认真而动情的,品读出父亲对白杨的赞颂与对边疆的依恋。为理解“爸爸不仅介绍白杨,也在表白自己”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白杨的特性联想到白杨的品格,联想到一位扎根边疆建设者的内心世界--扎根边疆不动摇,从而读通全文。

  在教学中采用“五读”教学法,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切入与跟踪,不断调控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悟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去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在阅读中渗透知识点,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突出读的层次:泛读--悟读--复读--选读--评读。每一次读都结合在理解上,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目标不够集中,教学中有些环节有走过场的现象,如:关于人物对话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等。评读中,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课文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口述课文大意。

  建立课堂: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点名学生上讲台听写课文《白杨树》所学习的字词,并且造句。

  导入:白杨树和胡杨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白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坚忍不拔,胡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顽强奋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周边到处可以看到白杨树,但是大家只知道它是一棵树,并不知道它的另一面,学习本文,让我们来了解白杨树不同的一面。

  教学内容:

  一、播放HaFaLa软件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老师点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三、老师带读一遍,学生跟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四、讲解自然段的段意。

  1、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文章中故事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

  学生回答:课文分十五个自然段,文章是以爸爸、哥哥、妹妹三个人的争论而展开的。

  2、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归纳?

  (1—2)荒漠的大戈壁荒芜人烟,在铁路两边,只有笔直的白杨树。

  (3—12)哥哥和妹妹两个争辩白杨树,爸爸最后给兄妹作解释。

  (13—15)通过白杨树的坚强,反映出像爸爸这一类新疆人的品质。

  3、文中提到,戈壁铁路两边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点名回答:高大、挺拔。

  4、在爸爸的观点里,他是怎么样看待白杨树的?

  点名回答:那儿需要,它就扎根在那儿……它总是那么的直,那么的坚强,毫不动摇。

  五、学生自主归纳课文大意,老师最后总结课文大意:本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特点,反映出爸爸这一类新疆人民的坚忍不拔。

  教学活动: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对读的大声、整齐的组给予大红花奖励。

  2、以课文的故事为范例,结合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经历,谈谈在新疆,人们都具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巩固复习: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教学测评:点名回答问题,述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归纳课文大意。

  教学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白杨树为例,反映出我们新疆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希望我们能把这一优良的品质传递下去。

  教学延伸(作业):将课文认真的读一遍。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4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2、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3、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二、抓过渡句引疑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6、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分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坚强)

  7、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板书:

  高大挺秀 

  8、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

  9、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10、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11、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12、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13、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14、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15、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三、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师指屏幕)

  生:(齐读课题)白杨。

  师:(播放课件)几十年前,新疆的大部分土地是这样的,目之所及是茫茫的大戈壁。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沙石。大风衣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孩子们,看到这里,你对大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呀?

  生:我觉得大戈壁非常的荒凉。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一望无际的。

  师:茫茫的大戈壁,一眼看不到边。(李金洋)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寸草不生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书中也有描写大戈壁景象的内容,咱们一起打开书第70页(学生打书)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课件)列车就行进在这人际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上,每隔几秒钟,窗外就会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生长在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呢?请你自由朗读文章的4——13自然段,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是描写白杨的句子,是吗?(生点头)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1:你看那树多高。

  生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3:你看它多直。

  师:同学们画得这些都是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件出示文字)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请同学们再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生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画的重点词是直、高大、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通过这些重点词,我能感受到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困难的。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在什么地方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师:思雅,你画了这么多的重点词,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不清了。你能一句一句的说吗?

  生:可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我画的重点词是直和高大。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读一读书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一段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感受到挺拔的白杨树吗?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多位同学,要有语气)

  师:思雅谈了她对第一句的理解,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看看还能抓住哪句话,哪些重点词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困难白杨树永远都不畏惧,更加坚强。(师板书:更加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呀?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也不害怕,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哪儿生长的白杨树呀,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生长,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怎样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这样的坚强?

  生: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这样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它需要怎样?

  生:它需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支干。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特别强调很快地这个词。纪方你为什么这么读啊?

  生:白杨树知道戈壁滩的情况非常恶劣,要很快地长出来把戈壁滩变得完善一些,增添一些色彩。

  师:增添一些什么样的色彩?

  生:绿色。

  师:让这满地黄沙的戈壁滩能够有一抹绿色。在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想来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是贫瘠的土地需要它,是寸草不生的土地需要它。

  (指名朗读)

  师:很好。它一样在这样的土地上舒枝展叶,顽强生长。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你怎样通过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生自有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白杨树在需要它的地方顽强生长。(板书:因需要而生长)

  (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

  师:很多同学坚定地摇头。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我想给胡洋补充,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戈壁滩需要白杨,更需要我们的建设,让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变成绿洲,不再是难以生存的大戈壁。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

  师:他是借着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他介绍的是白杨树的形,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有这样的“神”。白杨树就成了爸爸的代言人,他是在告诉孩子。

  (学生齐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要怎样表达爸爸的心愿呢?

  (指名朗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们能表达出爸爸这火一样的热情吗?

  (学生齐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我们能读出爸爸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的坚定的信念吗?

  (学生齐读)

  师: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些知识。孩子,你多了什么知识呀?

  (生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陈天一,你多了些什么知识?

  生:读“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师:孩子们,你们多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齐读。

  师:通过的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对新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指一学生: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作为孩子你理解爸爸这微笑吗?

  生:因为爸爸看到了以后的新疆不会再荒凉,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华。

  师:这些小白杨不正像孩子们的代言人一样吗?(课件出示)他们会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坚信这一点。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我们曾经被执着感动,曾经被英勇感动,也曾经被幸福感动。而今天我们却因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平凡而感动,为像他们有白杨树这样因需要而生长,遇困难更坚强的精神而感动。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刚才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你们在赞叹什么呢?

  生:我想说现在的新疆和以前的戈壁滩简直就是两个地方。

  师:今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离不开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这里的建设者。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和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像白杨树一样,往后的新疆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把书合上。

  (生合书)

  师:下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和听课的老师说再见)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6

  《白杨》: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不谈政治是人教论坛的要求,但是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却是人教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怎样理解呢?按照教材编者的意思:引导孩子将来要向他们的父母那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所以课文最后用“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来进行暗喻、点题。这是政治性在教材编写意图中的一种高度表现,也是将白杨所具深刻内涵的高度窄化,是将“服从”需要的意志强加给了“白杨”们。“爸爸的心”——“白杨”真正的内心世界应是期待着孩子:像白杨那样“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从真正的教育的角度,育人的内化性来说,这才是白杨品质、内涵的深刻之处,是其本质,是真正的人文内涵。它对人性的影响魅力远远大过上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它对人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培育。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7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8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

  2、

  3、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引入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画面:茫茫的大戈壁,铁路沿线是成排整齐的白杨,高大挺秀,粗壮茂盛。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树吗?(板书:白杨)谈谈自己对白杨的初步印象,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想一想,本文围绕白杨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

  2.检查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3.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白杨的生长环境,指名说。(板书:没有……没有……没有……)

  过渡:茫茫的大戈壁,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三、品读课文,抓住重点

  本文中爸爸是如何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爸爸是介绍白杨的话。指名回答。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自由品读后与同学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通过读读议议,悟出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个性朗读这段话。师: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语?为什么?(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白杨树还会在哪儿生长呢?填入( ),读给大家听。]

  教师引读,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漫天的风沙吹打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冰冷的雨雪覆盖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长时的干旱炙烤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肆虐的.洪水浸泡着,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四、研读课文,体会内涵

  (出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研读“自己的心”,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借白杨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观看视频《生产建设兵团》,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深切感受建设者为开发西部,保卫祖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爸爸的感人情怀和良苦用心,当我们重温老一辈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

  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又为什么微笑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4--16自然段,用心想一想。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5.升华情感

  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建设边疆的中坚力量。如今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美丽繁荣的》)如今,昔日的孩子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他们早已明白了当年爸爸的心,早已读懂了白杨。他们现在会说什么呢?

  (出示:爸爸,我们读懂了白杨,读懂了你的心,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指名说。

  五、回复全文,总结提升

  归纳中心思想: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一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推荐阅读

  阅读链接诗歌《帐篷》。

  对比阅读《白杨》和《白杨礼赞》,激发学生学习《白杨》的兴趣。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词。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12

  总的说明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正是这浓郁的诗意,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二、对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这篇散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这种较佳方案?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三、对物和人的关系的处理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四、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白杨》一课教学我注意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以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结构上,导入正课后,我出示了大幅戈壁挂图,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大戈壁荒凉的景象,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忌平淡无奇,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单调乏味的教学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时,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qing昂扬,教师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力争达到“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具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 介绍( )  抚摸( )  分辨(  )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 清晰( )  动摇( )  软弱(  )

  消失(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 篇13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