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3-10-04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自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你的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还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还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

  生:不幸福,因为他们都在干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会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他们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 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先练一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不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生:想)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面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用者心中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本课参加中央教科所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2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青丝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小朋友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身读懂的。谁能把小小朋友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依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考虑。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定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局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身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假如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陶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身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身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依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4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 自学思考。

  2、 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 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5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近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平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通过词人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对宋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图画,披文入境,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词中田园生活之美,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播放邓丽君的《水调歌头》,配歌词

  2、能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吗?

  3、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诗词往往最能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人们心中的感受,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这堂课,我们再次走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4、指名读课题

  5、读着这课题,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村居 课文的内容

  词牌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什么?

  中间空格、读时要停顿

  6、这首词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全词

  字数不同 又叫长短句

  分上下两部分又叫上阙下阙或上片下片

  二、自主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地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在阅读时,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无赖”与“喜”矛盾;“翁媪”的意思

  策略:听说过这个词吗?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个词的?原来是贬义的,现在呢?

  3、正音:剥、莲蓬

  4、指名读这首词

  5、同学们刚才都读正确了,可是读诗词还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我们再来练练

  6、指名读

  7、指导:我听出来了,她读“茅檐低小”时,哪儿停顿了一下?

  而且,她读“茅檐”的’檐”是这样的(范读) 稍微的延长,这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跟着老师读。

  8、学生练习,指名读

  9、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10、生交流。

  a生活环境的优美:看到茅檐、小溪、青草;听到鸟鸣、流水;闻到荷花的清香、青草的芬芳……

  b人物活动的画面: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过渡:诗歌我们不能只读出大概意思,我们还需要细细品味,品出词中的情,品出词的意境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1、交流:

  ▲美丽的村居图

  指导朗读:你一定看到了许多美景,请你边想象美景边读这首词。

  师小结:淙淙的流水,流淌着乡村的悠闲与恬静,如茵的青草,传递着夏的信息,阵阵清风,吹来了荷花那迷人的清香,多美的村居啊!我们一起来读。

  ▲幸福的、温馨的村居图  

  指导朗读:请你带这幸福之情读一读。

  哪儿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或温馨呢?

  a 翁媪

  师:老两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聊着、看着,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大家刚才所说的,都包含在一个词中,哪一个?(相媚好)

  “相媚好”就是写出了老两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指导朗读:好一个相亲相爱,谁来读出老两口的绵绵情意?

  c你就是辛弃疾啊!请你读一读这句话、大儿、中儿、

  过渡:我们读出了老两口的温馨、幸福,还有谁也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或温馨呢?

  b小儿

  引导:能把小儿的幸福说一说吗?

  哪个词看出小儿的无忧无虑?(卧)

  “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一个动作吗?

  俯卧,还可以怎么“卧”?(仰卧、侧卧)

  透过这个“卧”字,你 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

  谁用朗读来表现小儿的无忧无虑?

  过渡:幸福的老两口,无忧无虑的小儿,只有大儿、中儿最累了,大儿——锄禾日当午……,中儿,虽然还没长大,但也应了一句古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许手都末出了老茧,他们幸福吗?谁能说出大儿的心声?

  点评:孝顺的 孩子、你享受的是尽孝的快乐,你享受的是劳作的快乐。

  指导读,老人醉了,辛弃疾醉了,读这首词的我们也醉了,一起读。配乐 《清溪流水》或者《高山流水》

  ▲你们能用词中的某一个字来概括这幅村居图吗?

  四、拓展

  1、这样一种温馨和谐、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如此的向往,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也有这样一首风格清丽的词。出示: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指名分别读上下阙

  3、说说读这首词的感受

  4、简介这首词

  a在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一句词直接点明了词人的心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啊,他多么希望百姓们——能过上一个丰收年。

  这就是辛弃疾,尽管心醉田园,心里想着的却是百姓、祖国。让我们记住辛弃疾,记住这个伟大的词人。愿同学们在诗词的海洋尽情畅游,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气质如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辛弃疾的作品,大家可以查看这个网站,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7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刚才在课件老师放的歌吗?还记得老师放的是什么诗吗?

  生背《春晓》

  2、师:咱们中国历来被成为是古诗的王国。请学生背古诗。

  3、这些古诗给它配上曲子就特别好听。愿意来听一首歌吗?

  4、师:听了这首歌,老师再给你看看这首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听完老师想听听你的感受。

  5、师读词

  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哪怕一个词

  生:壮观

  师:能不能说说怎么样壮观的场面?

  师:这首词也让我们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知道作者是谁吗?猜一猜

  生:辛弃疾

  师:你怎么知道是辛弃疾的?

  简介作者。

  7、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手辛弃疾的词,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体会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问题,板书词

  2、听范读,要求:思考词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3、交流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一点说一点

  (1)生:古诗字数相同,词的字数不同。

  师:所以我们把词的句子叫做长短句。读的方法也不一样。谁来读一读?读错也不怕。

  师:声音清脆,挺好听的

  (2)生:词分了段

  师:在词里不这么说,在词里叫片或者阙。上面的叫上阙,下面的下阙。读的时候上阙和下阙要稍微停一停。谁来读一读。

  师:发现咱们班女孩子读书真好听。

  (3)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词先写词牌名。再写词名。

  师:好极了,这不叫词名。词牌好名字之间也要空一点。再来读一读课题。

  4、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的这么好呢?自己小声读一读。

  5、生读课文。

  师:你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个字音是难读准的?

  生:刨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

  师:“莲蓬”我们平时要读轻声,但在词里要注意押韵,不读轻声。

  6、你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什时候写的吗?课前有没有查资料?记得一点说一点。

  生:傍晚

  师:是不是傍晚等会我们学了就知道了。老师的意思是说这首词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师介绍词的背景(你们听过上海和苏州人说话吗?上海人说话什么感觉?引出吴音)

  7、这首词里写了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父母、大儿二儿小儿

  师:翁媪是什么意思?

  8、看到这五个人给那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相亲相爱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小儿子很调皮。

  生:我喜欢二儿子和打儿子,他们帮父母分担压力。

  师:看来这首词不难理解。谁连起来把这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现在两个人把这首词呃意思说给对方听。

  9、同学们,词人四十多个字就向我们描述了一副农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词,你通过哪一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青翠的小草

  师:我觉得青翠还不是很适合,莲蓬应该是初夏,应该是很茂盛才对。

  生:人们很勤劳。

  师:送他一首诗,你想到哪一首诗了?生背《锄禾》…………..

  生: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翩翩起舞的荷花

  师引导学生背“接天荷叶无穷碧……”

  10、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为什么用无赖?

  师:看这个“卧”,能不能换躺、趴?

  生:不生动、乏味

  师:更显得他的调皮啦,这样的孩子你喜欢吗?谁来读一读?

  指读两名,齐读。

  11、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老两口用家乡话聊天

  师:同学们,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同桌说一说。

  生:我们真幸运啊!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么懂事,小儿子真可爱。

  师:我们只听到说话内容,但是没有看见表情。那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啦?

  生:生活无忧无虑,儿子很孝顺。

  师出示“醉里”,指导朗读。

  12、同学们,这首词里还有一幅画呢!师引读

  生:小溪

  师播放小溪的声音

  师:我们不仅听着老两口说话的声音,还听着溪声,还听见这鸟叫(播放)

  指导朗读。

  13、难怪词人用了个醉字,同学们,谁醉了?

  师:先说说老两口为什么醉了?

  师:这幅画仅仅五个人吗?还有谁?辛弃疾也醉了,他为什么醉了?

  14、老师也醉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一背。

  三、作业

  1、这首词和上课时的词放在一起读,你有什么发现?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习,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平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四、范读课文,把握诗境。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平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平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9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向大家汇报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在这里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意图作一交流。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的学习,进行迁移,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独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独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今天以这样的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是四个,该学会的,我们都学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才有可能、有时间再来看辛弃疾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借助注释与译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读懂。对着屏幕,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这首词的情感,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存在着很多问题,欢迎专家们、老师们批评指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努力进行着这样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0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按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2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诵读,师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清平乐”本来是一种曲调,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再如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阙呢!

  生: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点评: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使孩子们在一次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

  二、想象描绘,体味意境美

  师:(出示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师指名课堂交流。

  生: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图,当时,诗人辛弃疾因奸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

  生:“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翁媪”从图中知道就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生:“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师: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生: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无理取闹的人”,而是说小儿子伏在荷花池边剥莲子吃时憨态可掬的样子!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有着一户人家,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 “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有三子为伴,真是赛过活神仙哪!”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禾下土。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树阴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衬映着水上芙蓉──荷花,泛着淡淡的红晕。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生: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着吴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青翠欲滴。一旁的几棵芭蕉,充满活力。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点评:这首词短短46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情境表演,体验情感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同桌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那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让全班学生捧腹大笑。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生: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宁静、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过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师: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点评:这是本堂课上最闪亮出彩的一环!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用心书写,表现作品美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平乐·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点评:近阶段,大家写字升级升段的兴致依然浓厚,有学生向我提议能否写于钢笔字作品纸上。我听后茅塞顿开,一幅幅各种纸型的名家书法作品在我眼前闪过。于是,将以往的抄写诗词换了形式,并由学校老师的精美作品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以一幅幅同样精美的作品,给这节充满审美体验的诗词教学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