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将相和》有感 篇1
读《将相和》有感
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 施胜浩
今天,我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蔺相如与赵国之间的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蔺相如。
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他能够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在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的时候,他能机智地取回璧,并以死相逼,最后“完壁归赵”。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先国后己,又一次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最后又以宽厚的胸襟与廉将军和解了矛盾。蔺相如的这种行为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他的那种处处为国家着想,先国后己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将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我建设祖国贡献出我的微薄之力。
【指导教师:李骏骅】
读《将相和》有感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六年级⑵班 陈媛媛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所讲的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这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我对这四个人物都有些意见和看法。
就先从秦王开始说吧。我认为秦王属于那种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人。就拿拿城换璧这件事来说吧,明明是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可秦王却写信要求用15个城换赵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无人了,根本不顾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做出这样的行动,让人觉得有点横行霸道的感觉。
再说赵王,虽然他是战国末期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缺少主见、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做一个皇帝,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谋略和主见。遇事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样才像皇帝,不会有失皇帝风范。在渑池会上,秦王这样侮辱他,他居然还没有蔺相如的反应快,所以我说他是个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
廉颇,是一个多么憨厚的人,一个知错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颇起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能知错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将军,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不顾个人荣辱,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将军,实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说蔺相如,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蔺相如面对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特别是在给璧举行典礼时说的那些话,表现出了他那种人璧共存的凛然正气。
瞧,这个世界的人就是这么众相百生。朋友们,你们想做哪一种人呢?
读《将相和》有感 篇2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攻无不( ) 理( )气壮 同心( )力
无( )之宝 战无不( ) 负( )请罪
完( )归赵 宁死不( ) ( )口不提
二、按拼音写词语。
bì 关( )和氏( )墙( )( )草 ( )免( )须 隐( )利( ) 奴( )
yù 防( )犹( )( )望 淋( )监( )富( )( )备 忧( ) 名( )
yán( )料 房( )边( ) 迟( )( )王 ( )究 ( )热 ( )水 蜿( )
qū 身( )弯( )( )赶 ( )服 崎( )( )势( )别( )虫( )除
三、结合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在这里是 的意思。全文的叙述顺序是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将相不和是因为 。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 。
2、课文讲述了 、 和 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成了 这个完整的故事。三个小故事反映了蔺相如是个 的人;廉颇是个 的人。
3、课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和 ,当时有 、 、 、 、 、 、 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是最强的一个。
四、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段有两句话:先写廉颇心里想的,说明 ,后写他的行动,说明 。
五、写一段话,概括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并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
六、请写出以下这些名著的作者:《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聊斋志异》 、《闲情偶寄》 、《史记》 、《资治通鉴》 、
《老人与海》 、《巴黎圣母院》 、《复活》 、
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你做人有什么启发?
读《将相和》有感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
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
二、看录相(完璧归赵)
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暴。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
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2、蔺相如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
3、当秦王还没有看到和氏璧的时候,就想用15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爱不释手,所以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他肯定不会让蔺相如用头去撞的。
教师点拨: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他很机智、勇敢。(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在“完璧归赵”这节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重点理解以下两句话。)
⑴ 投影出示第一个句子:
“蔺相如说:……约定了典礼的日期。”学生讨论交流。
生:当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了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说话是否算数。(机智)
生:蔺相如很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用。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生:蔺相如真聪明,既保护了自己又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
⑵ 投影出示第二个句子: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里的“客客气气”是非常有礼貌吗?
生:我觉得很有礼貌,蔺相如据理力争,秦王有点惧怕他对他很客气。
生:我觉得不是很有礼貌,秦王很生气,对他又无可奈何。
三、师结
秦王本想杀了蔺相如,愚弄赵国,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来了。“完壁归赵”这件事可见蔺相如多么机智、勇敢啊!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他立下大功,受到赵王重用,被封为上大夫。几年之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何表现?同学们谁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
1、联系上下文,学生可能说出秦王一定想在渑池之会上报上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仇恨。赵王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可赵王还是去了并带蔺相如随行。
问:秦王为什么让赵王鼓瑟?
生:秦王想借此侮辱赵王,贬低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赵国的尊严,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这叫什么办法?
生: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老师出示句子:
“您跟我只有五步远……拼了!”怎样读这个句子,才能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生气地说:“……”;怒气冲冲地说:“……”;怒发冲冠地说:“……”;咬牙切齿地说:“……”。
3、教师点拨: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叫人记录下来。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胜负?
教师先出示补充缶瑟特点的课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生:我看他们是平局,因为……
生:我看赵国占了上风……
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的确渑池之会上赵国占了上风,这场斗争的胜利归功于谁?
生1:归功于蔺相如,因为……
生2:廉颇也有功劳,……
生3:他俩都有功劳,是廉颇、蔺相如的密切配合,才出色完成任务。
师:文章学到这儿,双方的斗争真是太激烈了,你想对蔺相如、廉颇说点什么?(鼓励学生勇敢地畅所欲言)
4、教师过渡: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既注意到蔺相如,又考虑到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尊严。为赵国立下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造成将相不和,引出了文中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四、通过看“负荆请罪”的录相,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学生自己能够知道了什么?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
1、引导学生对录象的内容进行口述,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性格直爽,知错就改)(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将和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广的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缘于他们的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
3、引入“刎颈之交”一词意义。
五、想象
“负荆请罪”时廉颇、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还可以到前面分角色表演。)
例文:廉颇裸着上身,背着荆条,步行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赶紧到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的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廉颇感动老泪纵横,蔺相如快慰地笑了。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六、回顾总结全文时明确
“完璧归赵”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在“渑池之会”后晋升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造成廉颇不服,产生妒忌,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七、你想向廉颇蔺相如这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学点什么?
1、学蔺相如爱祖国,顾大局,识大体。
2、学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勇敢地挺身而出。
3、学廉颇勇于改正错误。
4、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接班人。
5、如果我和同学间有了矛盾,也要向蔺相如那样宽容忍让,向廉颇那样勇于改正错误。
八、布置课下作业
先由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说出本组想做什么作业。学生可能说出:
1、想把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
3、想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读《将相和》有感 篇4
设计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5.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读《将相和》有感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生齐声回答)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板书:蔺相如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作答)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
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3、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__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附: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双全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爱国情怀
读《将相和》有感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六、教案反思与分析:
1、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和”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和”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和”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和”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和”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感觉作为亮点的话,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上去,尽量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七、教案修正:
为了更高效把我的“和”文化主题融入到课文中去,应该直接从题目入手分析,紧扣“将相和”三个。理清以下两点即可:(1)、“将”和“相”分别指什么?尝试分析他们的典型性格特点;(2)、重点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和好?结合文章内容来浅谈“和”文化,从而突出我的主题。做到自始至终围绕“和”文化来谈,突显我的“和”文化主题。
读《将相和》有感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 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 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 学生汇报;
3、 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
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
↓
↓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和
爱国 ↓
↑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勇于改过)
读《将相和》有感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 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 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 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 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 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 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 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 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 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 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 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勇于认错 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读《将相和》有感 篇9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读《将相和》有感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第二课时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
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生气,无可奈何)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4.学习渑池之会。
(l)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读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的机智勇敢)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去吧,怕有危险,”有什么危险?秦王借渑池之会报上一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实渑地之会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赵王和大臣们左右为难时,他审时度势,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赵王才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
②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因为蔺相如很快就想出对付秦王的办法。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这叫什么办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由这句话也能看出蔺相如勇敢。因为蔺相如只不过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但他一点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进行斗争。
③“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这句话中的“拼”字就把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连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么勇敢啊!)
谁能读读这个句子,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里能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
(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①他们打成了平局。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后来蔺相如也叫秦王击了缶。他们都演奏了乐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决出了胜负,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③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强国,赵国是个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了乐器,还是秦王吃了亏。
④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在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蔺相和的身份不一样,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①归功于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渑地会上表现得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说应该归功于他。
说得不错,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同学们再看看书,还有什么补充吗?
②廉颇也有一份功劳。为什么?
(如果不是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上做好应战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地放赵王回去。可见,蔺相如是在廉颇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很好,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5.学习“负荆情罪”。
(l)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①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蔺相和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质疑,释疑
读《将相和》有感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读《将相和》有感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引导学生完成填空:
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 ,还因为廉颇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
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自由读2-9小节)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倒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历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部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光靠一张嘴就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看看“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再看“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部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理解:声色俱历.齐读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 )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自由读10-14小节),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填空。
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廉颇呢!他听了这话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节。引读15小节。
5、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
说写双通道: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使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并演一演。
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完成填空:将相之所以和好,是因为 还因为
(他们都有爱国思想)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板书: 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送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35 将相和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双全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我把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再谈谈“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然后我以: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为引子,让学生找到廉颇的话读一读,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由于廉颇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对蔺相如有的片面错误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3-9小节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一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在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也就是学习“负荆请罪”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后分组分析出廉颇的性格结合体会到的廉、蔺二人的精神,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表演。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读《将相和》有感 篇13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间彼此互相关联。故事中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忍辱负重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顾全大局。
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表现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评价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让人尊重。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清楚。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是鲜明性格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但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让学生讨论: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在小组内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再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足之处是忽略感情的朗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时,老师包办代替多了点,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