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 篇1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三峡之秋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说三峡
1. 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三峡
(出示幻灯片)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中国10大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300余里。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她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 整体感知,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 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物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调理。
1. 浏览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示幻灯片)
2. 学生汇报交流(早晨,中午,下午,夜)
3. 教师:课文按时间顺学描写三峡美景,主要体现在哪些自然段?
4. 教师导读: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各有什么作用?
5. 指名反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三峡的 秋天充满着成熟的气息,课文右怎样通过一日中三峡不同的景色的描写,突出三峡秋天的气息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默写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一, 交流学习,理清条理。
1. 提出难读易读错的字。
2. 学生按要求自渎课文。
3. 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旁批写体会。
二, 集体交流,品味美。
1. 教师出示三峡不同景色特点的图片。你能指出这几幅画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三峡吗?(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2.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景色特点。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晚上:静谧
3. 你认为那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
4. 集体反馈。
(1) 指名说自己最喜欢那个时段的景色。
(2) 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3) 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他人补充。
(4)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 自由阅读,欣赏感悟。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美读。
3. 在读中理解想象感悟,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4. 赞美三峡,学生集体交流。
四 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 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的陶醉在三峡只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齐读课文的结尾,想一想这一段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拓展 :通过《三峡之秋》我们欣赏了现代作家方纪大气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作家真挚热烈的情感。其实,自古以来长江三峡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风景名胜,如:新课标第一网
(1)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宋时郦道元写的,其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2)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诗圣文豪,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3)“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 雄奇秀逸,描绘的淋漓尽致。
(4)为了更好的开发三峡,中国几代人经过70余年的努力,使三峡旧貌换新颜。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新三峡的美。
五.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关于三峡的美文或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写一处秋天的景色。
六,板书设计
早晨——中午——上午——晚上
明丽 热烈 朦胧 静谧
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 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课时】2课时
【相关资料】
三峡介绍 万里长江汇集了千流百川,穿过无数高山深谷,浩浩荡荡,从四川盆地向东奔泻而去,不料遇到巫山山脉的阻挡;长江犹如一把利斧,开山劈岭,横切巫山,在万山丛中奔腾而过,形成了雄伟,壮丽,险峻,惊人,也是整条长江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三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全长193公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把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峡内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宽谷地带又有富饶的村庄,翠绿的梯田,把三峡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组成了一条绚烂多彩的百里画廊.即使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主要景点并不被淹没,一些被淹没的景点也将移建,所以三峡主体风景依旧.让我们沿江而下,饱览一下三峡的风光吧.从白帝城扣开夔门东行,8公里后至巫山县的黛溪,叫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但它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嵯峨.南岸白盐山拔地而起,北岸赤甲山从天而落,江面仅有百把米宽,"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全川之水齐汇于此,夺路争流,激起汹涌的浪涛,故有"瞿塘天下雄"之称.瞿塘峡西口的长江江心,横卧着一堆大礁石,方圆二十丈,高近10丈,这就是有名的滟澦堆."滟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澦大如马,瞿塘不可下",这首民谣话出了昔日船工的恐惧,因为滟澦堆掀起的狂涛巨浪,不知吞没了多少舟船,冲散了多少木排!出了瞿塘峡,便是大宁河宽谷地带,转眼间迎来了小巧玲珑的巫山县城.它位于大宁河注入长江口的西侧.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有"不是三峡,胜似三峡"之誉,大宁河支流马渡河上还有小小三峡.如果将长江三峡比喻为一部交响乐,那么小三峡是其中一个精彩的乐章,而小小三峡则是一个美妙的插曲. 巫峡是三峡第二峡,起自大宁河河口,止于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5公里,横跨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屹立在巫山南北两岸的巫山十二峰,是巫峡风光中的胜景,其中俏丽动人的神女峰最为迷人.神女峰虽只是巫山上的一片奇石,但历代多情的文人墨客为她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灵魂,使她深深地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人. 出了巫峡,江面顿然开阔,视野舒展,是有名的香溪宽谷.宽谷地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代出过两位传诵千古的名人,一为屈原,一为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因屈原自沉汨罗江而逐渐形成的端午节则沿袭至今.从秭归香溪河口到南津关,全长74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西陵峡.西陵峡可分东西两段,西段依次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则分黄牛峡和灯影峡(即明月峡),两段峡谷之间为庙南宽谷,峡谷,宽谷各占一半.峡中有川江五大险滩之二的青滩和崆岭滩,峡岸有黄陵庙,三游洞等名胜古迹.当万里长江劈山开岭,冲过激流险滩,出南津关后即进入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江面由300米一下子扩宽到2200米,展现在您面前的是一幅千舟竞发,绿野无垠的美丽画卷.
《三峡之秋》作者简介
方纪,出生于河北束鹿县,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入党,解放后担任过天津作协主席等职.出版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长江行》,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评论集》,《学剑集》等.1998年4月2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79岁.
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三,整体感知
通过查找资料,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 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 你能读读吗 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板书课题.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三,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四,教学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设计方案二
一,导语:
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XX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三峡之秋的
2,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并整理归纳小组意见.
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三,赏析美点
1,布置任务: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并相互作出评价.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进行评价.
五,畅所欲言
1,对比今昔,你更喜欢哪种三峡风光,为什么
2,教师总结: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美丽 自豪
设计方案三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
想去看看三峡的风光嘛 我们一起去看看三峡的风光吧.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播放自己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思考:⑴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晚上)
⑵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从哪里知道是写了三峡的秋天
3,学生按要求自学.
4,讨论交流.
三,细读,深入理解
1,按照学习要求,从四个时段中选最喜欢的段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⑴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你选择的段落的特点.
⑵ 找出段落中你最喜欢的句子,选择老师给予的方法,小组展示成果,表演朗读.
(方法:轮读 男女读 对读 配乐读背诵读 )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⑴ 早晨景色,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⑵ 中午的景色,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⑶ 黄昏景色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⑷ 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奇的图画.
四,总结
1,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美丽动人,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2,这段话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在课文中加入比喻,对比,拟人的手法,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你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到作者想向人们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小导游:
请同学来当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美景.
六,课后延伸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清新而明净明朗
中午热烈(比喻)
下午平静清缓
晚上沉沉欲睡惊醒
三峡之秋 篇5
14 三峡之秋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 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三峡之秋 篇6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三峡之秋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三峡之秋 篇7
研究的主题:在品读语言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身在画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学生继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三峡之秋 篇8
三峡之秋的作者是方纪。下面是有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三峡之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三峡之秋》阅读原文:
(1)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4)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的早,而去得特别的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6)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阅读题目:
1.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写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6.写景,一般总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从景物的声、色、形、味等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感官从哪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特征的?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1.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
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
第(5)段: 描写“渔火”“灯标”“驳船”“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
第(6)段:描写“月光”“山色”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
(共4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3分。答出“恰当”给1分;理由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分。答对一处即可得2分。)
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分。找对比喻句得1分,分析2分。)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 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 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 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6.主要通过视觉,从“色彩”上表现景物特征。(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峡之秋 篇9
之四
佚名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 篇10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意愿。
2.学习作者用词和比拟方法描写景物特点。
3.激发学生主动习作的欲望,尝试进行景色描写的习作。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板书秋字
2.补充板书(三峡之秋)
二、读中学写
(一)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的?
2.体会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三种景物来写。
3.师小结。
(二)引导学习写景如何突出景物的特点。
1.读描写橘柚树的部分
(1)朗读课文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橘柚树的?边读边画出描写橘柚树的语句。
(2)学生读文后汇报。
学生汇报时强调:叶:绿得发黑果:累累、由青变黄、散发清香、
(3)小结突出景物的特点的方法。
作者抓住橘柚树的颜色、形态、气味来描写,使“绿叶金实”的橘柚树活灵活现,如置眼前。
2.读描写长江水和中秋月的部分。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长江水和中秋月的语句。
(2)学生读文后汇报。
描写长江水的部分:
说一说不同时段的长江分别是什么样的。读出相关语句。
描写中秋月的部分:
对比句子,感受作者形象、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洒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照到江面,
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
像一块云母石。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随笔习作
1.总结写作方法。
2.播放两段秋天的视频,激发写作兴趣。
3.学生写随笔。
4.学生随笔展读,师生评议。
三峡之秋 篇11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吧?你对那里有哪些了解?
生:那里有三峡水利工程;那里景色很美。
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的资料。(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江,它起步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两岸景色雄伟壮观,全长191公里。)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会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
指名汇报:三峡的秋天有美丽的橘柚树,:三峡的秋很美
师:作者之所以把三峡的秋天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恰当的运用了许多词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陌生或者喜欢的词语。
生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些词语总结出来,请大家读一读。:(橘柚,累累,显露,陡立,驳船,金鳞巨蟒)
师:三峡的秋天是从哪开始的呢?
生齐答:橘柚树
是呀,橘柚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橘柚树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是呀,当树叶由绿变黑时;当果实由青变黄时;当果实散发清香时我们知道三峡已是:“秋天了!”(生齐答)
师:此时,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成熟。师:在下面的每一段了有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这一段的景色。
师:三峡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师板书)
师:我们先看描写早晨,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喜欢的段落,请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伙伴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在学习中大家完成如下的问题: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学生学习汇报
生一: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学生读这句话,师生评价,读中感悟。
(用这种方法学习汇报下两个自然段)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早午晚风光,在文章3.4.5自然段中都有一句描写长江的句子,你能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画)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师启发回答:长江每个时段的变化很大。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
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
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配乐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对三峡月夜的流连忘返中走到课文中来,(师指板书,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并用上了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写法使你的文中也绘声绘色。如果我们能配上音乐朗读就更加入情入境了。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
师,希望同学们有空也到三峡游览,或者也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些家乡的秋天。
三峡之秋 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之秋 篇13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
(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