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 “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 “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3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关于板书设计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
(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
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允许我读一次吗?
师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
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
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要求:先默读课文,廉颇们要设计自己的言词;说客们要勾画出反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怎么从人物言行中找到最充分的理由;最后请各自组织好说服的语言。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10分钟)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5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板书 13 将相和
蔺相如 才智过人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
和 同心协力
廉颇 性格坦率 勇于认错 只错就改 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⑴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⑵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⑶ 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 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⑷ 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 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 “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 “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 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 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 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⑸ 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⑹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 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 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⑶ 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 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⑸ 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 “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⑵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⑶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⑷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⑸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⑹ 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7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出示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⑷ 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情谊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的使用】彩色粉笔、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读书法、启发谈话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三、精讲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
看清因果,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生速读,归纳交流。)
2、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3、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4、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小组讨论后屏幕出示:
在读文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5、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小结: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明确重点
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
板书:
发展 因果
五、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爱国
2、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飞机,造成我飞行员牺牲,随后美机又未经允许降落在我国机场,这是对我国的一种挑衅。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是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对这件事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我们的爱国之心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
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4、练笔: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第二课时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
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生气,无可奈何)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4.学习渑池之会。
(l)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读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的机智勇敢)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去吧,怕有危险,”有什么危险?秦王借渑池之会报上一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实渑地之会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赵王和大臣们左右为难时,他审时度势,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赵王才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
②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因为蔺相如很快就想出对付秦王的办法。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这叫什么办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由这句话也能看出蔺相如勇敢。因为蔺相如只不过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但他一点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进行斗争。
③“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这句话中的“拼”字就把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连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么勇敢啊!)
谁能读读这个句子,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里能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
(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①他们打成了平局。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后来蔺相如也叫秦王击了缶。他们都演奏了乐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决出了胜负,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③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强国,赵国是个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了乐器,还是秦王吃了亏。
④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在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蔺相和的身份不一样,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①归功于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渑地会上表现得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说应该归功于他。
说得不错,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同学们再看看书,还有什么补充吗?
②廉颇也有一份功劳。为什么?
(如果不是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上做好应战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地放赵王回去。可见,蔺相如是在廉颇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很好,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5.学习“负荆情罪”。
(l)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①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蔺相和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质疑,释疑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检查读四字词语
(2)聊课文内容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二、学习新课板块一: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板块二: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交流)
(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及因果联系,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筑基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3.读写生字词(见第二课时)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四、深入研读
1. 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书中作批注)
2.汇报自学情况。
3.初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因果关系。
4.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课文所说的几个故事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故事里的将相分别是谁呢(学生答“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幻灯片):
和氏璧 蔺相如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 廉颇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利用所读词语,复述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我们大家复述了故事,那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蔺相如形象。
2.然而廉颇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他头上,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前两个故事中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完璧归赵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聪明机智还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将和氏璧送回国也能反映他的机智)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也就是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请两个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蔺相如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两个同学的表演后再一起读一读。
(2) 渑池相会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同学分角色朗读。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请回答比较正确的同学板书)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顾全大局
三、感悟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1、出示廉颇不服气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①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怎么知道的?
(如嫉妒、不满等,可以从“就靠一张嘴”“爬”等上看出来)
②把廉颇心理的滋味读出来,集体读、自由读
③对廉颇的这种想法你有什么看法?
(重点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人物理解人物,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
2、感悟廉颇的另一面,在渑池相会中的表现。
3、你同意廉颇这样说 “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吗?如果不同意,你该怎样劝说他呢?
四、人物角色体验
1、读蔺相如向众人解释的段落。
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说一说廉颇能主动请罪的原因是什么呢(读课文中蔺相如、廉颇的心里话)
4、课文总结:将相都一心牵挂着国家,都能够顾全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是“忠贞爱国”(完善板书)
5、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后来人们从文中提炼出两个成语。谁能说出由文中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呢?对,就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所以,中国才有了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那你还能说出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吗?
五、联系生活
历史让我们读懂了很多东西,那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看到了这将相和动人的一幕,请你回想一下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你又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说什么呢?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我们国家的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作为的第一条,我希望我们所有同学都能牢记,并在生活中去践行,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班集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下的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六、作业设计(附后)
板书:
将 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相会 蔺相如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和
《将相和》作业设计
骆亚军
一、 解释加点字
1、 理屈:
2、 攻无不克:
3、 负荆请罪:
4、 完璧归赵:
二、 填空
1、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2、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词穷 无( )之宝 ( )直( )壮
战无( ) 同( )协( ) 负荆( )
3、 写几个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三、 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与他说说心里赞美的话。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认清字形。
3.理解词意。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5)教师小结:过渡。
(五)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四)编排课本剧: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4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5
设计理念: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一、激情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2、创设情境:老师还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考古。最近,老师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他是一张赵王给蔺相如颁发的嘉奖令。同学们请看:出示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 )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板书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1)、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2)、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