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教后记 篇1
这课已经酝酿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现在应该是酿成葡萄酒的时候了!不过,滋味却是那样酸涩!
因为南岗区教师招聘需要部分教师来出题,我有幸被抽中,在出题点“关押”了五天之久,然后是批卷,直到周六8点多才回家。因此,本应是上一周该做的事情,只好挪到这周一来做了。
第三节课,复兴五年一。
开始上课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牛和鹅眼睛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孩子们听得有趣,自然放松下来,同时,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这样过渡到课文内容,自己觉得比较自然。
学生初读课文,随着读我随着讲自己的感受:有趣,读着读着会乐出声。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吧?这是情感的渗透吧,也是一种交流。果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也乐起来,忍不住乐出声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说感受吧:被鹅追、咬时的狼狈样特别生动有趣;金奎叔赶鹅那一段有意思;还有前面欺负牛的那一段,觉得有意思。
这是预料之中的。接下来做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时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板书:我怕鹅,鹅追我,金奎叔赶鹅……在这个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只是放在这里,还略显不自然。
比较乱的地方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一直没有想好的,本来应该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话,但怎么切入却没有思路。于是,读事情的过程。为什么要读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感受生动的语言。每想到这里便觉得发堵,不舒服。甚至现在都有写不下去的感受。不过,为了当初的承诺,我还是要写出来。讲好了给大家当样子,不好是靶子,给大家借鉴。
重点于是在体会我的表现,鹅的表现;金奎叔的表现,鹅的表现。因为,在此处我总认为是有比较的,正是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决定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或者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次讲的时候,我便引导着孩子对比着来读,读出我的害怕,再读出鹅的神气;读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读出鹅的害怕。反复指导朗读,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钟罢。后来想想,这里花的气力显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如此反复诵读也还处在一种无意注意的状态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读到金奎叔的话了,抓住“这样看”和“这点”两处让学生说清楚,然后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启示。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下来吧。层次不清楚的感觉始终有,所以课上下来觉得比较累。不知自己怎么讲下来的。
五年三,第二节、第三节
又讲这一课。这回在比较上下了功夫,另外我还调整了一下顺序,先理解金奎叔的话,但只是从字面上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圈画“我”、“金奎叔”、鹅的态度表现,看看通过比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发现。
这时,孩子们边读边进行思考:把我的表现同鹅进行比较;把我的表现同金奎叔进行比较;把鹅的表现同金奎叔的表现比较;把鹅前后不一样的表现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孩子们说了很多想法和体会:鹅不怕我是因为我怕鹅;鹅怕金奎叔是因为金奎叔不怕它;鹅这动物欺软怕硬……在比较中,边谈边读,边读边谈,这回感觉自然了许多。在充分的交流朗读之后,我再让孩子们谈谈对金奎叔那句话的体会,这回孩子们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其实,鹅把我们看得小没有什么,它要是靠着这点欺负人可不行,“凭这点”说明鹅只是依靠把人看得小这点来欺负人,是没有实际的本领的,实际上人的本领要比它强得多;也有的孩子说,其实鹅对我们什么态度不要紧,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看它。于是,引出下文“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想想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仔细阅读后,我们会发现,其实鹅的态度并没有变,还是和前文中一样“吭吭叫、扑打翅膀、一摇一摆”,只是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鹅在我眼中也就有了变化。现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启发了。
再谈《牛和鹅》一课的教学
这课成了一个心结了!但有时,课真的是需要磨的。反复思考下来,对这一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记录在这里,供大家借鉴。
先大概说一说课的流程吧。
一、神话故事导入。
二、由神话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1.由神话故事到这段话,再到课文讲的故事。请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语:
(1)吁哩哩哩、吭吭,这两个词重点是读准。强调“吁”是多音字,简单讲讲另两个读音组成的词。(呼吁、气喘吁吁)
(2)“惹”,扩词。
(3)“挣脱束缚”,注意“挣”是四声,表示努力摆脱的意思;“缚”是四声。指导学生读准确,再回到课文中读句子。
(4)通过做动作、做比较,弄懂“扳、握、掐”在课文中的意思。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我”被鹅追,金奎叔把鹅赶跑,“救”了“我”的事情。)
三、精读主要内容。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及神话故事引出矛盾,激起疑问。
(说明:前面通过神话故事,学生得出“鹅”不怕人这一结论。而通过整理课文内容得出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这样问题自然形成了: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呢?看似简单,但孩子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和孩子外在身体上的差距,而没有注意到内在态度的不同。这正是课文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进入下面细读的环节。)
2.围绕问题“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默读课文5——11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符号画出“我”、金奎叔、鹅的表现,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比较一下,也许你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来回答问题,结果往往是单一而简单的。学生容易直奔答案而去,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在这里也是教给孩子比较阅读的方法。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并能够有更多的学生更充分地发表看法。)
3.交流。
(基本上在第一课时能够交流一个方面内容:或者是关于“我”怕鹅的,或者是金奎叔的表现,或者是鹅的表现。然后第二课时继续交流。
交流时主要抓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得出“我”非常怕鹅这个结论,要读好;二是得出鹅不怕我,读出鹅的神气来。三是金奎叔的不怕和鹅的怕,这部分处理宜轻。可以不再读了。四是比较“我”和金奎叔的态度,比较鹅前后的变化——由神气到狼狈。
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分析、品读、思考,相信学生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了:之所以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是因为“我”太怕鹅了,而金奎叔却不怕鹅。)
四、体会金奎叔的话,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道理。
1.由前面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对待鹅的正确态度应该怎样呢?
由这个问题过渡到金奎叔说的话。思考“让它这样看好了”、“要是凭这点欺负人”,弄懂金奎叔话里的含义。此时,要孩子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时却是有困难的。
2.读第12自然段,再比较前后“我”的变化以及鹅的变化,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此时,学生应该可以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了。
3.下面的环节引用落英缤纷的做法,由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入手,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
“我教时临时发现一种讲法,说来也是受大哥启发,我让学生划出我们欺侮牛的动词:拍,摸,触,刮扳,骑.第一步,让学生读词说体会;第二步,学生思考调整词的顺序行不行,说理由.学生体会出,我们由不怕牛到欺负牛的过程,也领悟到牛的忍让促成了我们的行为.引完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划词,批注鹅如何一步步欺负我的课文,自悟“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效果较好,学生挺爱学的。”
五、总结。
《牛和鹅》教学反思其四
呵呵,其实不知是第四还是第五了,或许是第三?不在于第几,关键是思考吧。
今天在跟一位老师备课时,忽然想起了当时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语有这样一些,“吁哩哩哩、吭吭、惹、挣脱束缚、扳、握、掐”。教学最后几个表示动作的生字时,我有意想通过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于是我走到第一排一个男孩子跟前,抓住他的手,做出掰腕子的动作。然后让大家说说我们在做什么 ——顺势讲到,这也叫扳手腕。这个动作——我一边说一边将那个男孩子的手腕扳向一边——就叫扳,后面的孩子都站起来看,一边看一边笑着。
这时,我又握住男孩子的手,用力摇了摇。“这个动作是——”
“握手!”孩子们大声回答着。
“哈——”孩子们忽然哄堂大笑起来。而被我握着手的男孩子红着脸,使劲要把手抽出去。嘿嘿,我回头看看剩下的“掐”字,也忍不住乐了。这群小家伙,一定以为我接下来要掐这个倒霉的男孩子呢!
“哦。‘掐’是什么动作?看看,这一定是女孩子的拿手戏!男孩子学学。”
话音未落,男孩子们就装模作样地在女孩子身上(离着一定距离)比划起来。看着他们的动作,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用大拇指和弯曲的食指在空中一夹,再一转 ——“是这样吗?”“对。”“不对。”——“这是什么?”——“是拧~~”男孩子们特意把“拧”字拖了一个长长的拐弯。“那这样是掐吗?”我走到第三排一个男生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另一手的大拇指甲和食指的指甲做出一个掐的动作。“对——”笑声似乎比回答更响亮。
“哦?果真如此?”我清了清嗓子接着说,“请大家找找书里的话,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胖子——”学生读。
我一把抓住了旁边一位同学的胳膊。“这就是鹅脖子。我现在的运用就是——握。”孩子们笑得更欢了。“另一句呢?”
“那咱们就得掐住他的脖子,把它扔到河里去……”
“哦,是这样掐吗?”我重复着刚才那个“掐”。对于鹅的脖子来说,这样的掐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学生做出用力握的姿势。
看到自己的目的基本达到。于是就赶紧把话题扯回来。“对,这里的掐和握意思相近。在感觉上掐的力量更大些,更集中些。”说到这儿,我的话题一转:“其实,我们理解词语时就要像刚才这样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因为汉字的歧义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只有联系课文内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记住,千万不要望文生意哟。”
《牛和鹅》教后记 篇2
教材与学情分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课文内容生动,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思维训练,积累语言的好教材。对于牛与鹅,学生还比较了解,也是喜欢的,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学生可能分析不透,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牛和鹅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作者他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生汇报后师板书)
2、质疑。
师:根据板书,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呢?
3、师归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4、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故事中的“鹅”在我面前表现怎样?“我”面对鹅表现怎样?金奎叔面对鹅表现又是怎样的?鹅呢?分别用__、﹏﹏、〓〓、( )划出相关语句,写上旁注,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5、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预设:
(1)鹅欺负人
a、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答。
真是一群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些鹅老爷的威风!读一读。指导朗读。
b、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c、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
读了这些句子,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一只鹅呀?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耀武扬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鹅的狂妄自大?谁来读出鹅的不可一世。
指导朗读。
(2)面对鹅的欺负,“我”怎样呢?你从哪里感受到我们对鹅的惧怕?
a、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b、孩子们大喊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c、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过渡:如果你就是当时这个可怜的小人儿,你会怎么办?
带着这种感受进入角色来读一读课文。
小结:从这一系列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实在太害怕鹅了,怕得胆战心惊,怕得魂飞魄散。
(3)金奎叔面对鹅表现又是怎样的?在金奎叔面前,鹅又怎样呢?
a、找出金奎叔对待鹅的句子,抓住金奎叔的动作“飞快地走、握住、轻轻地提”指导体会。
b、指导朗读。
c、刚才神气十足的鹅呢?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落荒而逃……〕
6、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牛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对鹅也不再害怕。是什么让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呢?
三、逐层深入,以事明理
1、找出金奎叔的话读一读。
2、交流通过金奎叔的话,“我”明白了什么?
3、过渡:金奎叔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对待鹅的态度吗?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就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所领悟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五、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
牛 欺负 不欺负
鹅 怕 不怕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牛和鹅》教后记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掌握拟声词与多音字。
能力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与朗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课件先后出示牧童骑牛和鹅引颈高歌的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你想到了哪些诗?(诗句出现在图下。)你对牛和鹅有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板书:牛鹅
2.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 齐读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提示读音,出示两组词:
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任大霖、扇动、胳臂、挣脱、脚爪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语境对上述词语进行正音,并理解“扳、掐、无缘无故”等词语。师生评价。
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者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怎样?读读第1至4自然段。
2.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快速浏览课文5~11自然段描写的这件趣事,找出有趣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并概括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3. 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汇报。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字形指导:碗、缚、掐;
2.抄写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述了什么事?
二、读中点拨,初步感悟。
1.对于牛和鹅,人们总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交流,媒体出示:牛的眼睛看人……你读懂了什么?红色闪烁:牛是怕人的,鹅不怕人(指读,齐读)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2.“我们”对这话的态度怎样呢?请你读读第3和第4自然段,划出描写作者态度的词句
3.交流所划的句子,抓住对牛的动作“拍、摸、触、刮、扳、骑”和对鹅“远远地、绕个大圈子)朗读体会,交流看法。
三、探究重点,体会变化
1.这句话伴随着幼时的我,左右着我对牛和鹅的看法与态度。但作者的一段有趣经历却让他最终改变了看法。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回忆,去一同寻找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有趣的场景,你觉得哪里最让你觉得有趣而有所思,把它划出来,多读几遍。
3.学生可能会找出“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等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媒体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相机出示写鹅的句子:
请你读读上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红色闪烁:走、叫、咬、拖,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了这些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老雄鹅?(嚣张、神气活现、胆大妄为)再读再体会。
③练读写“我“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我”当时的害怕?(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好吗? (指名读——齐读)
④小结: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如同欣赏了一幅生动的人鹅共趣图。让我们再通过朗读体会。齐读5-7自然段,分角色读好写“我”和鹅的内容,在对比朗读中体会鹅的“神气”和我的“害怕”。(如一人读写“我”的句子,一人读写鹅的句子)
5.鹅真的那么不怕人吗?从哪儿又可以看出呢?自由读8~11自然段。
①从哪儿看出鹅的害怕呢?出示句子,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②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③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是谁让鹅有了这变化呢?(指名说:金奎叔。)
6.找出文中金奎叔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划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出示句子: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
①你是怎样理解金奎叔说的话?
②“鹅有什么可怕的!”换一种说法。金奎叔为什么会这样说?怎样读出“人不怕鹅”的语气?
③这里的“这样”、“这点”指的是什么?那么人应该怎样对待鹅呢?
④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畅谈自己所悟。
⑤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
四:深入研读,品悟道理。
1.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吗?读读最后两节。
2.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引导:你是怎么看待句中的“小”与“强”的?同桌讨论。
联系上文,从哪儿看出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又从哪儿看出我们实在比它大?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
3.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讨论后课件出示: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闪烁:不再。
4.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5.再次朗读11、12自然段,加深体会。
五、读写结合,总结升华。
1.是的,简单的一句话、难忘的一件事让人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媒体依次出示三段话,对于原先大家都深信的话、金奎叔说的话以及作者明白的话,再读读,现在,你有了什么更深的感悟了吗?
2.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叫“晴天洗染,雨天卖伞”的故事:曾经有个老妈妈,她的大女儿是开染坊的,二女儿是做雨伞生意的。当她看见下雨天就为开洗染店的大女儿担心,看见晴天就为卖雨伞的二女儿担心,整天的愁眉不展。一位邻居告诉她:“ ”
从此以后,老妈妈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你知道邻居究竟说了什么话,竟然让她整天乐呵呵的?(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女儿高兴,因为她可以晒布了;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女儿高兴,因为她又可以卖伞了。)
3.学到这里,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或者你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任选其一)小练笔。
4.用名言警句和古诗句总结:媒体出示: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②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 ——叔本华
板书设计
牛 和鹅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牛和鹅》教后记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学会分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学生学会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地对待疑问。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围绕提纲梳理课文层次。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牛、鹅图片,启发谈话。
同学们,图上的这两只动物你们认识吗?你觉得哪一只更可爱,为什么?
2、生回答后再次谈话。
实际上在很多熟悉它们的孩子中,都是不怕牛而更怕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任大霖先生的一篇文章《牛和鹅》,看看他在故事中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作者通过这两种动物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任大霖(1929~1995),浙江省萧山县人,读书时就曾发表儿童故事、童话、儿歌。工作后坚持业余创作,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儿童散文集《红泥岭的故事》,中篇儿童小说《我们的田野》,短篇小说集《秧田发绿的时候》,儿童剧《桃子熟了》等。1953年调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此后又出版了散文集《童年时代的朋友》《山冈上的星》,短篇小说集《绣娟姑娘》以及作品选集《蟋蟀及其他》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喀戎在挣扎》《哥哥廿四我十五》,以及《任大霖文选》等。作品多次获奖。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师出示自读要求:
(1)找出生字词拼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在不理解字词上做记号,和同桌讨论或查字典解决。
(4)读通读顺课文。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字音:出示课件指名读文中生字词,正音。
(2)字形:“掐”字右半部分下边不要写成“日”。
(3)词语:①无所谓:不在乎。② 束缚:捆绑,比喻受到限制。③掐:用手的虎口及手指紧紧握住。④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地。
(4)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文,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自学要求):
(1)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的内容划分课文段落。
(1)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做法也不同。
(2)我们在回家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3)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3、学生默读,自主学习交流。
4、指名汇报,理清课文脉络。
(1)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
(2)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3)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赶走了鹅,并告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牛和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了段。本文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做法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转变呢,课文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提出共识
牛和鹅 具体描述
改变认识
《牛和鹅》教后记 篇5
今天我聆听了由张芒老师执教的《牛和鹅》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谈话引入,抓住人们对牛和鹅的看法,“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通过前后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变化,来引出金奎叔的话,从金奎叔的话中,引申出课文相对应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通篇采用学生自主读文,抓重点词句体会,教师适时引导的方法来学习,由于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学生在读文、品句中享受了分析、探讨的快乐。纷纷提出了个人的不同见解,并能从文中的重点词句、前后的变化,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结果不同。”并进到学生从学文中总结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物中。
张老师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牛和鹅》教后记 篇6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
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朗读,纠正了个别字词的读音。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
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物中。
《牛和鹅》教后记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师:(课件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板书:牛(生自由说)
(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把自己比作牛。他还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牛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吃苦耐劳,却又默默奉献。)
(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生自由答)板书:鹅(牛字稍小,鹅字稍大)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 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牛字小,鹅字大?)
板书:
1、主要内容
2、牛小 鹅大
师: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1)本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我原本十分怕鹅,看见鹅就躲得远远的,后来有一次在金奎叔的帮助下,我再也不怕鹅了。)
师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注意全面和简洁,这两点你都做得很好!
(2)为什么把牛字写得小,把鹅字写得大?(生自由说)
师:牛小,鹅大,从字体上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文中,我们对它的态度也有多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1)生:文中第3、4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我”害怕鹅而不怕牛。板书:不怕 害怕
2)生:课文开头写作者害怕鹅和欺负牛,而结尾写作者再也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它们形成了对比。
师:是啊,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5-11自然段)
三、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谈话)
2、请同学们读读你喜欢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然后把描写鹅、“我”和金奎叔的语句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你还可以和伙伴们交流交流。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描写鹅的语句(请一生读一读)
这只鹅真是太——(神气了),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它很神气?(指名说)这时候鹅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真是一只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位鹅老爷的威风?(指名读——评价——齐读)
(2)继续看看我的表现吧!(请学生读出描写“我”的语句)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我”的形象的?(指名说:动作、神态、语言)以后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读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3)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1)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2)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在与金奎叔的谈话中,“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
3)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勾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4)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于是我再也不欺负牛了。板书:不欺负(擦去小牛,写上和鹅一样大小的牛。)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指名生说)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生自由答)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领悟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1、读故事,想办法。(课件出示)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他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今天我来个“实话实说”。(课件出示话题,告诉学生可选择大屏幕上的话题,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
《牛和鹅》教后记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谓、拳”等10个生字,会写“摸、甚”等15个字,会写“甚至、顽皮”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3、能借助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4、能说出“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
教学中、难点:
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能借助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准备课件
2、制作什么是批注的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作家任大霖回忆童年时光的文章第18课《牛和鹅》。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觉得奇怪吗?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课题?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说说呢?回答得这么完整,看来你预习得真好!请坐!
二、检查预习。
1.那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怎样呢?下面老师要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组:
自由练读一下。你发现这一组词有什么特点?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谁来给大家读一下?非常正确。请大家一起做着动作读一读这一组词。
再来看第二组。这两个都是什么?对,人物的称呼。咱们大家一起来称呼一下这两个人物。读好儿化音。
2.结合课文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词语读得非常好。谁来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来说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怕鹅——摔鹅——不怕鹅)说得棒极了,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
三、结合课文认识批注。
1.同学们,在预习中,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学习过的普通课文有什么不同吗?(出示课文)这样的小字就是读者阅读时加注的批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批注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老师录制的微课。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微课,你都知道了什么?对,什么是批注,批注的种类。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课文旁边一共有几处批注?对,5处,请你给这五处批注标一下序号。那么,这几处批注分别是作者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批注,小读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批注呢?让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3.第一处。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处。老师请两位同学来对读课文和小作者的批注。请你读课文,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大家有什么感受呢?难怪作者写下了这样的批注。大家一起读。大家认为这一处的批注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批注呢?提出疑问的角度。
4.大家来看课文的二、三、四处批注集中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呢?对,是写怕鹅、摔鹅这场“人鹅大战”的精彩段落5-8自然段。认真读课文5-8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写鹅的相关的句子,用“Δ”标出让你有深刻体验的字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前后桌在一起交流一处自己画出的句子,谈谈感受吧!咱们全班在一起交流一下吧!
A.第一处。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
①你从哪些重点字词中体会到什么?(这让你感觉这群鹅可真——!鹅神气极了,丝毫不把人放眼里。)
②这里面有对鹅什么的描写?(动作、神态)这神态、这动作,分明是在说什么?
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鹅这神气不可一世的样子。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鹅向人挑衅,不可一世的样子。好一幅群鹅争霸图!
B.第二处。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这让你感觉这群鹅可真——!这一段又有对老公鹅什么的描写?(动作)(声音)老公鹅竟气势汹汹的对我动武力了。大家一起读一读。
如此骄傲的鹅后来怎样的呢?齐读。
鹅最终像个酒瓶被金奎叔摔在了远处,像丧家之犬一样灰溜溜地落荒而逃。难怪小作者下了这样的批注:鹅之前多么神气,现在多狼狈啊。这是从什么角度下的批注呢?从抒发感想的角度。
5.鹅是如此嚣张,我在遇到鹅和被鹅袭击时是什么表现呢?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写“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具体表现的句子。想想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A.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抓住重点字词谈谈你的感受。你来补充这个句子:“我当时可真是——!”。
B.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再来补充这个句式说一说“我当时可真是——!你发现这两处句子抓住了“我”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语言)对,抓住这些方面把“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小心翼翼和惊恐万状写得淋漓尽致。看看小读者在旁边者写了一条怎样的批注,你认为读者这是从什么角度所作的批注?(点评写法)
5.对鹅的描写和对自己的两种描写就像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把人鹅大战写得精妙绝伦。
四、实战演练练写批注
咱们也像书上的读者这样,给文章下一下批注。学生写。指名读。读了第几自然段,我的批注是。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批注式阅读感受到了作家笔下人鹅大战的精彩,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真是个好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牛和鹅》教后记 篇9
教学目标:
一 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 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角度决定行动,决定结果;
三 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对同一事物,角度有很多,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要学会变换角度、调整角度;
四 运用对“角度”的收获,到链接材料《牛狼之念》中去运用,学会变换角度去重新认识熟知的事物;
五 读写思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一 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 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难点: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一 ppt“课文三句重点研读语句”
二 阅读材料《牛狼之念》。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全文
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2 师:看看老师的板书,用你的读来突出重点。学生再读课题,突出了课文的主体:“牛”、“鹅”。
3 通过初步学习,你知道了牛和鹅有两个什么有趣的特点?
4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 师:牛大鹅小,为什么我们却怕鹅欺牛?
生:因为它们看人的角度不同。
6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鹅在这种奇特的角度的影响下,如何对人凶的?
二 研读鹅,体会错误的角度导致的荒唐结果
1 课文的哪些部分在具体描写这只鹅在他的角度的影响下,对我的凶恶表现?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心理。
句子(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交流:
生a:我从“一摇一摆”看出鹅很神气, 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生b:我从“扑打着翅膀”看出鹅很凶,追得很厉害。
生c:“鹅看了看我们”,就好象在说:“这么小的小人儿,胆敢来招惹我。”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
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
生a:我从“一口”这个词看出,鹅已经被激怒了,非常生气,狠不得一口把我吞了。
生b:我从“腿也软了”看出我被吓坏了,都走不了了。
生c:我从“大喊了一声”,看出我们很害怕。
生d:我们一定喊:“呀!鹅来了!”
师:真像“狼来了!”
……
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
2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生:这是一只凶猛的鹅。
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鹅?
生:这是一群凶神恶煞的鹅。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这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师:是什么让鹅变得像狼一样凶?是什么让人变得像鼠一样胆小?
生: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3 这只鹅真的有那么厉害吗?继续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句子(4)“鹅用爪划他……跳进池里,逃命了。”
……
4 金奎叔的角度是什么?学生研读金奎叔的话,得出他的角度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即是“让它这样看好了。”
5 小结:看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的角度对,有的角度错。我们要注意选择角度。
三 链接《牛狼之念》,学会试着变换角度认识熟悉事物
1 链接阅读《狼牛之念》;
2 在文后写出自己对牛的新的看法和理解,互相交流评论。
生a:牛并不是胆小的动物,而是一种能保护主人的有智慧、 非常高尚的动物。它值得我们去尊重它,因为它和我们一样,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动物。
生b:牛其实并不是怕人的,它只是不想跟我们斗,因为它知道我们斗不过它。牛有生命,又情感,我们不该欺负它,而应该保护它。
……
四 总结
从牛和鹅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这对于你做人和做事有什么启发?
《牛和鹅》教后记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牛和鹅》教后记 篇11
教材简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个主题单元“角度”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了因为“我”相信大家的说法,所以欺牛怕鹅。一次回家的路上,被鹅欺负了,金奎叔解救并教育了“我”,从此,“我”再也不欺牛怕鹅了。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自然流露出来,耐人寻味。
学情简析: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儿童爱看,同时作为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作为本次上课的孩子,对鹅追人及人欺牛缺乏感性认识,阅历尚浅。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流程:
一、观看图片,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观看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小结:为什么同一张图,能够看到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来角度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角度有关的文章《牛和鹅》。
二、整体回顾,方法渗透
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我”因为相信牛把人看大,鹅把人看小,所以“我”欺牛怕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被鹅欺负了,金奎叔解救并教育了“我”,“我”从此再也不欺牛怕鹅了。)
渗透方法。(全面、简洁)
概括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有两点:一是(全面),二是(简洁),他做到了吗?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欺牛怕鹅?四个字就简炼的概括出作者起先对牛和鹅的态度。小小孩童欺负大牛,活生生的人儿怕鹅怕到被鹅欺负?那情景该多有趣啊!孩子们,我们一起找找,哪些段落描写欺负大牛,又是哪些段落描写被鹅欺负了?
你们说说,先学哪部分好?
(一)研读“趣”段,感受态度的不同
1、分别找出描写“欺牛”“怕鹅”的段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2、汇报交流。
预设:
第5、6、7自然段:
(1)观看视频,感受有趣。
哦,人鹅共趣图,我们赶紧先去看看!
为什么笑了?(……)
(3)带着刚才的画面,自由朗读5—7自然段,并画出描写老雄鹅的句子。
描写鹅的句子:
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大概是我的哭声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尽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
(当学生汇报一句后)在这三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描写老雄鹅?
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老雄鹅?如能用四字词语概括就更好了!(神气活现、胆大妄为、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耀武扬威、趾高气扬)
(4)学习描写“我”的句子,感受我的狼狈不堪。
描写“我”的句子:
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
自己读读这三句话,联系刚才的画面,想想,“我”当时的处境、心理,甚至性格,你又可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气焰嚣张、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心惊胆寒、胆小如鼠)
这么一个人儿,欺负起大牛来,可是花样百出!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小小孩童玩转大牛?怎么个欺负法?
(2)找出欺负牛的动词。
(3)把这些动词连起来读一读,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些动词从程度上来说有什么变化吗?(“我”对牛的欺负越来越过分,有愈演愈烈之势。)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1自然段,抓住“大家都说”明了作者欺牛怕鹅的原因。
作者这种欺牛怕鹅(板书)的态度下好应证了文中的哪一句话?(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抓住“大家都说”研读。能否去掉?感受作者的相信程度,深信不疑。
(板书)小结:大家都说牛看人(大),所以作才(欺负牛),鹅看人(小),所以作者(怕鹅),以至于(被鹅欺负),对此,金奎叔却说:……
(二)引导探究,了解产生变化的原因
1、由金奎叔说的话,导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1)齐读。(2)你们说说,这段话中,哪句话对作者的触动最大?(掐、扔)(3)金奎叔这样说,那他是不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2、课件出示: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师读,找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谈体会。
出示课件,生汇报。
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么样了?(落荒而逃、四处逃窜、狼狈不堪……)
看来风水轮流转啊,现在的鹅有如刚才的“我”啊!
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仅仅这样吗?我们再说读读金奎叔的话!
4、(再次出示)[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5、抓住“让它这样看好了!”研读。
它是谁?它怎样看?(鹅把人看小)
从鹅的角度看,人比鹅小了!(播放课件)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因为实际上(人比鹅大),人比鹅强!
课文中的“我”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6、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填空:从鹅的角度看,人比鹅小!
从 看,人比鹅大!
金奎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换个角度来看鹅!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7、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 ,可我们 呀!
8、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对待牛和鹅,态度有了什么改变?
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看来角度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齐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 ——叔本华
2、从不同角度,领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不同道理。
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你能否从不同角度,领悟到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不同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在强者面前不畏惧。不以己强欺弱,不以已弱恃强。生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存在欺负与被欺负!
3、角度不同,结果不同!我们能否用这个道理来解决我们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呢?
(1)上课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怕出错。
(2)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
(3)老师或父母,禁止孩子上网,你怎么看?
牛和鹅
角度 结果
欺牛怕鹅
牛看人
鹅看人
人看 →→ 不
《牛和鹅》教后记 篇12
同学们,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资料链接】牛和鹅的眼睛: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预习积累板】一、拼音词语对对碰。bái é qī fu bó zi chí táng ( ) ( ) ( ) ( )pèng chù chì bǎng dà gài gē bì(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塘( ) 股( ) 掐( ) 缚( )搪( ) 般( ) 陷( ) 膊( ) 握( ) 喔( ) 扳( ) 板( ) 三、回忆课文要点,按内容填一填。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____;鹅的眼睛看人,觉得____,所以____。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________,那咱们________,_______。记着,_______。四、我能写这样的词语。啪嗒啪嗒(象声词 )___、___、___、____;无缘无故 (abac) ___、___、___、____。五、选字填空。欺 期日( ) ( )负 ( )待 ( )骗缘 原( )故 ( )因 ( )份 ( )来六、查字典,给不同词语中的“爪”字注音。脚爪( ) 鹰爪( ) 爪牙( ) 狗爪子( )七、思考填空:《牛和鹅》中的鹅 ,“我”在鹅的面前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课文告诉了我们: 。 八、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九、通过预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是: 【问题归纳】
问 题 自己在阅 读中生成 的问题 小组讨论 归纳后生 成的问题
大家都来评一评:
话语 自我评一评 家长评一评 学科长评一评 老师评一评
《牛和鹅》教后记 篇13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发现作者对牛和鹅前后态度的变化。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4、让学生明白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教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我很少来人民路小学,对这里很陌生,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学校哪儿最美吗?师相机板书:地点名字。
你们说得都是同一个学校,可为什么大家说的结果不同呢?今天我们学完《牛和鹅》这一课,相信大家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前后有很大的变化。
三、精读品味
(1)探求我对牛的态度
1、最初我对牛是什么态度?谁能很快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牛的图片:这头牛这么大,这么壮小作者是一个小孩子是却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胆子的确够大的的。咱班有胆大的吗?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师相机评价
(2)体会我对鹅的态度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发现我怕鹅。
3、课文中也有许多地方写了我怕鹅。你们谁来说一说。
4、生交流,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我对鹅的害怕心情
a、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我怎么走过去?从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我动作很 (轻、慢),为什么要这样走呢?是因为……
谁能扮演小作者来读。谁还能比他的动作更轻更慢呢?
b、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我已经被鹅鹅逼得没有办法了,我只得……,
现在你就小作者,谁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还有谁想读?齐读这句话师相机评价。
小结:看来,我怕鹅的程度,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怕到……,怕到……。
(3)感悟鹅对我的态度
2、用—画出我对我的态度的句子
3、自主交流:你想读哪句?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不怕比我大很多的牛,却怕却我们小很多的鹅。这是为什么呢?
(4)理解金奎叔的话
1、后来我不再怕鹅,这是为什么呢?
2、找出金奎叔说的那些话。仔细读一读,你是怎么想的?
3、课件出示:虽然它看得比我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小结:站在鹅的角度看,我比鹅小,可实际上我比他强多了,可以掐……把它扔……。因为站在人的角度看,我比鹅强,所以不再怕鹅了。也正因为我站在人的角度看牛,我的确比牛小,所以我不再……。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看牛和鹅,结果是不同的。
5、说到这我想起刚开始我们谈到“你们学校哪儿最美”的话题,现在你们能说说有那么多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你从哪些角度来说的呢?
6、总结:看来,这节课大家真真切切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结果也是不同的。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三、拓展思维
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来和大家说一说。
结束语: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那样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就会对事物有一个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了解,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牛和鹅》教后记 篇1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根据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从文中示范性批注中知道文章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批注。
能借助关键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出示牛和鹅的图片,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本课词语。明晰字音。
吁哩哩哩 啪嗒啪嗒 吭吭(象声词)
扳牛角 捶牛背 掐脖子 摔出去(表动作)
霖哥儿 金奎叔(人物名)
默读课文,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什么?
“我”对牛和鹅前后的态度是什么?(欺牛怕鹅)——(改变态度)
为什么“我”对牛和鹅的态度有这样的变化呢?
(欺牛怕鹅)—(被鹅追赶)—(改变态度)
三、认识批注,合作探究角度
1.出示课文,对比认识“批注”。
2.了解什么是批注,批注的意义。
3.出示篇章页,明确学习方法。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批注,了解遇到问题可以做批注。
默读课文和批注,同桌合作完成学习单。《牛和鹅》还从哪些角度来批注的。
段落 批注内容 什么角度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提出疑问
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
“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
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
四、聚焦批注,体会心情
1.你觉得课文中哪部分写得最精彩?(被鹅追赶)
2.出示批注二,请生读。请生默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逃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被鹅咬住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呼救的句子。
3.交流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1)逃跑的句子。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
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了。
①联系生活说一说,你有过急急逃跑的时候吗?心情如何?
②请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生朗读。
被鹅咬住的句子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①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公鹅?
②老公鹅是怎么跑的?怎么叫的?谁来试试。出示拟声词,指导朗读,师范读。
③师生合作读。
齐读第6自然段,感受真实的画面。
小结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画出重要的词句,再写下批注。
五、迁移运用,尝试批注
1.在5-7自然段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请你们默读5-7自然段,运用圈画词句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写到文章空白处。
2.请生分享句子和自己的批注。师生共同评价。
3.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对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
4.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18.牛和鹅
欺牛怕鹅——被鹅追赶——改变态度
《牛和鹅》教后记 篇15
《牛和鹅》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单元主题入手,导入“角度话题”,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这样做可能有两种好处,一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更有利于使学生融入课堂;二是轻松导入新课,初步使学生建立“角度”意识,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接着,从本文作者的简介入手,引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童趣特点,一方面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有了一些了解,另一方面也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再从“童趣”着眼,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童趣的段落,学习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深入体会欺牛与怕鹅,反复练习朗读,读出欺牛时的毫不在乎,被鹅欺时的狼狈不堪,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然后,由欺牛怕鹅导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人们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是不怕人的。”这样学习可能会容易让学生对本文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重点研读金奎叔的话,学习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是如何由起初的欺牛和怕鹅到后来的不欺牛也不怕鹅的,从而使学生悟出同样一件事,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
最后是由这个道理拓展开来,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儿子染布,女儿卖伞,天晴时老太为女儿当心,下雨时老太为儿子当心,整天愁眉苦脸,弄得疾病缠身,后来听了一个哲人的话后,心情豁然开朗,病也好了。再从这个故事,引向学生过去学的有关角度的诗句,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提出希望,结束本课。
本课导入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的脉络比较清楚,但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多。
二是没有使用课件教学,使课堂减少了许多生气,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欺牛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加上没用上课件,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的不透彻,拓展部分没来得及教学,草草入场
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
1.多角度地思考、研读教材是备课必要的一个过程。一篇课文,就像《牛和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然而,什么才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最好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究、争论、反思,从而达成共识。
2.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局限,将有着同一个目标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相互评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变得更简单了,评议变得更真诚了,研究更贴近实际了,成效就更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