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2023-09-07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平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平声时,即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

  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

  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平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如

  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平静的生活。”

  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平,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习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平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习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5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

  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

  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

  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

  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谈谈你的感受。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平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

  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2.出示课件>.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

  1.指导朗读。(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词,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⑴.“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那首诗?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带到词中读读。

  ⑵.“中儿正织鸡笼”师引导学生看图,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理解什么叫“相媚好”。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的呢?

  出示句式“翁对媪说,媪对翁说”学生自由练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一方面更进一步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⑷.“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可以改成什么字?(体会“卧”字的妙处。)你是如何理解小儿是如何卧的?(写出了小儿天真烂漫的特点)

  理解“无赖”的意思。

  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指导读好“低小”

  引导学生想象“溪上青青草”的样子。

  2.把几幅画面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师放课件“溪水的声音”)引导学生想象这溪水是怎样流的。在水声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词。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却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4.看图,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美、醉)

  5.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四、介绍词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写作意图。

  1.介绍辛弃疾。(爱国词人,早年上过战场,后因小人陷害,回到江苏上饶,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看到了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他不禁又想到了战火纷飞的北方战场。)

  2.此时此刻,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

  (安定的生活,幸福的家庭……)

  3.再读《破阵子》,作者征战沙场,最渴望的仍是什么?(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4.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板书

  23.清平乐 村居

  醉里吴音…… 安居乐业

  醉里看剑…… 居危思安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词中的:“醉”、“无赖”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提醒:课题在书写时要注意空格。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莲”、“锄”、“翁”)

  2、默写生字

  3、指导书写

  三、理解诗与词的区别

  1、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第3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还记的吗?

  2、复习《寻隐者不遇》、《所见》。

  3、《清平乐 村居》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说一说诗与词的区别。

  4、(课件)词的知识

  四、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词的上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媚(mèi)、翁媪(ǎo)

  2、指名读词的下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剥(bāo)

  知道为什么读bāo吗?我们还常说剥什么?

  3、正确、流利地读全文

  五、读好课文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

  2、范读

  3、自由练读

  六、读懂课文

  1、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2、不理解怎么办?你有好的办法吗?(查字典、查资料、问老师、同学讨论)

  3、老师告诉你,还可以看图

  4、自己看图,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能通过看图解决吗?

  ★    吴音: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方言,非常好听。

  ★    相媚好:⑴谁跟谁相媚好?(翁、媪)

  ⑵他们在干什么?看上去,他们怎样?(看图理解)

  ★    醉:喝醉、陶醉(板书)

  ★    无赖:⑴说谁无赖?⑵他在干什么?描述一下。(看图描述)

  5、你能把上片、下片的意思说一说吗?

  七、背诵课文

  配乐背诵

  八、介绍作者,布置作业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一生经历了许多场战争,也写了许多好词。课后搜集他的词,读读、背背,过段时间,召开“辛弃疾诗词朗诵会”。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7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  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 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

  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翁媪图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三儿图

  改写 清平乐 村居

  一天午后,著名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正在散步,欣赏着这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低小的茅屋前,屋旁还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翠绿的青草,美丽极了。

  忽然,传来了一阵阵欢笑声,转头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坐在茅檐下喝了一点酒,正用地道的吴地方言交谈呢。此时此刻的辛弃疾,他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了。而这对老夫妇的大儿子正戴着草帽,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一锄一锄的锄杂草;中儿子则在小屋边一心一意地编织着鸡笼。而他们最喜欢的小儿子却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玩。

  辛弃疾看的入了迷,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近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平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布置预习):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习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平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平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平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通过词人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对宋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图画,披文入境,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词中田园生活之美,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播放邓丽君的《水调歌头》,配歌词

  2、能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吗?

  3、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诗词往往最能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人们心中的感受,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这堂课,我们再次走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4、指名读课题

  5、读着这课题,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村居 课文的内容

  词牌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什么?

  中间空格、读时要停顿

  6、这首词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全词

  字数不同 又叫长短句

  分上下两部分又叫上阙下阙或上片下片

  二、自主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地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在阅读时,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无赖”与“喜”矛盾;“翁媪”的意思

  策略:听说过这个词吗?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个词的?原来是贬义的,现在呢?

  3、正音:剥、莲蓬

  4、指名读这首词

  5、同学们刚才都读正确了,可是读诗词还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我们再来练练

  6、指名读

  7、指导:我听出来了,她读“茅檐低小”时,哪儿停顿了一下?

  而且,她读“茅檐”的’檐”是这样的(范读) 稍微的延长,这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跟着老师读。

  8、学生练习,指名读

  9、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10、生交流。

  a生活环境的优美:看到茅檐、小溪、青草;听到鸟鸣、流水;闻到荷花的清香、青草的芬芳……

  b人物活动的画面: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过渡:诗歌我们不能只读出大概意思,我们还需要细细品味,品出词中的情,品出词的意境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1、交流:

  ▲美丽的村居图

  指导朗读:你一定看到了许多美景,请你边想象美景边读这首词。

  师小结:淙淙的流水,流淌着乡村的悠闲与恬静,如茵的青草,传递着夏的信息,阵阵清风,吹来了荷花那迷人的清香,多美的村居啊!我们一起来读。

  ▲幸福的、温馨的村居图  

  指导朗读:请你带这幸福之情读一读。

  哪儿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或温馨呢?

  a 翁媪

  师:老两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聊着、看着,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大家刚才所说的,都包含在一个词中,哪一个?(相媚好)

  “相媚好”就是写出了老两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指导朗读:好一个相亲相爱,谁来读出老两口的绵绵情意?

  c你就是辛弃疾啊!请你读一读这句话、大儿、中儿、

  过渡:我们读出了老两口的温馨、幸福,还有谁也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或温馨呢?

  b小儿

  引导:能把小儿的幸福说一说吗?

  哪个词看出小儿的无忧无虑?(卧)

  “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一个动作吗?

  俯卧,还可以怎么“卧”?(仰卧、侧卧)

  透过这个“卧”字,你 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

  谁用朗读来表现小儿的无忧无虑?

  过渡:幸福的老两口,无忧无虑的小儿,只有大儿、中儿最累了,大儿——锄禾日当午……,中儿,虽然还没长大,但也应了一句古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许手都末出了老茧,他们幸福吗?谁能说出大儿的心声?

  点评:孝顺的 孩子、你享受的是尽孝的快乐,你享受的是劳作的快乐。

  指导读,老人醉了,辛弃疾醉了,读这首词的我们也醉了,一起读。配乐 《清溪流水》或者《高山流水》

  ▲你们能用词中的某一个字来概括这幅村居图吗?

  四、拓展

  1、这样一种温馨和谐、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如此的向往,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也有这样一首风格清丽的词。出示: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指名分别读上下阙

  3、说说读这首词的感受

  4、简介这首词

  a在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一句词直接点明了词人的心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啊,他多么希望百姓们——能过上一个丰收年。

  这就是辛弃疾,尽管心醉田园,心里想着的却是百姓、祖国。让我们记住辛弃疾,记住这个伟大的词人。愿同学们在诗词的海洋尽情畅游,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气质如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辛弃疾的作品,大家可以查看这个网站,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