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2023-09-05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4

  作者:朱其华   

  一.         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紧紧扣住文眼“迷”字来进行。通过“着迷”、“迷恋”、“痴迷”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无限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中,王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对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指导贴切,如找重点词,体会感情色,突出法布尔对大自然的迷恋,对昆虫的喜爱。

  三.         教学中紧扣“骂”、“放”两个字展开教学。文中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父亲骂,一是母亲骂,教学中,王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重点教学了“父亲骂”,指导朗读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神态,这样,父亲的怒气就升华了,人物形象就丰满了。接着又以“父亲为什么怒气冲冲而且恶狠狠地责骂儿子”为话题,诱导学生解读父亲责骂法布尔的原因,体会法布尔处境艰难。在解读“放”时,如果运用其它词是否恰当来进行教学就更加好了,如用“扔、丢”等,若用“丢、扔”则突出不了对昆虫的喜爱,而一个“放”字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难舍之情。

  指导文章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时,如果多用一点时间,多一些标题就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从标题可以反映出中心。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5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的人喜欢看书读报,有的人喜欢打篮球,有的人喜欢搞小发明,有的人喜欢写文章,还有的人喜欢画画……你有什么爱好呢?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味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的人,他是谁呢?他对昆虫有多么感兴趣呢?请大家赶快翻开书来,读一读。

  读了课文以后,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娣浅w琶裕叛甲拥氖焙颍家ス鄄炷切┛砂男〕孀樱踔廖嗽獾礁改傅脑鹇睿裁挥懈谋渌岳コ娴某彰裕钪帐顾晌幻コ嫜ъ摇?br>

  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是怎么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这是课文的重点。

  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写了法布尔小时侯的哪几件事情?

  对,两件。一是找纺织娘,二是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

  现在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第二至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一天傍晚,法布尔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

  第四至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被父亲叫去放鸭子,但他仍然痴迷他的小虫子。有一次遭到了父母的责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第十一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给他建雕像时,把他的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

  你分对了吗?只要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分法可以不同。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课文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体会体会。

  精彩片断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荷!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点评

  1 这些动作、语言写出了法布尔的惊奇和迫不及待,突出表现了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

  2 通过比较来写出甲虫的大小和颜色,点出其美。

  3 一个极字,点出了法布尔非常高兴。

  4 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这只甲虫的珍爱。

  5 鼓鼓囊囊写出了衣袋里的东西多,反衬出法布尔对贝壳、石子、虫子的喜爱

  【欣赏】

  读着上面的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忽然,他边叫边扑过去,飞快地捉住了一只小甲虫。他高兴地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看看,脸上露出笑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放进衣袋,接着又继续观察,最后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的,唱着歌儿回家。

  课文是什么魅力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这样的画面?

  原因就在于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并对能显示出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课文先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法布尔发现小甲虫时的兴奋心情,以及捉虫时动作的迅速,突出了小甲虫对法布尔的巨大诱惑力。然后,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欣赏等词语的一连串运用,进一步写出法布尔捉到小甲虫的高兴和对小甲虫的珍爱。最后,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这一静态描写,使得法布尔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对小虫子特别着迷的小男孩形象,被描写得十分到位,简洁而传神。

  再读一读,看一看课文是不是这样来写的。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细节描写

  学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会发现课文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

  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

  两个衣袋鼓鼓的,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处,但是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到呢?

  那是因为这样的细处虽然很小,但是却能强烈地表现出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痴迷的程度之深,他的衣袋装得满满的不是玩具,不是糖和零花钱,而是许许多多的昆虫。这种抓住细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如果细节描写用得好,则能使文章生动传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下面片段中的细节描写就用得不错。

  在我的脑海里,几乎什么都是模糊的,唯有妈妈的背影是清晰的,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那么深……

  人家的孩子经常看到的是妈妈的笑容,而揖?吹降娜词锹杪璧谋秤啊d歉吒咄炱鸬姆ⅶ伲窍莸募绨颉⑿蕹さ纳聿摹?br>

  妈妈是医生。早上,我还没吃完饭,妈妈已经推开家门去上班。背影消失在门外。晚上,妈妈去进修时,我在阳台上看到的仍是她那朦胧的背影,那从早到晚匆匆忙忙的背影。

  谁都有背影,但在这里,小作者不断地抓住这一细节展开描写。从背影中我们能清晰地读出妈妈工作的繁忙,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从背影中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妈妈的不可言表之情。小小的背影,生动而传神,使文章极具表现力。

  在写人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表现人物特点有关的细节来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表达方法提示二:动作描写

  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写法上,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去学习,那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一句,就是通过对放包装等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这种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习作时,我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道人物内心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特点。

  例如:

  咪咪一扭头,看见爸爸仰天躺着,就蹒跚地走过去,伸出那胖胖的小手,用粗短的食指和中指学着拣瓜人敲瓜的姿势,在爸爸的肚皮上弹了几下,又用耳朵靠在上面听了听,接着,又用手轻轻地拍着,使肚皮发出了啪啪的响声。

  对咪咪敲爸爸肚皮的动作的一连串描写,较为传神地表现出了咪咪的好奇、调皮和可爱的特点,生动而形象。

  有时动作描写运用得好时,即便人物不说话,也能让人想象出他的心情以及在想什么。平时习作时,尤其是在写人时,动作描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自己做一件小制作,或做一件家务活,然后把经过写下来,注意抓住动作来写。

  2、像法布尔那样,小时侯就对某种东西很迷恋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查找一些资料,看看你能了解多少科学家小时候的事?

  附:课后练习4提示:

  因为课文中多次写到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细节,并且它能鲜明地反映出法布尔捉的昆虫之多以及他对昆虫的喜爱之深,所以课文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课后练习5提示:

  写观察日记时,可以从昆虫的样子,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去写,可以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详细写,其余略写,但要注意写出昆虫的特点。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1、走近昆虫大师--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xx年),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1879年,著名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xx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开的消息。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2、法布尔的小故事

  勤于观察的法布尔

  法布尔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科学观察,常常像着了迷似地观察昆虫的活动。

  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蜣螂的活动,专心致志得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小偷,要抓他,这才把他从观察活动中惊醒过来。一天早上,几个农村妇女出外干活,看见法布尔躺在路上,睁大眼睛看着一块石头。到黄昏时,这些妇女回家来,看见他仍躺在路上,以为他在为谁祷告,其实,法布尔一整天都在观察那块石头上的昆虫。

  为了得到某个具体的观察结果,法布尔常常坚持连续几星期甚至几年的观察活动,直到有结果为止。他曾花了好几个星期,观察一堵古老的墙头,仔细研究鳖甲蜂捕捉囊蛛的动作。他还花了整整三年时间,观察雄蚕蛾如何向雌蛾求婚的过程。但是,当快要得到结果时,蚕蛾不巧被一只螳螂吃掉了。结果,他又花了整整三年,才得到完整而准确的观察记录。

  正是靠了这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观察,法布尔揭开了昆虫世界种种有趣的秘密,达尔文因此赞扬他是举世无双的观察家。

  3、词语提示:

  纺织娘:昆虫的一种,身体呈黄褐色或绿色,头小。善于跳跃,生活在草地里。雄的前翅部有发声器官,发出像纺车的声音。

  鼓鼓囊囊:形容口袋、包裹等填塞得凸起的样子。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

  迷恋:对某种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本课是说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喜爱。

  痴迷:形容沉迷的神情。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

  湖塘桥中心小学期    蒋欣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的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句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我上的是第一教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知道法布尔是一个“昆虫迷”。教学中我立求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在整体上,教学中为提高实效,改变按常规“平推”的教学流程,从突破教学重难点出发,科学剪裁,合理地实施教法,落实评议基本功训练,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其二朗读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

  教学过程:一开始就示课题,读题。请学生说说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引出法布尔,并用自己的话介绍法布尔。再用“课文就给我们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的趣事”,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重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接着让学生按要求读课文,然后检查自学情况。在检查时,我从一组词语入手“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虫居”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读句子,并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用图出示这优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因为这段说到有许多小动物跑来跑去,所以顺利成章地引出“文中写到了哪些小动物”,为下面理清课文条理埋下伏笔。接着用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抓哪些小动物的经过呢?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学生在归纳这两件事的时候,可能说不完整,可能段落找不全,我也不急于求成。例如第一件事,法布尔为了捉纺织娘,结果忘记了回家。先让学生用听老师读,想象画面等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举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入文本,正确流利地朗读。然后我作适当的指引“纺织娘是捉到了,可法布尔却忘记了

  ?”让学生填空,全面地了解第一件事情。再请学生迁移读法,用“再现情境法”朗读第二自然段。整个这件事的教学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找、读、思、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朗读

  “法布尔为了抓小甲虫,遭父母的责骂,但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件事时,要求略有提高,要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件事。此外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先让学生理解“责备“、“责骂”的意思,接着提示学生这是一般的批评吗?学生立刻从“怒气冲冲”、“厉声”感知父母的批评是严厉的。最后请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水到渠成。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第一范文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问转载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4

  课题就是课文的眼睛,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文本信息。由课题设计问题,切入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统领全文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匠心独运的课题,是提示法布尔性格特点和成功奥秘的点睛之笔,是后人设计法布尔塑像的创意之举,也是教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走近人物、品味语言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紧扣这一课题设计教学,不仅能有效突出课文的核心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还有助于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点

  抓住课题,品读课文,从典型事例中读懂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

  1.出示法布尔塑像,引导学生观察:这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塑像。看了这尊塑像,哪一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抓住“高高鼓起的衣袋”,揭示并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3.质疑:你觉得法布尔的衣袋里仅仅装的是昆虫吗?里面还“装”着什么?(在课题的“装”字上加引号。)

  设计意图:“装满昆虫的衣袋”既是这课文的课题,也是课文的一则妙语,它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法布尔痴迷昆虫与对自己梦想的执著追求。然而让学生理解这样深刻隽永的表达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导入,设计“法布尔的衣袋里还‘装’着什么”这一贯穿课堂教学的问题,以减少教学中的枝蔓,直奔教学的核心内容,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二、扣“题”品文

  1.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直接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你能找出来吗?

  (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师:正如课题所写的一样,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小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热爱。自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看看课文从哪些事例中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请在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生自学,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捉纺织娘”“放鸭时捉甲虫”两个典型事例进行理解。)

  3.品读“捉纺织娘”。

  师:在法布尔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纺织娘?

  (抓住“全身翠绿、触角细长”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漂亮,以及法布尔对纺织娘的喜爱;抓住

  “天黑未归”和“三天前”“终于”等词语,体会法布尔捉纺织娘的不易和捉到纺织娘后的喜悦。)

  4.品读“放鸭时捉甲虫”。师:他是怎么捉到这只甲虫的?

  (抓住“扑过去、捉住、包上”等

  动词,体会法布尔捉虫子时动作的熟练,感受他对昆虫的喜爱。)

  师: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甲虫?出示“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

  语、句子进行品析,是阅读的基本技能。对于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品词析句不能只停留在“读懂了什么”上,要能够围绕阅读的主旨,联系全文以及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读出“为什么要这么写”。

  5.体会“典型事例”的作用。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与痴迷的呢?快速浏览第2-10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说。)

  师:是的,要突出人物特点,就得通过具体而又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正因如此,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出示并朗读: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由“题”知人

  1.师:只有着迷、热爱,就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吗?他的衣袋里除了“热爱”,你觉得还有什么?默读体会,再讲一讲。

  (课件出示: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父亲是怎么责骂他的?

  (指名读父亲的话: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师:可是父亲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课件出示: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师:母亲又是怎么批评他的呢?(指名读母亲的话: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2.生齐读: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你从这一句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好,对梦想执著追求,坚持到底。师板书:执著追求。)

  3.师:是的,法布尔凭着自己的仔细观察和悉心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和创作,终于完成了一部科学性、文学性兼备的十卷巨著——《昆虫记》。此时,法布尔的故事一定让你想起一些成语名言、警句,谁来说一说?(生说。)

  设计意图:“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效果自然不好。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情境,运用机会,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四、解“题”之妙

  再次出示法布尔塑像: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来,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现在你读懂了这位雕塑家的意图了吗?(生说。)

  设计意图:课题的妙处与雕塑家设计的妙处是一致的。很显然,如果一下子让学生回答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课题好在哪里时,学生不一定能说清楚。而让学生先猜猜雕塑家这一创新设计的意图,学生不仅参与性高,而且比较容易读懂其中的原因。这样,整个教学紧紧围绕课题展开,浑然一体,层层深入,实现了从理解含义到领悟写法的升华。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7

  这篇课文,我很喜欢,三年前第一次教到此文,就对它很感兴趣,三年来,也听了几堂课,感觉都不错。的确是这样,教这样思路清晰的课文重点一般都能把握住,教学时也就顺手多了。

  今天,又教它时,发现了几处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一、抓住课题课题:

  板书课题时,故意漏掉“昆虫”两字,与学生交流,你的衣袋里一般会装什么东西?糖果、零食、小玩意、钱等等,对于“昆虫”这些会爬、会跳、会飞的不安分的东西,的确很让人费解,于是学生的头脑里就存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

  二、两件事情的比较:

  学习这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这两件事又有不同:1、观察昆虫之不同:“静静地观察”是法布尔完全沉浸在他的昆虫世界里了,他的观察已经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不再是如抓纺织娘般的无意识行为。这说明在这两三年中,法布尔已经学会了如何观察?2、纺织娘相对于小甲虫来说,个儿大、会叫而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抓起来也就轻松多了;但抓小甲虫可就不那么轻松了。课文中描写前者需要“三天”的时间,而后者“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经相当熟悉了。从这一个侧面,更能体现他对昆虫的着迷。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三、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四、“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6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主人是

  生齐: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师: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著名的昆虫学家,一是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一是他

  生齐: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师:这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着迷)围绕着迷,课文举了2个事例,一是捉纺织娘,二是捉小甲虫。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3小节,想一想,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

  交流:

  生:“三天前……在唱歌”从“三天前”可以看出法布尔很早就开始注意这只会唱歌的小虫子了,并且一直在寻找它,说明了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师:对,以至于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终于”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法布尔寻找这只纺织娘很不容易!

  师:还有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法布尔找到这只小虫子心情怎样呢?

  生:法布尔的心情很激动,很开心!

  (齐读这两句话)

  师:还有哪些语句呢?

  生:“一天傍晚,暮色……不见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暮色”可以看出此时天已经快黑了,可法布尔并没有觉察到,仍然专心致志地寻找纺织娘,所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法布尔对小虫子很着迷。

  师:这句话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法布尔对小虫子很着迷,而是运用环境来烘托,这是值得我们平时作文所借鉴的。还有哪些语句呢?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虫子!”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法布尔捉到纺织娘后心情非常的高兴!从法布尔的心情中,让我感受到法布尔非常喜欢小虫子。

  师:回答得真好!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只会唱歌的纺织娘。试想一下,如果第三天,法布尔还是没有找到,他会不会放弃呢?

  生齐:不会。

  师:从”捉纺织娘“这个事例中更让我们看到法布尔身上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永不放弃

  生:持之以恒

  生:坚持不懈

  ……

  师:因此,现在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一分执着,这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法布尔走上了成功之路。(板书:执着 坚持不懈)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7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8

  在本文学习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发生了一点错误,却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我称它为“一个美丽的错误”。

  (教学片断)

  师:法布尔高兴而归,却受到了父母的责骂,心中难过极了,请周浩为大家朗读一下第九、第十自然段。

  周浩:“……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丢进了垃圾堆……”

  (一个字读错了,还没有等我说出,学生们发言了。)

  生1:读错字了,不是“丢”进垃圾,而是“放”进垃圾堆。

  (意思是一样的,情感却是不同,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呀!)

  师:读正确是应该的,但是这儿用“丢”也不错呀!

  生2:不能用丢,因为“丢”是我们把自己不用的东西“丢掉”,一点儿也不可惜;可是当时的法布尔不同,他舍弃的是自己心爱的小宝贝,他不想伤害它,如果是“丢”进垃圾堆的话,小甲虫就会受伤,为了不伤害小甲虫,法布尔把小甲虫“放”进了垃圾堆。

  生3:我补充。法布尔是不会“丢”掉小甲虫的,因为它是法布尔好不容易得到,又十分珍爱的宝贝,法布尔是不会伤害小甲虫的任何地方的,“放”进垃圾堆就更加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还十分珍爱!

  生4:法布尔喜爱昆虫,虽然父母责骂,但是他能在外面欣赏、观察,因为课文后面也说“背着大人…躲起来偷偷地玩。”我猜想他是把小甲虫先“放”在垃圾堆的,说不定他还会去捡回来的!

  (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同年龄的孩子真是心有灵犀呀!)

  师:如果正如王乐(生4)所说,法布尔又会怎么做呢?

  生5:法布尔会等自己的父母吃过晚饭,忙其他的事情时,自己再偷偷跑出来,并迅速地跑到垃圾堆,把小甲虫捡回来,偷偷地饲养着。

  师:既然法布尔这样在乎,他是去把小甲虫“捡”回来吗?(我特意突出“捡”)

  生6:应该是把小甲虫“拿”回来!

  师:真得吗?

  生7:不对,应该是“捧”回来,把小甲虫“捧”回来。(多传神的一个字呀!让我不得叫绝!)

  师:为何用“捧”最好呢?

  生7:因为小甲虫是法布尔心爱的小宝贝,十分珍爱它,“捧”回来就更能体现法布尔的细心呵护!

  生8:“捧”回来更能反映法布尔珍爱小甲虫,对昆虫着迷,对待昆虫比任何东西都好。

  师:是呀,书中的一个“放”,同学们说得一个“捧”,无一不是法布尔的心声,他爱昆虫,不会伤害他们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同学们能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精业求精,一点也不比法布尔逊色,是因为你们爱语文呀!我为大家高兴!

  反思:课前备课时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父母对法布尔的责骂,并且分角色读好父母的对话,而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只是要求学生读一读,再稍微说一说就收场的。

  但是,学生的一个错字:“放”读成了“丢”, 引导学生探讨之后,让学生与法布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法布尔同乐同悲。这样的课堂“错误”让我班的学生收获了很多。

  这个不经意的错误,学生收获这么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权。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课堂中“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二、抓住资源的有效价值。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老师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有平台,学生在反复的感悟、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使法布尔的形象逐渐清晰,更能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9

  之一

  佚名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  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9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体会法布尔从昆虫世界里找寻到的快乐。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人,我们叫他“棋迷”。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可以叫法布尔什么呢?(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课文中带“迷”字的语句吗?

  交流,多媒体显示: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二、学习第一段

  1、说说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读: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法国南部……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学习第二段

  1、说说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2、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为了抓纺织娘而忘了回家;法布尔在池塘边放鸭时抓到了一只小甲虫却被父母责备。)

  3、学习第一个故事。

  (1)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教师不时表扬读书做记号的同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a“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指导朗读:

  a、同学们,这只虫子是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的?(三天)

  b、同学们注意,当法布尔找到虫子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终于”,你知道终于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捉到虫子之后,怎么样?能想象出他当时的样子吗?)

  c、法布尔捉到了漂亮的纺织娘多高兴呀,谁愿意读第三节。

  d、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能用你们知道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这种精神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小结过度: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父母能理解、支持他吗?(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学习第二个故事

  (1)父亲是如何骂的?

  出示句子: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a、“只顾自己玩”法布尔怎么玩?

  学习第四节:

  a、他的任务是放鸭,当他一把小鸭赶进池塘后,他就去观察、研究昆虫了;在他的眼睛里,螺壳十分“漂亮”,连蠕虫也是“五彩缤纷”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这些。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法布尔的眼睛里变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呢?这源自于对昆虫、对大自然的热爱!

  b、“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学习第五节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不樱桃还要小,颜色不蓝天还要蓝。”

  想象这只小甲虫的样子,读出对它的喜爱。(个别读、齐读)

  b、“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

  联系“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等词,感受法布尔的喜悦。

  指导感情朗读: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小宝贝”这个词?可见,法布尔太爱这只小甲虫了。你瞧,他把小甲虫照顾得多好!慢慢地放进蜗牛壳,小甲虫有了一个漂亮的家,又细心地包上树叶,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感情朗读(女生读、齐读)

  c、“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见他的收获很大。

  (2)母亲如何骂?

  出示句子: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老师小结:父母责骂虽然暂时迫使他放弃了小甲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的感情随着虫子而变化,刚刚捉到时的欣喜,被迫扔掉时的不舍,最后又兴致勃勃地拣昆虫,可见他对昆虫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学习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2、引读:后人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3、思考:法布尔的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有什么?

  法布尔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科学的执着、美好的梦想、昆虫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结:法布尔对昆虫热爱只能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这些小昆虫们就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小法布尔的手,引领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无垠的科学殿堂,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并用毕生心血写了巨著《昆虫记》。

  六、实践活动

  法布尔的雕像屹立在法国的,如果现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镌刻一些文字作为介绍,你想应该写些什么呢?(可以以法布尔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后人的口吻)

  七、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完成一篇小作。

  八、板书设计:

  痴迷     进入科学的殿堂

  迷恋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11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两件事:一是抓纺织娘,二是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能够借助网络等平台搜集、处理、交流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抓住重点语段和词句,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创设智慧灵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十个生字,理解“痴迷、纵横、闪烁、鼓鼓囊囊”等词语;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利用博客、网络交互功让学生开展创意阅读,延伸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凭借文本,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2、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人体验地生成,通过学法指导,以读促写。

  2、通过博客、网络平台等多种交流方式,实现文本、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体会法布尔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2、建立主题博客学习网站。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博客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法布尔——从直观入手,走进文本学习

  1、谈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大自然的礼物。(课件展示昆虫图片)喜欢这些小家伙吗?有个人也很喜欢小昆虫,可他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将这种热爱与痴迷持续了一生,他就是法布尔——科学殿堂里的一位巨人。(板书:科学殿堂)

  (设计理念:直观再现生动活泼的昆虫图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2、小组交流,认识法布尔。

  谁来说说你对法布尔的了解?

  (学生将课前搜集关于法布尔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出示法布尔生平简介。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法布尔,走近法布尔,激发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

  4、师:让我们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到法布尔的童年去看看吧!板书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学生随师书写课题)

  二、互助学习,初读课文 ——通过互助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1、同桌互助,对读课文。

  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理解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2、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注意带点字读音。

  纵横  闪烁  光泽  责骂  满载而归  鸟栖虫居

  中毒  观察  可恶  痴迷  鼓鼓囊囊  兴致勃勃

  (设计理念:课件出示文中重点字词,直观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义,便捷、生动,利于学生掌握、积累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初识文本内容,促进探索新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法布尔是个怎样的孩子?

  2、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反馈。

  3、课件出示文本: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理解“着迷”。

  4、在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着迷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5、学生结合“迷”字,理清课文叙述了哪几件事?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阅读,沉浸文本,促使学生深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在感知文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四、以读促学,感悟痴迷——引导品析文本,进行学法指导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画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感受深的词语美美读一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师生共读共议。

  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语段:

  1) “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为了观察昆虫,法布尔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2)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终于”说明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法布尔在找这位“歌唱家”时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4)重点指导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用表演朗读法来表现法布尔找到纺织娘的欣喜。(师生合作创造性表演读。)

  (设计理念: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捕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归纳学法——读,想,划,评

  五、以导促学,探究痴迷——引导答疑导学,形成个人体验

  过渡:小法布尔的故事还真不少,这不,爸爸让他去放鸭子他又干什么去了?

  1、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金钥匙:读——想——划——评

  划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有感情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书写感受等语文实践活动,体会法布尔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领悟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适时加以学法上的指导,实现短时、协作、高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按照学法:读,想,划,评,找出反映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句子。

  2)、学生依照情感体验,读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2、教师引导感悟第四段。

  1)、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文本第四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童年》,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美妙的画面。

  2)、师指导:如果是你趴在小溪的岸边,会观察到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交流个人情感体验)

  预设学生理解: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3)、请同学们用心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昆虫世界吧!

  课件出示小昆虫视频。

  (设计理念:视频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还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世界的神奇,让学生走进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

  3、学习第5,6自然段,感悟“痴迷”

  过渡:这只把蒲公英当做降落伞的小甲虫多么可爱呀!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深深地吸引了法布尔。

  1)、学生自读5、6自然段,划出描写小甲虫的句子。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文本:

  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

  3)、这天,法布尔的衣袋里还装了些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喜滋滋”的心情。

  5、法布尔迷恋着昆虫的世界,可爸爸妈妈是怎样的态度呢?

  1)学生读后交流。

  2)教师小结: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装满了衣袋。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令他如此痴迷呢?

  3)回顾全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大自然美好和小动物可爱的语句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大自然中的美妙的经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志趣。

  (设计理念:点面结合,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6、感悟最后一段。

  a、过渡:强烈的兴趣加上细致地观察,使法布尔最终成了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撰写了一部自然界的生命乐章《昆虫记》,引领人们去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b、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一座富有创意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什么样的?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c、师问:这沉甸甸的口袋里仅仅装的是昆虫吗?

  d、回扣文题: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e、课件出示文本: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了(        ),装满了(      ),还装满了(          )。

  师相机板书:强烈的兴趣、执着的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对文题的深入理解,提炼文章的中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以读促写,升华痴迷——延伸课堂内外,进行知识拓展

  1、走进法布尔

  a、多媒体课件出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法布尔

  b、师配乐范读。

  c、师动情小结: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用心去观察、用爱去体会的科学家,法布尔先生的科学研究是充满诗意的,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些鲜活的生命,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昆虫记》是最著名的,就让我们静静地去读一读,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设计理念:在诗意的环境里阅读诗一样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

  2、以读促写。

  此刻如果我们正站在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呢?想一想,再写下来,也可以在课后把你的感悟、想法发到主题博客上。(出示博客链接地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科学的殿堂

  痴迷

  热爱大自然

评王春宝《装满昆虫的衣袋》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