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2023-09-01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2

  【单元导入】

  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

  【知识在线】

  一、写一写   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    )

  三、说一说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风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悲不见九洲同                                                                                             【思维体操】

  五、课文在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          (2)欲作家书意万重。(  )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

  2、“秋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写一写你眼中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3、在诗中划出读时的节奏。

  4、把这首诗试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阅读冲浪    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烟渚:指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间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天低树:指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近:接近。

  1、带点的字你认识吗?请你为它们注音。

  2、比较一下这些字,再组词。

  诸(        )   暮(        )   旷(        )   怒(        )

  渚(        )   幕(        )   矿(        )   愁(        )

  3、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个性时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古诗多!

  1、 地名,补充诗句

  ①(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2、 填数字,补充诗句

  ①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   )里河东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动物,补充诗句

  ①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这堂课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诗词教学中一直有个难点——如何在不影响诗词的情感、氛围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词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找词中的景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他们去想象画面,想象场景,比如学生说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辅以相关的图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崇山峻岭,波涛汹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艰辛,词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了,并且能够带着画面感去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只想象词中的画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想象词以外的画面,那就是词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园。我选取纳兰性德词作中他自己所描写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让整堂课的诗意更加浓厚,故园的美好和此时的痛苦,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出示纳兰性德的三段简介,皇室贵胄的显赫出身和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孤独,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纳兰性德不得不离的无奈的痛苦。最后,让孩子写一两句想对纳兰性德说的话,再回到课题长相思,在朗读中回味整首词内容和感情。课堂中有三处背景音乐的播放,营造了很适合的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很投入,师生配合比较完美。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朗读指导上,过于重情感的带入,而忽视引导朗读时的抑扬顿挫,使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平。第二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复的部分的比较多,而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引导比较少,导致有些问题,需要我最后的总结学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会不断学习,让教学,诗词教学更好的开展。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的词的第一步要读正确,在初读这首词时,通过读准字音,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三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入诗境。

  1、阅读古诗,除了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视,那就是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这首词。

  指名读。通过注释,你大致可以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和节奏读,其它同学听一听,词中提到了哪两处地方?

  (板书:榆关,故园)

  请同学们书空“榆关”“那畔”这两个词。注意“榆关”的“榆”的写法。从注释中得知,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联系吗?

  (作者离开故园,要去榆关外。)

  2、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指名读(读出自己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这首词的情感线索,以“榆关”和“故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处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通过读注释,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同时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诗句。你从哪句词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跋山涉水赴榆关

  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由晚上的“千帐灯”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板书:听风沐雪思故园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方法,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理解诗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带着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的体会更真实。)

  四、感悟诗境,体悟诗情。

  1、纳兰性德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巡,征战杀场,这首长相思正是他扈从康熙到关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将士征战杀场的诗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是边塞军旅诗,这首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少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和其它诗人相比,纳兰性德是不是不够慷慨,不够豪迈,不够英勇,或者说他有些儿女情长呢?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报国的慷慨,报国的壮志,思乡的孤独,都化作了这首《长相思》。

  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诗句,通过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生在关内,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

  是啊,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体悟诗情,走近诗人。

  1、体会作者的无奈和思念。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书:身,心

  2、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却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众多的诗句,著名诗人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留给世人一首《长相思》让我们感受这份无奈的离别和久远相思。

  全班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关,听风沐雪思故园

  身,心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7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0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

  t:回归,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家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家乡,他现在还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家乡。

  t:对,心里有家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家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什么?(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么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你再说一遍,加上这个“只”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长江。

  t:有没有加上一个“只”?

  s齐:有。

  t:你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只”?

  s2:因为“只”能表示……

  t:长江够宽吧?(s:宽)渡长江够难了吧?(s:难)但是加上了一个“只”,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s:缩短了)那这个“只”其实就是——(s:思念家乡)。所以这位同学在理解第一句的时候,能够按照第二句诗的意思把这个“只”拿上来,这也是一种方法,很聪明的,你是带着这种思乡情,带着这种理解来看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诗一定要这样子去理解,明白吗?

  s齐:明白。

  t:请你们在一水间前面也写上一个“只”。

  s动笔。

  t:有没有补充的?从这首诗当中也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的?

  s3:又绿。

  t:“又绿”,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乡用了“只”,而这里,在异乡的时候,在别处的时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风就想到家乡。

  t:用了一个“又”以后,这一年四季变得怎么样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种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怎么样?(s:慢)又一年过去了,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与日俱增哪。同学们,我们这样去理解诗句,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这样一种体会。这就是学诗啊。明白没有?

  s:明白。

  t: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很简单,为什么啊,因为这首诗你们早就会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难了。《秋思》,那么这首诗又是如何告诉我们思乡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齐念《秋思》。

  t:看好,困难来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读准,“欲作家书意万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这《秋思》当中你能看出那种思乡情吗?谁来说。

  s1:最后两句。

  t:说。

  s1:复恐匆匆说不尽。就是有很多很多话都写不完。

  t:写不完,说不完。还有吗?

  s1:行人临发又开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开了。

  t:是谁把信拆开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发,要走了。

  t:那么“临”呢?

  s1:马上。

  t:马上要出发要走了,是吧?那么。这时候,有一个怎么样的动作?

  s全:又拆开了。

  t:诗人又怎么样了?

  s全:又把信拆开了;又打开了信。

  t:又打开了是干什么?

  s1:看有什么漏了写,没有写。

  s2:因为他是有很多话都说不完。(t:跟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有很多话都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t:与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这一联系以后呢,那种思乡,那种情感,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复恐”,这个“复”什么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这个“复”呢?

  s3:反复害怕。

  t:反复的害怕,都已经害怕了,检查过一遍了。现在呢?(s:再检查一遍)第二遍检查完以后呢?(s:再检查)有什么没写上去,又把它拆开了又看一看……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这种情感写不完,说不尽啊。大家再来读一读。

  s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t:这种情景带给我们的是——(s:思乡)还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个,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可以看出写信寄给老家,写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对)写不完?(s4:是)一张纸上都写不完?(s4:对)从这里感受到了,还有从哪里感受到?

  s5:秋风。

  t:秋风,你怎么想。

  s5:秋风就是思念家乡。

  t:秋风也是思乡,哦,秋天更能表达那种思乡的情感。这种话有点难懂,你们懂不懂。来,你再仔细讲讲看。

  s6:见到了秋风就思念起家乡。

  t:见到春风就不想了?

  s7:见到秋风就想到了中秋节。

  t:哦,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在秋天,有意义,有它的含义在是吧?

  s齐:对。

  t:还有吗?来,你说。

  s8:秋风吹来凉丝丝的,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t:秋风的那种寒意,催生了那种思乡的情感。你看,他的联想多丰富啊。

  s9:我觉得,还有就是,秋风它好象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把他的思乡情刮到家乡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够把那种思乡的情感捎回去。刚才我们从这首当中,从它的诗句当中,从它的词当中也感受到那种——(s:思乡)。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s齐读《秋思》。

  t:谁能一个人读给大家听。

  s10读《秋思》。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3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思乡情,如影随——《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