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反思

2023-08-31

《红树林》教学反思 篇1

  《红树林》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在中关村一小五(1)班上了《红树林》这一课。在上课之前,听了李琳老师两节课,了解了学生习惯很好,包括预习、听讲状态、回答问题、批注等等,所以没有上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直接学习课文内容。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9册教材第2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整个单元主题是“奇观”,都是描写景色奇丽的。我想从词语引入,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后,全班交流,找一找作者喜欢红树林的原因,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学法及提纲的知识。

  上完课之后,我做一下具体环节分析:

  环节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先读词语:栅栏 倘若 抵御 婀娜 纵横交错 盘根错节 贫瘠不毛

  分两行读,只判断学生读的正确性。

  这个小环节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但用时一分钟多,属于无效环节,去掉。可以把检查融入到读课文的时候,读正确时教师可点评:这是个生字,你能读正确,真好。读错时教师可强调字音,再齐读几遍,抓住字词基础。若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如:婀娜、纵横交错、贫瘠不毛、盘根错节,可以结合词语本身意思、在语境中的意思去加深理解。

  听写词语:海上奇观 世外桃源

  引入:著名作家巴金把海上日出誉为海上奇观,陶渊明把“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称为世外桃源。本文作者把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既誉为海上奇观,又称为世外桃源,红树林竟有这么大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红树林,领略红树林的风采。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出课题红树林。安排意图:海上奇观和世外桃源分别是两个著名的作家眼里最美、最奇丽的景观,听写这两个词语,让学生注意作者对红树林高度的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听写环节只需两个同学写到黑板上,其余生干看着,而且为了板书美观,学生需一个一个写,浪费时间。不如在第一课时欣赏《海上日出》、《桃花源记》的片段,第二课时由教师直接板书两个词语,让学生读,读出其中的味道。引入环节不变。

  环节二:梳理学习课文方法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学这篇课文?

  猜测回答:

  读: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

  写:还会学以致用,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好。

  有感情朗读:不仅有方法,还有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你真会学习。

  看来你们的学习方法还很多。这是我们四年级学习过的读书方法,温故而知新,谁来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想一想,我是否掌握了这些方法。

  今天孩子说先自学后小组学,教师应评价:你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我们今天就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再考虑学生说批注等的时候该怎样评。

  环节三:

  为了检验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用“——”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互相补充。

  让学生默读、批画是好事情,李琳老师提醒说:“要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自读自悟,回答这个问题。”此要求中没有合适的问题,应加上提问“红树林被称为世外桃源、海上奇观,“奇”在哪里?” 要求修改成“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红树林“奇”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环节四:汇报你喜欢的句子(改)

  a我被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陶醉了,好像在梦中走进了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很多学生都找到这句,我执意把学生引到红树林的景色这段,其实不必,可以先板书:幽静神奇,然后再引导:你来带我们走进红树林,看看那幽静而神奇的仙境吧。

  在学习此段时,让学生说出感受后(在这仙境中,你看见了什么;在这龙宫的大花园中你看见了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得语气轻一些(一定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可以采访学生为什么读得这么轻),然后导读,再问:“谁还想在这幽静神奇的世外桃源停留片刻?”谁愿意读谁读。最后介绍描写顺序。

  b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解释“婀娜”,引到枝条柔美、像跳舞一样,拟人。

  其余暂时不改,前面挤出来的时间把后两部分、提纲再扎实一些。

  《红树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红树林》教学反思 篇2

  《红树林》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

  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一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种,积极发展,获取成功的喜悦。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使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喜欢它的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红树林》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可以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