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

2023-08-30

将相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将相和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 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交流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

  (一)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三)、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四)、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四、巩固延伸

  (一)、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三)、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课堂作业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

将相和教案 篇4

  学 科

  语文 

  班 级

  五

  日 期

  教 者

  课 题

  将相和 

  课时数

  2

  教案

  类型

  教学

  内容

  将相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

  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

  教 具

  准 备

  识字图片,写有重点句子的小黑板

  作 业

  内 容

  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板 书

  13  将相和

  蔺相如  才智过人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

  和    同心协力

  廉颇    性格坦率  勇于认错  只错就改          保卫赵国

  教学

  后记

  上 坡 子 完 全 小 学教 案 纸

  教  学  过  程

  附  记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将相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读课题

  学习3个多音字

  2、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预设: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师追问: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听录音朗读,扫除障碍。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

  三、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四、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讨论、交流、整理:

  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语言: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

  行动:

  (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六、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起因:(1-2)秦王企图骗璧

  完璧归赵 经过:(3-9)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10)蔺相如完璧归赵

  语言:深谋远虑 智慧过人

  蔺相如

  行动:勇敢无畏 不畏强暴

将相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将相和》,(板书课题)  

  看着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将是谁,相又是谁?写的是将相和好了,之前肯定是因为什么事情而不和。)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先初读课文,通过字词关,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老师巡视、不时的指点读音。学生大声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把你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好,请同学们汇报你们读书的情况。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词语。(听学生的汇报,自己要做适当的解说和指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过完字词关,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每个自然段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每个自然段,并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自己认真学习了每个自然段,并且写下了你的收获,请把你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到重点要提醒和指点,没有回答到的要让学生再去认真的读,并且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是细心聪明的孩子,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同一件事情。你能给这些事情加上一个小标题吗?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先自己想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讨论时每个人都要说,(小组讨论时,老师分别巡视提示。)  

  小组讨论完毕,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原来讲的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而正是有前两个故事作铺垫才会有第三个故事的发生。这三个故事原来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看来同学们真是在认真的学习。  

  学习了这一课,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看来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理由,正是有了勇敢机制,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的廉颇。秦国才不敢轻易的欺负赵国,赵国的全才得以保证。假如两人不和赵国将会很快的灭亡。  

  五、体会人物,谈谈感想  

  看来古代的有识之士都会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觉得我们自己应当怎样做?  

  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先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现在最主要的是学好科学知识,将国家建设强大了,才不会受到别的国家欺负。  

  2.大家谈的感想都很精彩,相信大家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课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在语文笔记上面。 

将相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将相和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将相和教案 篇11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将相和教案 篇14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