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2023-08-29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篇1

  8.*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三、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四、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五、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七、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篇2

  课  题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方法指导

  朗读,概括

  流   程

  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二、自我检测

  1.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三、合作探究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第一部分( ~ 段)   

  第二部分( ~ 段)    

  第三部分( ~  段)

  第四部分 ( ~  段)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品味语言】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4.“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5.“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四、课堂达标

  阅读 古诗 完成练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8)春归:春天回去了。(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11)转:反。(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课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拓展提升(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物候知识的谚语

  六、收获和疑惑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xx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1、b   a   c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