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2023-08-28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奋起还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上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我国守军的英勇。

  二、细读课文。

  (一)导入读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三、课外延伸: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板书设计:

  敌军

  人仰马翻  狼狈而逃  (可耻卑鄙)

  我军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 )

  借鉴处:黄主勤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修改处:

  课外延伸: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3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录像,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令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卢沟桥事变时的战斗片段。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重温历史。(板书)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找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句子,谈感受。

  ①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指导。

  ②交流,老师板书。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③指导朗读。

  2、我们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中国守军充满了钦佩。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1)出示句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分析归类,指导朗读。

  (2)除了这点,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之处,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来吧!出示课件,学生两人合作填表格。

  学生交流。

  (3)小结:正如巴金老先生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到,他是用作品表达他的情感,作者也是在通过作品表达他的情感,我们以后也应该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

  3、过渡,引读7、8小节: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可调换吗?为什么用3个感叹号?出示地图。

  (4)指导朗读。

  三、拓展提升,深化中心:

  (过渡)……如今,卢沟桥的枪声距离我们已经72年了,老师想问,我们能忘记那时的枪声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渗透爱国情感。(介绍日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卑鄙行为)

  四、教师总结:

  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要牢记团结才会发展,发展才能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战胜了08年的大雪、地震,北京奥运会更是让全世界人称赞。所以,我们要牢记——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五、板书:

  卢沟桥烽火

  (1937.7.7)

  日     蓄意挑衅     我

  (败逃)      七七事变        (胜利)

  军     奋力还击     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事件背景,以及当时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白敌人的阴谋,简单了解日寇罪行。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读文。2了解事件背景。3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日寇的侵略野心。

  教学过程:

  一、情绪铺垫: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2学生浅谈感受,师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3简介“九一八”事变经过。

  在我国历史上,1931年9月18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那天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开始以武力侵占我国的东北。由于当时的不抵抗的政策,四个多月后的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就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东北300万人沦为了亡国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作曲家张寒晖谱写了《松花江上》这首曲子。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东北人民悲愤交加的声音。

  过渡:然而,侵略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侵占了我国的东北,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二、体会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今天,让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长卷,一起来看看那卢沟桥的烽火。

  1齐读课题,简介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两侧的281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蹲卧起伏,千姿百态,生动逼真,共有498头。

  今天,当我们说起卢沟桥的时候因为它的牢固和精美,还因为它记录的那段历史。

  再读课题。

  2解题:烽火原指什么?后比喻什么?

  3课文的哪一部分介绍了当时的局势?

  4指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地图,简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6文中哪个词突出了卢沟桥的重要性?咽喉要道是什么意思?

  过渡:要达到蚕食华北,进而把魔爪伸向全中国的目的,必须打通卢沟桥,所以敌人一直对卢沟桥虎视眈眈。1937年7月7日深夜,一个让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卢沟桥事变爆发。课文详细向我们讲述了这一事件的经过。

  三、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听课文朗诵录音,要求:听一听事件经过,想想卢沟桥事变的特殊历史意义。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3检查,正音

  (1)出示新词语齐读,提醒注意“妄”这个字,读wang;在这里“爪”读zhao;“咽”,读yan;

  (2)妄图,就是狂妄地谋划。读了第一句话,你知道侵略者狂妄的谋划是什么吗?

  (3)为此,它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

  相机理解“蚕食”:蚕是怎样吃桑叶的?

  看来侵略者是想一步一步的逐渐侵占我国,你觉得它们怎样?你觉得当时的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4)读词语;万籁俱寂 恼羞成怒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夜以继日  如火如荼   

  (a) 理解万籁俱寂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结合这个句子,你认为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它描述的环境是怎样的?

  (b)同仇敌忾   讲述意思

  (c)猝不及防  读词。有时候读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读过后,你认为这个词什么意思?

  (d)再读词。

  四、了解课文叙事顺序

  1再次快速读文,使课文的条理在头脑中更清晰。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讲述事件经过的?圈出表示所有时间点。

  3简单讲述每个时间点叙述的主要内容。

  4师小结出示段意。

  5这几个小节你们最想读哪个?(相机读4、5小节)大声朗读。

  五、阅读期待

  要想详细了解事件经过就需要细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一历史史实。课后大家可以读书进一步了解“卢沟桥事变”,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作业:

  1、读有关抗击侵略的故事,体会中华民族自古面对外敌的不屈不挠精神。

  2、读《满江红》。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靖康耻,犹未雪;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臣子恨,何时灭!

  三十功名尘与土,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5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第1、2、3自然段

  4、学生自读课文2、3节。

  5、交流。

  6、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引读第一自然段。

  7、这里有些词语很值得我们关注,你注意到了吗?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感受到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8、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年7月7日深夜,早有预谋的日军像我军发起了进攻。

  9、再次默读2、3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

  10、交流:

  a.“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请写在卢沟桥桥面上。”敌人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11、同学们很了不起,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品读字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将你对文字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2、3自然段)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1、引导学习4~5自然段:

  文章中除了第二、三自然段外,还有好多词句描述了敌我双方举动,同样表现了日本鬼子和我军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细细体会。

  12、读书,就应该能走进课文的深处,与文中的人物交流对话。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情感来。(学生练读)

  13、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位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14、指名读,相机指导。

  a.日军:“人仰马翻、端着、吼叫着、疯狂地、扑、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惨败,可耻的下场。

  b.大刀队员:“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举起、冒着、冲出、悄悄地”,英勇无畏,奋起反击。

  (相机指导对比:关注“悄悄地”同样是描写秘密行动,我军是“悄悄地进发”,日军是“偷偷地摸来”,自己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偷偷地摸来”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军的资质多谋,英勇善战。两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关注“哭爹喊娘、狼狈而逃”,同样是描写失败表现,我军是“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日军是“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鬼哭狼嚎”你有发现了什么?“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是我军的无奈之举,“暂时”说明我们定会夺回卢沟桥;而敌军“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表现了敌军战败后的狼狈不看,下场可耻。)

  15、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英勇、顽强)

  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播放《大刀进行曲》)

  16、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自由读4、5节)

  五、学习第6~8自然段。

  1、经过我国守军的努力,终于击退了侵犯的日军。然而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候,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学生自由读6—8节。

  六、齐读最后一节。

  七、机动:指导学生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出示中国守军的誓言:(“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问:这是一组中国守军的话语,读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2、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

  八、总结拓展: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居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本,体会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先认真读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揭题导入:

  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

  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

  ——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二、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

  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

  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要求: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

  ——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a:通过资料可了解:

  “七•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中华英雄→无名英雄碑→中国版图——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华英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时代背景→说明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已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图片、内容)——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

  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要牢记历史

  名山景色:卢沟桥——了解卢沟桥。

  英雄人物:赵登禹。——了解“大刀队”,抗战英雄。

  b:总结:

  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c:过渡: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

  三、初读课文,发展情感

  1、初读感知,要求:

  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2、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分段:第一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段经过。

  第三段号召。第四段历史地位。

  3、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

  (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同学们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

  (6)有感情朗读。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从哪儿看出?(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怎么样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四、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2) “序幕”是什么意思?

  (3)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 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8

  5、卢沟桥烽火

  一、字词

  1、弄清“烽、妄、伪、喉(多音字)、蓄、凌、聋、爹、呐、歼”等字的音形义及在文中的意思,“衅、寡、狈、嚎”四字的音和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等词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

  二、重点品味

  1、借助教师讲解和地图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目的有二:一是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的侵略状况;二是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注意讲解此时国内的抗日形势,这是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前提条件。

  2、课文线索:日军侵占东北、蚕食华北——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7月7日,日军夜“访”卢沟桥,我军抵抗失利——7月8日白天,日军进攻宛平城受挫——7月8日晚至9日凌晨,我军收回卢沟桥

  3、代表敌我双方侵略和反侵略的相关语句。

  4、借助相关文字补出战争的残酷,感受中国军民的顽强勇敢。

  如:(1)、密集的机关桥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2)、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

  (3)、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4)、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三、有关紧要的知识(拟开抗战专题讲座)

  四、和战斗场面有关的成语

  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如火如荼等

  预习作业:

  1、除弄清课后生字的音形意外,“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标出描写卢沟桥事变的段落,按时间顺序列出事变的经过。

  4、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

  痛啊,《卢沟桥烽火》

  不知是不是我对这篇课文的偏见影响了推进课堂的速度,从写课题,心中就开始有种马不停蹄的感觉。

  检查完字词后,竟没让学生朗读课文,直接切入对第一段的学习和梳理课文脉络环节。读得不透彻,梳理脉络时,自然是多数学生没看出6至8节和第9节之间的不同,概括6至8节段意时,明显表现出力不从心。此时,我依然没能停下脚步,慢慢地和他们一起找找概括的方法,而是极为粗暴和简单的代行其事。更为无效的活动在下面。

  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里有两项和把握卢沟桥事迹经过有关:一是让他们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二是按时间顺序试着向家长讲讲事变经过。这是两项有很大弹性的作业,布置时的目的虽然非常明确,但如果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打了折扣,则会极大延缓课堂学习进程。必须在充分掌握预习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用来作为继续学习的依据,而我只沉溺于想象中节奏,直接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讲述事变经过,事实表明,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堂课的所有无效劳动提醒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在教师美好的想象里,只在他们真实的经历和表现上。无视学生具体而真实的情况,课堂的有效成分肯定不高。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9

  一、问卷内容及统计;

  问卷共有3个问题。面向28名同学进行调查。

  1、“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多少年?

  这题的正确率为0。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题共有10人答对,正确率为35.7%。

  3、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

  本题共有28人答对,正确率为100%。

  二、归纳分析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整个中国,而卢沟桥成为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

  应该说九一八事变对之后的卢沟桥事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充分了解九一八事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的契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在课后设置了这3个问题。

  问卷的完成情况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找工作,向学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应该说内容是很全面丰富的,学生听的时候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认为课文说的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理解这一事变就足够了,所以我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只是停留在理解课文这一层棉上,使学习活动显得单薄,缺乏有机的结合,教师本身的“高度”不够,怎能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呢?

  其次,说是重视了,没有重视到点子上。作为我来说,很明白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性,但学生不知道,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我所准备的这些到底能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这取决于我的授课要求和措施。对于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这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很有趣,所听的时候很投入,但之后能吸收多少呢?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授课的环节,只是浮在表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些影象或者图片资料。如果能给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呢?如果给他们看一看中国地图,直观的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卢沟桥的位置,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这些大量的信息只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它所预定的效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教学需要塌实、严谨的态度。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0

  一、检复导入,激发情感

  1、课前播放《松花江上》,上课铃响后停止播放

  谈话: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停止了,然而,我们依然情怀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教师揭示事变原因。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伪军控制,日本侵略者急于吞并我国,他们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者是喂不饱的恶狼、饿狗,总是那样贪得无厌,他们恨不得一举拿下卢沟桥,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1、观看录像。(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从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我军和敌军举动的一个词语。(同仇敌忾、蓄谋已久)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品味读第二段,出示品读要求:

  (1)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我军的同仇敌忾呢?用“~~”划出描写我军举动的关键词。用“——”划出体现敌军蓄谋已久的关键词。

  (2)抓住敌我双方举动的画面,紧扣关键词语同桌讨论,谈谈感受。

  4、重点品悟指导1937年7月7 日深夜的战况。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

  5、学生自学第二天凌晨和当天晚上的战况,同桌交流从找出的词体会到什么。

  6相机指导朗读: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7、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通过咀嚼这些关键词,不仅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可耻下场,更感受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让我们齐读第四、五自然段,用心感受,男生读描写我军的,女生读描写敌军。

  8、比较句子

  同学们,同样是晚上,同样是进攻,请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出示两句话: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认真读一读,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男生朗读第一句,女生朗读第二句。

  (二)、学习第三段(第6-8自然段)

  1、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从标点、词语、句式来体会)

  2、交流

  (1)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们妄想蚕食吞并中国,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站得高,看得远,他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   三个“!”增强语气。

  (2)“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第9自然段)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中华儿女不愿当亡国奴!1937年7月7日,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性时间!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引导写话

  课件出示卢沟桥: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我军、对敌军,对全国人民、它似乎在诉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牢记国耻——《卢沟桥烽火》!

  四、布置作业

  1、参照表格,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5、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内涵。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对敌我双方不同表现的教学,解读文本。

  2、认识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1

  课题:5、卢沟桥烽火

  课型:阅读课

  课时:第1课时

  学习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 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  hǎn    wànɡ  tú    zhèn  ěr   yù  lónɡ   fēnɡ huǒ   jiān  miè    línɡ  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  )     同仇敌(  )        恼羞成(  )     哭(  )喊(  )   

  奋不(  )(  )  人(  )马(  )   (  )以继(  )  众志成(  )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并思考每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黑夜偷袭

  第二天凌晨            城中血战

  当天晚上              桥头激战

  4、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指名读,结合理解:挑衅、蓄谋已久。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5、默读2——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来说明。

  (1)交流:并指导朗读

  生:“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把我军的形象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誓死卫国)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我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词句,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战斗的词句,从中又感受到什么,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要点:(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       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3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和战争有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品德教育课。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语言文字,理清文章脉络,分析重点词句,掌握文章主旨,才能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达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我们的学习也可以依此进行。

  “九一八”,是第一处出现的时间,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者开始了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夺占了整个东北地区。感兴趣的朋友可在这里稍做拓展:

  此时中国的军队在干什么呢?在打内战。先是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紧接着是蒋介石的“剿共”。俗语云:家和万事兴。家里都打成一锅粥了,也难怪别人欺负你了。战争本身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所谓的正义战争也一定是获胜者的,假如希特勒统一了全世界,那么他发动的战争一定也会是“正义”的。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了,但是直到如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还是认为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吗?

  拓展的有些多了,还是看我们的文本。文章的第一节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历史情况分析。有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个是“侵占”第二个是“蚕食”第三个是“妄图”。“侵占”是过去时,中国的领土已经被占领,“蚕食”是现在时,指的是日军正在像蚕一样慢慢地侵吞华北,“妄图”则是将来时,只不过将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三个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日军的凶狠嘴脸和丑态。后面的“咽喉要道”用词更是贴切,准确地点明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预示着中日双方在这里必有一场恶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鬼子来了。“全副武装”说明其早有预谋,“偷偷地……摸来”证明其卑劣行径见不得天日。而被发现后气势汹汹的说,则显示出鬼子的狂妄跋扈。面对如此无理的挑衅,我军的严词拒绝就更合情合理了。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开火,需要注意的是“恼羞成怒”这类带有很浓的贬义色彩的词语有很多都用在了日本鬼子的身上。比如:魔爪,气势汹汹,恼羞成怒,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这些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词语适于朗读,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既可以加深对鬼子的仇恨,又可以衬托我军的英勇顽强。相对应的还有形容我军的褒义词,这里就不详谈了,可以让学生在书中找一找读一读,对比一下,体会一下。

  第二天凌晨,这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短语。此时的战斗越来越激烈了,中国守军的“同仇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对于弱者来说团结是唯一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措施。中国人如果早些团结起来,国家民族被侵略剥削的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多么得豪迈。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的精神。具体的词语可以研读这些动词:“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砍去”等感悟中国守军的英勇。

  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经过激烈的战斗,卢沟桥又重回我守军手中。此段注意读出日军的丑态。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增兵平津地区。

  卢沟桥事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抗战的风暴。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三个危急,层层递进,范围逐渐扩大,情感逐渐加强,顺序不可调换。

  其次,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了。市民劳军,工人助战,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也来电声援,进行慰问。

  这里还有一处遗漏,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的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演:“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4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5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江苏省连云港 港师师专一附小五(2) 吴子肖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叫《卢沟桥烽火》。每当我读起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燃起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深夜,侵华日军以一名日军失踪为借口,要过卢沟桥进宛平县城搜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随即用大炮、机关枪向卢沟桥攻击,我国卢沟桥守桥士兵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战士们愈战愈勇,抡起大刀展开白刃战。第二天,中国gongchandang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团结对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此,一场伟大的、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慨颇多。

  卢沟桥这样一座如此艺术的古桥,见证了历史上残酷、血腥和耻辱的一幕。同时它也目睹了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自由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革命先烈们所做出的牺牲,也不应该忘记当年中国所受到的种种耻辱与磨难。

  国耻永不能忘,革命先烈们为国的奋战牺牲更应牢记在心,我们应该记住历史。历史,警醒后人;历史,催人奋进。历史向我们昭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兴盛,由贫穷到富强的奋进动力。

  今日的我们,正沉醉在幸福与甜蜜当中,可曾想过我们现在的幸福与甜蜜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是昔日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与泪换来的!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敢对偌大的中国进行侵略?因为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得出的血的教训。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中国台湾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说的对,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一直沉浸在历史中,而是要以历史来鞭策自己、来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为祖国现在和将来的繁荣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中国新的历史。

  如今,中国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是,时至今日,参拜靖国神社的闹剧和对历史史实的杜撰篡改以及意图抹杀的种种劣迹仍在上演,这怎能不为国人敲响警钟呢?

  我们中国需要的是和平与繁荣,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指导教师:肖侠、吴价宝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6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2—4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经过我课后的反思,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不足1:没来得及带领学生复述“第四段”

  本课教学,应该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复述课文,在备课时,我感觉这堂课上,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学生应该能够复述出来第四段。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设。

  不足2:应该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也能更好地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不足3:学生朗读太少。尤其是第四段,我军的杀敌的文字描写,特别适合学生朗读。

  不足4:备课线条太粗,细节处理不够精致。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您的批评是我进步最好的良药,钟情恳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