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教材选择了前者。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宦游无成的孤寂之感,气韵流畅,音调谐美,词句研练精密,景色冲淡闲远。其流传于世的诗中,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为有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尝试根据图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梅花图片,墨梅图。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梅花图片,认识梅花,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许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二)欣赏墨梅图,了解作者与古诗名字含义。
1、了解古诗题目含义。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墨梅图,你知道为什么叫墨梅图吗?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了解古诗作者。
教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二)欣赏图文课件,理解古诗内容,学习古诗。
1、幼儿欣赏课件。
教师:原来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
2、尝试根据图文,学习古诗。
教师: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分别说说每幅图都说了什么?
4、解释古诗意思。
教师: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5、感受古诗意境。
教师: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请小朋友闭起眼睛想象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三)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1、教师根据图谱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一遍。
2、幼儿多形式朗诵古诗。
3、集体完整吟诵古诗。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术区进行墨梅画。
附: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3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4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5
教案示例一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教案点评:
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
探 究 活 动
1、同学们,学习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看到主人家的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听到主人回来的声音,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请你在眼前展示一幅画面,然后用诗歌形式变“画”为“话”。
2、做个小诗人。
说起写诗,同学们一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诗离我们很近。想想吧,你最早接触的就是诗了——因为当你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妈妈就给你唱歌谣了。那些有趣的、好听的歌谣,就是诗,要读懂诗,写好诗,必须明白诗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去读、去写。
感情健康、观点鲜明,是诗歌写作的第一个要求。诗贵含蓄,但含蓄并非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儿童诗应抒发健康明朗之情,它应借助艺术形象清晰而不朦胧、鲜明而不晦涩地表达美好的思想感情。
构思新颖,富于情趣,是诗歌创造的第二个要求。写诗不能抽象、空泛地抒情,要借助外界的形象抒发表达浓郁的感情。如一首题为《海带》的小诗,以奇特有趣的想象,用短短的四句话,满含感情地渲染了大海的美,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神韵:“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着。/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再如这样的诗句:“一只蝴蝶从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想象别致,充满诗意,天真有趣。
语言明快,富于音乐美,是诗歌写作的第三人要求。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这也就是我们常在中队会时,喜欢朗诵一些诗篇的原因——它的浓郁感情色彩,它的琅琅上口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使我们能受到强烈感染,给人以力量,并给我们的集会带来一种节日气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大胆参与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是什么声音?)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1、理解课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说:“那谁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例:哪个词是遇到的意思?
(对,从诗的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出门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里。)师:这首诗是谁写?(唐刘长卿)过渡:同学们预习得真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长卿。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刘长卿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还曾经被人诬陷而进了监狱。他所写的诗往往和他自己不被重用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了,咱们对诗人刘长卿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从他的诗中你们一定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欣赏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的时候,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
1、听范读。(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刚才听得可认真啦,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119页,大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巡视。(课件出示古诗)
3、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看看大屏幕,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看看放在古诗当中,大家是否还认得的它,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评议(主要是字音)预设1师:(点评: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还想来读?这两位同学表现得真不错,现在请全班像他们那样读一读,能做得到吗?齐读古诗预设2师:谁来读?(点评:读得非常认真,但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她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帮他读正确。)真不愧是个小老师。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
师:全班齐读(参照预设1)【第一层次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抓住诗眼“贫”“寒”,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生:我觉得很冷—“寒”(诗中的哪个句子或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呢?)(师板书:寒请同学们看老师怎么写“寒”字的)师:除了寒冷,你还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看看这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2生:我觉得这户人家很穷。—“贫(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师板书:贫)从哪儿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
(学生可能回答:从“白屋、柴门、风雪夜归人”看出贫穷。)预设3:学生结合“白屋”“柴门”谈自己的理解。
①师:为什么从白屋、柴门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引导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白屋”是什么样的呢?用什么搭建成的?)生:因为白屋是简陋的屋子,柴门是用木头做的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不好。
②师:没错,在古时候白屋指的就是茅草屋,再看看插图,贫苦人家的门都是用树枝做的门。(看图理解“柴门”。树枝做的门。)③指名读,齐读“天寒白屋贫”。
师:可想而知,由于天气的寒冷这间茅草屋显得更加的贫穷,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师点评:嗯,我感觉到了一些寒冷,谁再来?(师:我是真的太冷了。全班一起感受这种刺骨的寒冷,读……)或:你真了解诗人的内心。
师:全班齐读,带上你的理解,读出寒冷、贫穷的感觉。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第一句“日暮苍山远”
过渡: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生:……师:真好,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这苍山的遥远,谁能向他一样读。(个别读)师: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已经降临,山路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同学们,想想诗人刘长卿会觉得自己……(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孤独的情感再读“日暮苍山远”(齐读)过渡:这么寒冷的天气里,诗人终于找到了住的地方。慢慢地,夜已经深了,周围静极了。突然,一声接一声的狗叫声从柴门边传来,怎么回事?请同学们从诗中找找答案。
3、结合第四句“风雪夜归人”理解贫穷。“夜归人”是指谁?投宿的旅人,还是屋子的主人?
师引导:谁找到答案了?请你来告诉大家。(诗中哪句话提到了?)①“夜归人”这是指谁回来了?
生:屋子的主人回来了。
师: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生:打猎、砍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赚生活费/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
师:(为什么那么急着赶回来?家里还有谁在等着他?)生:他的孩子,妻子、年岁以高的父母。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遇到这样的下雪天,当你看到这些贫苦的人民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这样的情感也正是诗人刘长卿当时的情感,谁能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两句。
②指名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点评:读得多好啊!谁还想再来读读?
③(全班读)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们就诗人刘长卿,现在请你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带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熟读成诵
1、师范读,学生想象是的画面。
师:听着同学们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的画面。师范读。(课件出示)师: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2、分男女读(课件出示古诗)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当诗人出远门,遇到这样的下雪天时;当他一个人走在这上路上时,难道他的内心就不孤独寂寞吗?(老师指着屏幕说,请男生齐读古诗。)师;当诗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贬,当他被诬陷时,难道只是身体上的寒冷吗?不,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寒”。(老师指着屏幕说,女生读)师:当诗人看到这简陋的茅屋,当他看到所有贫苦人民为生活而奔波时,难道不为他们而感到悲伤与同情吗?全班读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知道,我们和诗人的心已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重点围绕“寒”“贫’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贫苦人们生活的同情。】
3、配乐背诵古诗师:请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不能背诵的,没关系,你可以看看投影,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古诗。
【情感升华,进行第三次层次的朗读】
五、拓展导言:何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有雪的诗,看看诗里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出示《绝句》,齐读一遍。讨论:作者是什么心情?(高兴、开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同是一片白雪皑皑,诗人抒发的心情为什么不一样?
(师: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心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写下的诗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不同。)六、课后探讨师: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对“夜归人”一直都有很多争议,到底“夜归人”指的是投宿的诗人还是屋子的主人,大家可以课后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让学生孤立地去理解诗句会比较乏味。所以,课题引入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教学设计中表现为“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老师在放的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散思维。在学生短暂的发散思维后,有探讨意义的问题果然在学生中产生了:图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是谁?当时,有几个耍小聪明的同学就认为:既然古诗是诗人写的,那么最有可能图中的老人是诗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质疑,大部分同学都持观望的态度。此时此刻,我就以这个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从古诗中寻找答案。当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十分浓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看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交际能力,又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尽管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没有了,但是兴趣有了,学生有了自主发表看法的机会,有了自我评价的机会,有了自我比较的机会。我认为,在这样放的课堂上,学生才算是走进了课堂,是真正的主人。但是,给我启迪最深的是: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说出了精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翻开课本110面(出示挂图)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出示小黑板)
2. 教学过程
1. 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2.解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逢:遇 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4. 学习生字: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u第三声不读fu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3.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4。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5.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主人可能出去躲债,借债,为生活奔波劳作了吧!表现了诗人对主人的同情,在当时是不是只有芙蓉山主人家很贫穷呢,其实人民的生活都是很痛苦的,哪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辛苦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浪费粮食,像上星期六年级的一位同学馒头不吃就把它扔掉这样可以吗?)
6.汇报讨论结果
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听朗读带: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朗诵这首诗的要注意模仿(可小声跟读)<2>.学生自由练读:现在你们自已试着读读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3>.表演朗读。
7、讲堂作业 (当堂背诵古诗看谁先背完)刚才你们都读得不错,那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内就把它给背下来呢?剩下的时间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板书: 日暮 苍山 天寒 白屋
风雪夜归图
柴门 犬吠 风雪 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是什么声音?)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1、理解课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说:“那谁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例:哪个词是遇到的意思?
(对,从诗的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出门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里。)师:这首诗是谁写?(唐刘长卿)过渡:同学们预习得真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长卿。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刘长卿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还曾经被人诬陷而进了监狱。他所写的诗往往和他自己不被重用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了,咱们对诗人刘长卿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从他的诗中你们一定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欣赏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的时候,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
1、听范读。(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刚才听得可认真啦,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119页,大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巡视。(课件出示古诗)
3、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看看大屏幕,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看看放在古诗当中,大家是否还认得的它,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评议(主要是字音)预设1师:(点评: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还想来读?这两位同学表现得真不错,现在请全班像他们那样读一读,能做得到吗?齐读古诗预设2师:谁来读?(点评:读得非常认真,但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她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帮他读正确。)真不愧是个小老师。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
师:全班齐读(参照预设1)【第一层次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抓住诗眼“贫”“寒”,理解诗意1。(课件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生:我觉得很冷—“寒”(诗中的哪个句子或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呢?)(师板书:寒请同学们看老师怎么写“寒”字的)师:除了寒冷,你还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看看这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2生:我觉得这户人家很穷。—“贫(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师板书:贫)从哪儿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
(学生可能回答:从“白屋、柴门、风雪夜归人”看出贫穷。)预设3:学生结合“白屋”“柴门”谈自己的理解。
①师:为什么从白屋、柴门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引导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白屋”是什么样的呢?用什么搭建成的?)生:因为白屋是简陋的屋子,柴门是用木头做的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不好。
②师:没错,在古时候白屋指的就是茅草屋,再看看插图,贫苦人家的门都是用树枝做的门。(看图理解“柴门”。树枝做的门。)
③指名读,齐读“天寒白屋贫”。
师:可想而知,由于天气的寒冷这间茅草屋显得更加的贫穷,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师点评:嗯,我感觉到了一些寒冷,谁再来?(师:我是真的太冷了。全班一起感受这种刺骨的寒冷,读……。)或:你真了解诗人的内心。
师:全班齐读,带上你的理解,读出寒冷、贫穷的感觉。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第一句“日暮苍山远”
过渡: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生:……师:真好,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这苍山的遥远,谁能向他一样读。(个别读)师: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已经降临,山路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同学们,想想诗人刘长卿会觉得自己······(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孤独的情感再读“日暮苍山远”(齐读)过渡:这么寒冷的天气里,诗人终于找到了住的地方。慢慢地,夜已经深了,周围静极了。突然,一声接一声的狗叫声从柴门边传来,怎么回事?请同学们从诗中找找答案。
3:结合第四句“风雪夜归人”理解贫穷。“夜归人”是指谁?投宿的旅人,还是屋子的主人?
师引导:谁找到答案了?请你来告诉大家。(诗中哪句话提到了?)
①“夜归人”这是指谁回来了?
生:屋子的主人回来了。
师: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生:打猎、砍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赚生活费/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
师:(为什么那么急着赶回来?家里还有谁在等着他?)生:他的孩子,妻子、年岁以高的父母。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遇到这样的下雪天,当你看到这些贫苦的人民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这样的情感也正是诗人刘长卿当时的情感,谁能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两句。
②指名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点评:读得多好啊!谁还想再来读读?
③(全班读)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们就诗人刘长卿,现在请你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带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熟读成诵
1、师范读,学生想象是的画面。
师:听着同学们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的画面。师范读。(课件出示)师: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2、分男女读(课件出示古诗)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当诗人出远门,遇到这样的下雪天时;当他一个人走在这上路上时,难道他的内心就不孤独寂寞吗?(老师指着屏幕说,请男生齐读古诗。)师;当诗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贬,当他被诬陷时,难道只是身体上的寒冷吗?不,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寒”。(老师指着屏幕说,女生读)师:当诗人看到这简陋的茅屋,当他看到所有贫苦人民为生活而奔波时,难道不为他们而感到悲伤与同情吗?全班读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知道,我们和诗人的心已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重点围绕“寒”“贫’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贫苦人们生活的同情。】
3、配乐背诵古诗师:请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不能背诵的,没关系,你可以看看投影,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古诗。
【情感升华,进行第三次层次的朗读】
五、拓展导言:何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有雪的诗,看看诗里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出示《绝句》,齐读一遍。讨论:作者是什么心情?(高兴、开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同是一片白雪皑皑,诗人抒发的心情为什么不一样?
(师: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心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写下的诗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不同。)六、课后探讨师: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对“夜归人”一直都有很多争议,到底“夜归人”指的是投宿的诗人还是屋子的主人,大家可以课后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寒孤独贫同情贫苦人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2
古诗两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情感目标:
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出示小黑板)
二、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三、解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
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四、学习生字。
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ú第三声不读fǔ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五、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六、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主人可能出去躲债,借债,为生活奔波劳作了吧!表现了诗人对主人的同情,在当时是不是只有芙蓉山主人家很贫穷呢,其实人民的生活都是很痛苦的,哪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辛苦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浪费粮食,像上星期六年级的一位同学馒头不吃就把它扔掉这样可以吗?)
八、汇报讨论结果。
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听朗读带: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朗诵这首诗的要注意模仿。(可小声跟读)
2.学生自由练读:现在你们自已试着读读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
3.表演朗读。
十、讲堂作业。(当堂背诵古诗看谁先背完)
刚才你们都读得不错,那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内就把它给背下来呢?剩下的时间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3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翻开课本110面(出示挂图)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出示小黑板)
1、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2、解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逢:遇 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4、 学习生字: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u第三声不读fu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5、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6、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7、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主人可能出去躲债,借债,为生活奔波劳作了吧!表现了诗人对主人的同情,在当时是不是只有芙蓉山主人家很贫穷呢,其实人民的生活都是很痛苦的,哪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辛苦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浪费粮食,像上星期六年级的一位同学馒头不吃就把它扔掉这样可以吗?)
8、汇报讨论结果
9、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听朗读带: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朗诵这首诗的要注意模仿(可小声跟读)。学生自由练读:现在你们自已试着读读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表演朗读。
10、讲堂作业(当堂背诵古诗看谁先背完)刚才你们都读得不错,那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内就把它给背下来呢?剩下的时间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板书: 日暮 苍山 天寒 白屋
风雪夜归图
柴门 犬吠 风雪 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