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教案 篇1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 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
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激励)
3.练习。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 反馈。
3. 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鼓励为主]
《练习2》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书写“冰”、“刺”、“梅”等22个字。
2、区别形近字,并会组词。
3、读一读句子,初步了解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4、熟记成语。
5、读背《蜡梅花》。
6、写好上下结构的字,仿写时既要准确,又要美观。
7、观察图画,展开想象,会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记4条成语;读背诗歌《蜡梅花》。
2、看图说话,训练学生观察、表达、想象能力。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一题:看清笔顺
1.指导学生审题。
(1)讲解题目要求。
(2)在黑板上按正确的笔顺范写“冰”、“刺”、“梅”、“蛇”、‘绳”等22个生字。
2.轻声读这些字,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这些字。不时地在行间巡视检查。
3.要求学生作练习。
(1)出示写有练习1上这些字的卡片,集体练读。
(2)请学生上黑板试写第一组字和第二组字。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请学生合上课本,听写本练习的32个字。
(2)展示听写得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表扬好的同学。
1.审题,理解题意。
(1)听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认真观察老师书写的笔顺。
2.在练习本上练习写这些字,有困难的及时求助老师。
3.按老师要求作练习。
(1)看卡片,全班同学集体练读生字。
(2)积极地在黑板上试写生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写。
4.作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1)在练习本上默写老师听写的生字。
(2)观看写得好的同学的练习本。
帮助学生记住生字字形,掌握这些生字的笔顺。
二、教学第二题:学用字词句
1、范读课题,请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范读这组词和儿歌。
3.指导学生背诵儿歌。
4.指导学生为儿歌配画。
1、听老师读题,思考题意。
2.听老师范读词语“大江”、“红花”、“天空”、“长虹”和儿歌。
3.按老师要求背诵儿歌。
4.发挥想象为儿歌配画。
区别形近字,学会组词;初步了解句子中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铅笔字
1.指导学生审题。
2.出示生字卡片“另”、“苍”、“家”,请学生认读;要求学生,比较这三个字的音形义并给这些字组词。
3.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字。
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听老师审题,理解题意。
2.在教师指导下看卡片认读生字,注意观察这些字的音形义并组词。
(如:另外、苍天、家人)
3.按老师要求朗读生字。
4.自我检查学习情况。
帮助学生把生字写匀称,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四、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指导学生审题。
2.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3.要求学生朗读成语,并解释“滴水成冰”、“雪窖冰天”、“鹅毛大雪”这四条成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学习《腊梅花》。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试读。
(3)范读《腊梅花》。
(4)结合插图讲解《蜡梅花》这首诗的意思。
1.听老师审题,理解题意。
2.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自由朗读。
3.听老师对成语的解释,理解这四条成语的意思。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腊梅花》。
进行词句训练,巩固积累词语。
五、学习第五题:做做写写
1、引导学生读题。
2、出示插图,提问:这幅图上有哪些蔬菜?你跟妈妈去买菜,妈妈买了什么?
1、听老师读题,理解题意。
2、仔细看插图,回答:这上面有茄子、土豆、白菜、黄花菜等。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蔬菜,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六、学习第六题:口语交际
1.引导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3.练习。
(1)指名练说。
(2)指导学生写话。
1.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互相交流,表明自己的理想和见解。
3.学生练习。
(1)学生练说。
(2)学生练习写话,再互相交流,读读自己写的内容。
使小朋友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
《练习2》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描红练习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和技巧。
2、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字典中准确而快速地选择义项。
3、区别三组近义词,能正确运用。
4、认识排比句式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两句富有哲理的话。
7、通过辩论训练,增强学在陈述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字典中准确而快速地选择义项。区别三组近义词,能正确运用。认识排比句式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通过辩论训练,增强学在陈述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描红练习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和技巧。
2、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字典中准确而快速地选择义项。
3、区别三组近义词,能正确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一题
1、运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
问:你知道这一段话出自哪篇课文?
2、学生朗读这一段后,讨论欣赏:你觉得这段话的书写美在哪儿?
3、学生再读这一段,注意每个字的字形。
4、这段话中哪些字比较难写?请提出来。
5、讨论该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教师示范。
6、学生描红。要求:一边描一边记忆,要从字的整体上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并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
7、反馈学生作业,评点优劣,进行强化练习。
二、自学第二、三题
第二、三题练习类型,我们以前已经遇见过,请同学们先看清题目的要求,试着做一做。
学生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第二题
1、审题,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映示本题训练内容。
3、汇报交流
4、学生自行订正。
5、小结:一个字往往不止一个义项,从字典的多种解释中应取哪种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词语、句子中去考察,某个义项结合到词句中去,解释得通顺,符合词句的基本意思,才是合适的义项。
四、反馈第三题
1、映示本题训练内容。
2、分辨这三组词,每组的意思有何异同。
3、朗读6个句子,体会每句话表达的意思,想想用哪个词确切。
4、交流汇报。先相互讨论讨论,再指名回答括号里所填的词,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5、朗读填好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三组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区别。
五、作业
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再读一读。
格外更加渐渐常常居然果然
1、过了清明,天气暖起来了。
2、久别重逢,大家亲热。
3、他说要下雪,下雪了。
4、公家的书,应该爱护。
5、他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受到表扬。
6、我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来。
《练习2》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用字词句,能联系自己的平时阅读谈谈自己了解的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2. 写好钢笔字,注意字要站得稳,上下中心必须相对。
3. 读读背背,积累带有动物的成语,并学习一篇美丽的诗歌。
4.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学会正确的求救方式。
思维发展目标: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 区分“漂流”和“漂浮”
2、 说和写植物种子的传播。
3、 读、背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小诗《晨牧》。
4、 口语交际:遇到意外情况如何自救和求救。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积累运用。2、练习写好钢笔字。
一、 学用字词句
1、 审题,指名读题。
2、 指导1。
(1) 学生自由读读这些词。
(2)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漂流”“漂浮”。
(3) 指名读读这些词语,齐读。
(4) 讨论讨论,并互相说说联系自己的平时阅读谈谈自己了解的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5) 指名说说自己熟悉联系自己的平时阅读谈谈自己了解的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3、 练习连一连。
4、 反馈。
5、 指导2
(1) 选择一种植物,读一读,想一想,并和同桌说一说。
(1) 指名说一说,有不完整的地方师生共同补充。
(2) 自己练习填一填。
6、 我的十分钟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一谈。把你熟悉的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写下来。
7、 指名读一读。
二、 写好钢笔字
1、 审题,指名读题。
2、 指导。
(1) 出示:“素、晃、荒”。读一读
(2) 注意观察:注意字要站得稳,上下中心必须相对。
(3) 集体交流,总结:写这一类型的字注意注意字要站得稳,上下中心必须相对。
(4) 范写。
(5) 学生描红、临写。
(6) 反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够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和诗歌,结合插图形象理解。学写毛笔字。
一、 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
2、我的十分钟:学习第一部分
(1) 学生自由的读,不认识的字可,要熟读这些成语。
(2) 指名读成语。
(3) 边读成语,边看图,要求能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读,练背。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的词语?说一说。齐读这些词语。
3、指导第二部分
自由读读这首诗歌。
指名读读。
讨论这首诗歌的大概意思:早晨的时候,晨雾浓密,一个孩子干这鸭子往河沿里走,他吹着牧歌,鸭子刮刮的叫,构成了一幅非常优美动人的乡村图景。
同桌练习熟读并背诵。
指名背诵、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师:板书“点”,它是汉字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可别小看它哟,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最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侯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他写一个字忘记写点了,父亲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补了一个点。后来王献之的母亲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
2、指导学生观察“方”字中的点——露锋点
(1)向右下直下起笔;(2)逐渐按笔;(3)提笔,笔锋至中心处;(4)自右向左圆转收笔。
3、教师执毛笔范写点(这叫露锋点)
4、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5、指导观察“小”中的第一点——藏锋点:将点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它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6、学生临贴描红。
7、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点,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点画的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变的能力, 规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2、习得一种在“危难之中”能够成功地自救或求救的本领。
一、口语交际 学会求救
1、审题,指名读题。
2、指导练习。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
(2)教师讲述注意点:当发生失火、落水、中毒等意外事件时,我们应该学会求救,生活中会有哪些意外呢?如果遇到了,应该怎样自救或者求救。
(3)教师示范火警求救。
(4)学生说火警求救。
3、我的十分钟
(1)同学间自由交流不同的求救语言和发生不同意外时怎样自救。
(2)以小组为单位,各选出一名选手参加大赛。
(3)请一同学当主持人,开始比赛。
(4)评选最佳救助天使。
教师小结本次比赛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练习2》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 亮 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 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 他向老师问路。
2、 他向路人问路。
3、 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 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
本课的读读背背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有了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读准了成语的字音后我让学生观察图画自己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理解了多少,由于在前几堂课向学生渗透了怎样理解成语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理解还可以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讲到点子上。对于课文后面的古代名言学生也能自己学习。看来平时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学习方法的渗透,一方面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也为今后的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教法的钻研,为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练习2》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并在预习中加以运用。
2、诵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帮助学生诵读、感悟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3、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排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
4、练习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对未来作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并进行口语表达。
5、学写毛笔字。
第一教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查大敬在阅读时,不知“鉴往知来”的“鉴”的意思,就去查字典,结果出现了五种解释,他不知该取哪一种?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究竟该取哪一种?又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3)指名回答。
(4)教师简单小结:联系具体的词来确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四个句子,想想句子大致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试着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可以查字典)
(3)学生再读句子,看看哪种解释更适合句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确定词义的方法。
(5)小结: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有时光查字典不行,还要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问:预习课文有哪些方法?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师生共同小结:在预习课文时,可以用今天学习的这种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古今贤文(真理篇)》。
(1)请同学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举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大致意思:都是阐发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的。
(4)学生反复诵读。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与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读。
(2)鼓励学生说出贤文蕴含的道理,正确而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
(3)拓展(关于古代修身养性的人和事)。
第二教时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学会合作》。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指出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点“竞争、需要”等词的间架机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讲话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创设情境:穿过时空隧道,我们步入未来,出现在我们周围的将会是什么景象?
(2)全体学生大胆猜测和幻想。
(3)同桌互相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来。
(4)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
(5)师生评议。
3、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医、匪”。
4、指导。
(1)学生观察“医、匪”的书写方法。
(2)教师讲解两个字的写法,学生练写。
(3)教师查看学生练写情况,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练习2》教案 篇7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练习2》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2、进行课程表有关的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在悄然无形中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复习单元学过的生字,进行字、词、句练习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增加语言积累,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先横后竖。
教、学具:图片、小黑板等
预习要求:借助拼音,了解各题的要求。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清笔顺”“写好铅笔字”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这道提可以怎么完成?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自学生字表,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二、自学生字,师巡视,个别辅导。
按笔顺写字
1、 出示生字,认读
布 芽 杏 谷 春 草 树
梨 击 远 走 足 枪 泳
高 竞 跳 川 什 石 竹
舟 画 笔 黑 燕 千 行
笔 池 行 庄 驰 奔 塘
2、举例说唱笔顺
讨论: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习。相机出示生字。
强化记忆难记的生字的笔顺。
3、练习
a、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b、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
三、写好铅笔字
投影出示16页的字样
1、 “干出击”认识
2、 独体字
3、 横竖笔画组成
4、 笔顺相机板演
5、 重点提出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6、 示范写“出”
7、 学生练习
8、 评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 认读词语
(1)谁能够告诉大家我们班有哪些课,一个星期内每一天都上些什么课?
(2)相机出示投影片
pǐn dé yǔ shēng huó yǔ wén
品德与生活语文
shù xué tǐ yù yīn yuè měi shù
数学体育音乐美术
yīng yǚ huó dòng xié zì bān huì
英语活动写字班会
(3)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程名称
(4)描红指导
这些字不容易,有些生字咱们还没有学会。
怎样才能记住它们呢?谁来动动小脑筋!谁来说说好方法?
师相机描红指导,巡视
2、 总结
小朋友们很好学,想了那么多办法记住了这些课程,而且还读得准确,写得漂亮,下节课我们将自己动手为自己做一张可爱的课程表。
二、 制作课程表
(1)出示样表
(2)指导学生板演,填星期二课程
(3)学生动手制作发空表格
教师身临指导
(4)展示作品给予表扬纠正
三、给句子加标点
(1)出示句子,弄清句意
(2)分角色练读
(3)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自己开动脑筋制作了这么精美的课程表,你打算怎么发挥它的作用呢?
四、整体回顾,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读背成语:
1、仔细观察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
小朋友们手里按拿着什么东西?脸上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图上还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人们在庆祝活动时是什么样子的
二、情感感悟:
1、 借助汉语拼音把成语读正确
2、想象六一儿童庆祝的场景
3、熟记成语试着运用
引导:
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人们的心情怎样?等等
(教师相机提示)
二、背诵成语
出示图画:
(1)指名说说背诵记忆的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三、背诵古诗《村居》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1、 出示挂图(内容)
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
(1) 图上画了些什么?
(2) 图上的孩子什么时候的人?
(3) 孩子们正在干什么?
(4) 风筝的形状有哪些?
(5) 周围还有哪些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2、 出示古诗《村居》
指名读,齐读等
3、 背诵古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说话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城花园2号楼305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布厂的工人。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a、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b、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c、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d、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书要求。
三、练习:
1、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习说。
2、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习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学生分小组练习说,然后推荐同学向全班进行介绍。
《练习2》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读读背背学习分两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一读。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这个小朋友从小就学写毛笔字,你看他已经能写二年级才学的一些复杂的字了,他可是从练习写基本笔画开始的呀!
(2)出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师:你怎么看出他很认真?
师:这个小朋友他今天练习一个类型的字,明天再练习一个类型的字,还不忘记复习前几天写过的字。
3、出示: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2)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练习:学生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5)检查背诵情况。
4、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生借助拼音试着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问题:
“花儿”指什么?
“风雨”指什么?
(3)同学们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呢?
(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好象小一个下雨的早晨,打着小伞去上学,谁来读一读?
(5)练习朗读、背诵。
(6)检查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同、问、网”3个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且框口朝下的字应按什么顺序书写。
(3)出示:同
3、练习。
(1)练习描写“同”3个,仿影1个。
(2)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
(1)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问题。
(2)进行纠正性练习。
其余两个字教学方法相同。
《练习2》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读对联,了解有关岳飞的历史资料。
2、积累词汇与古诗。
3、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4、学写请假条。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用词用句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2、让学生查字典,查出“辜”、“铸”、“佞”的意思。
3、查查资料,了解岳飞的有关历史资料。
4、再读读这副对联,看看学生们是否弄懂对联的含义。
(辜:罪过 铸:铸造 佞:指*诈谄媚的小人。)
二、读读备备
1、教学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读准字音。
(2)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提出不懂的地方。
(3)老师简单讲解。
[学海无涯:学习像是在海上航行,没有边际,要学的知识无穷无尽。
书山有路:读书就像是登山,有路可走的,路径是什么?就是勤奋。
九牛一毛:像是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
孜孜以求:不断追求,不知劳累。
全力以赴:付出所有的精力去做成一件事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在学问、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再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4)比一比,看谁记得快,看谁记得准。
2、教学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试着读读这首诗。
(2)简要讲讲这首诗的含义。
(3)领着学生反复吟诵,体会梅花的坚强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困、周、间,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是包围或半包围结构。)
c在写的时候,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
d出示“困”,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里面的木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困”,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周、间”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写毛笔字
1、 指导学生观察“水”中的竖钩。 在竖中线居高起笔,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锋向上缩笔,然后快速向左上钩出。
2、 教师执毛笔范写竖钩。
3、 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4、 指导观察“家”中的钩——横钩。
5、 学生临贴描红。
6、 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钩,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钩画的字。)
第三课时
学写请假条
1、讲解请假条的格式。
2、让学生读读前两个自然段,说说谢哲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3、让学生自学请假条,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并且说一说,怎样写。如开头,结尾。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请假条。
5、创设情境,让学生写请假条。
6、写完后修改、评议。
[1] [2] 下一页
关于处处留心:
秦桧是忠良,千古罪人是冤案,看看考古惊现秦桧遗嘱,我们就能明白几分:
中国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发现,终于随着引人争议的拆迁开发工程而诞生。在建设过程中发掘的一宋代古墓,日前出土了包括秦桧亲笔遗嘱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透露,有关文物部门已经初步确定该批文物中包括有秦桧亲笔书写的“遗嘱”,对其生前的引人争议的行为作了一定的辩解,并对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据了解,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和各研究机构的著名宋史专家均已云集现场。
自称秦氏后人的多名人士表示,将密切关注该文物的鉴定,如确定先祖罪名不实,根据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的司法原则,将可能入禀法院要求取消岳飞庙中的秦氏夫妇跪像,如仍要设立跪像,则应“将跪像脑袋换为书本,代表食书不化、空言误国的腐儒们该为中国的落后而忏悔”。
该份被专家初步认定为秦桧“遗嘱”的文物,书写在一块长达2.2米、宽约50公分的绸缎上,这也是其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原因。
出土该批文物的村庄位于本市郊区,早先名为麓洱,现名为壶侑,因风光优美,出产茶叶,宋代时一度是高官们的庄 园。此次所发掘的宋墓,专家估计为秦氏子侄辈的墓穴,时间应在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为岳飞平反昭雪)后,秦氏此时逐渐失势,一些身前文物成为族人累赘和朝野忌讳,干脆采用殉葬方式掩藏。
巧合的是,随本次墓葬发掘一起出土的地契资料表明,此地庄园基本为岳秦两家分领。两家比邻,这也是宋史研究的研究的新发现之一。
据消息人士透露,初步鉴定秦桧该份遗嘱作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5年),时年55岁(秦桧生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即其死前(1155年)十年,岳飞含冤被杀(绍兴十一年腊月,1142年1月)后三年。
秦桧在该份遗嘱中,首先告诫子孙远离,自己深知将“获谴汗青”,“蒙羞万年”,叮嘱子孙在他死后万莫贪恋禄位,急流勇退,也不可在风暴来临后为他争辩,“庶几可得苟全性命”,并对几个已身据高位的族人详细指示了退出政坛的方略。专家正是据此认定此书信为家族内的遗嘱。
据已经详细阅读该份文物的一位匿名专家介绍,秦桧在该份遗嘱中表明自己坚信对金议和是当时的“国情”下保全家国的唯一出路,也曾经和岳飞直接探讨过此问题,但岳飞表示“要为不可为之事”。而宋高宗其实并不反对北伐作战,因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令他“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显然皇帝很陶醉这种救世主的感觉。但因为岳飞在规复旧河山之外,经常公开宣扬要“迎还二帝”,而金国也不断在战争失利时派密使威胁高宗要“送还汝兄”,并不断暗示囚在五国城的宋钦宗与岳飞有秘密来往,令高宗疑窦丛生,甚至到了“寝食不思”地步。高宗12道金牌召回征途中的岳飞,就是因为金使送来了岳飞与钦宗联络的“确切证据”,钦宗甚至扬言返国复辟后将清洗“老九”(高宗为徽宗第九子)的人马,高宗因此需要和岳飞对证确认。
据了解,秦桧在遗嘱中说,高宗与岳飞的晤谈一概秘密进行,他也不能与闻。但事后高宗告诉他,岳飞一再表态自己只想规复北方迎还二帝,私心最多就是成就功名,待成功后愿意效仿石守信等解甲归田。至于帝位归属,岳飞表示那是“皇家手足间事”,没有旗帜鲜明地表态。
秦桧在遗嘱中对岳飞的战功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岳飞的善战为其议和提供相当大的便利空间,以打促谈效果很好。但岳飞有功名心,性格也比较孤僻,与人不好相处,容易招疑招忌,好多次甚至与皇帝言语不合而撂挑子走人,与皇帝结了深怨。
岳飞不大考虑高宗本人的利益,不仅和被囚敌国的钦宗有谣传中的来往,还多次当面劝高宗立嗣,高宗本人因有隐疾(据后世医学推断是阳痿)而无子嗣,因此十分怀疑岳飞拥兵欲立拥立之功,犯了人臣的大忌,违背了祖宗传下的抑武扬文的宗旨,估计也是因此引发高宗杀机,不惜破除有宋以来不杀大臣的誓言。秦桧表示,他已竭尽全力至少保全岳云和张宪,但高宗指示全杀,他亦无奈。同僚们在岳飞被杀后不敢质问皇帝,都来质问秦桧,秦桧也不敢和不便说皇帝的意思,只好说“莫须有”含糊应对。
据透露,秦桧在遗嘱中激烈指责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空言误国,“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国而好言国事”,以为慷慨激昂就能救国救民,更以为说过就等于做过了。自己不挑担子,还好以大帽子压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韬光养晦,就会被指卖国;只要一与金国议和,就会被指媚外,而战争需要大量积累,需要“暂息兵戈勤稼穑”与民生息。秦桧说自己不得不以强势压下这种言论,断了不少空谈者的仕途和财路,但“开罪言路罪在身后”,国事艰难又难免挂一漏万,身后的名声是不可指望的。有意思的是,秦桧说岳飞对知识分子的空言比他还反感,并认为岳飞本人究竟并非读书人出身,更注重实战成效。
秦桧在遗嘱中辩解说,帝位一旦有纷争,内战必起,国家必亡,因此不如保全半壁江山;而即使帝室无恙,但毕竟皇帝已经对拥兵大将起了猜忌,此隙一开绝难弥合,即使岳飞本人无所谓,但手下骄兵悍将也难保万一。至于自己事后为皇帝分谤,从公议而言,高据相位责无旁贷,为江山社稷只好牺牲自己的令名;从私情来说,高宗于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专”,他也只能为知己者死。
所以,教诲子孙,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贵,而高宗百年后秦家必将被清算,“民忿欲泄终需泄”。他感慨,“生逢乱世家国颠沛”,总想做点经世济国的实事,但“为实事者均不见容于当下”,岳飞难以见容于皇帝,而他必将更难以见容于言官史册,后世只有那些维持乱世危局的当局者才能体会他的苦心了。
据专家介绍,民间形成定见的秦桧是金国“*细”的看法,都无实证,却有很多反证。南宋的史学家就留下很多资料,如李心传写的《要录》说,秦桧不是金人“*细”,只是主和派而已。徐梦莘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说,前御史中丞秦桧和家属从金军占领的楚州孙村中逃归至涟水军丁祀水寨,只使用“逃归”二字。熊克写的《中兴小记》说,秦桧从敌中归来,也没说他是“*细”。
只有张邦昌友婿朱胜非写的《闲居录》说,秦桧全家及婢仆从金国归宋,不是“逃归”。朱胜非是拥护张邦昌的,而秦桧是一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秦桧与朱胜非矛盾尖锐。秦桧执政时,朱胜非被废居八年,有利益冲突,因此专家认为可以断定朱胜非《闲居录》所记是对秦桧的打击报复。另有《金人南迁录》说,天会八年,金国诸臣害怕宋朝君臣报复,主张放纵秦桧归宋朝。然而《金人南迁录》是一本谬误百出的书,此书对秦桧的叙述是“晓然傅会”,是错误的。
而从宋高宗的诏令中可以看到赵构是热烈欢迎秦桧逃归宋朝,他将秦桧比作汉代的苏武,常持汉节。秦桧自己写的《北征纪实》中,可以看到他在金军中想尽千方百计,最后才能逃归宋朝,情节十分具体,绝难杜撰。秦桧逃回宋朝,皇帝赵构称赞秦桧“忠朴过人”,比作苏武,朝中宰相重臣如范忠尹,李回等人说秦桧是忠臣,使许多朝臣不再怀疑秦桧是“*细”,李纲书写赞扬秦桧“精忠许国”,“立大节于宗社倾危之秋”。这充分说明金人并不是纵使秦桧归宋朝。
课前思考:说说写写
这一题要求学生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首先,让学生读前两个自然段,说说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然后让学生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归纳请假条的格式,再说一说。第一行居中写“请假条”三个字;开头顶格写称呼加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标上感叹号,右下角写上请假人的姓名,再写上日期等。
学生在写请假条之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以写请假条。
课前思考:
在交流学习收获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鼓励学生将学习收获写成研究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二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和自己通过自学学到的内容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收获,又可以体现出学生互相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同时实现课堂中的资源共享。
相关中华成语:
刺骨悬梁 勤能补拙 胸怀大志 业精于勤
映雪读书 愚公移山 锲而不舍 发愤忘食
专一不移 不甘后人 不耻下问 学无止境
学如穿井 知难而进 穿壁引光 映月读书
读书三到 圆木警枕 铁林成针 铁砚磨穿
温故知新 笨鸟先飞 十年寒窗 手不释卷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课前思考:写请假条
1、让学生读读前两个自然段,说说谢哲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2、让学生自学请假条,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并且说一说,怎样写。如开头,结尾。
1、审题
1) 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2) 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2、指导
1)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2)指名说。
3)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4)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5)汇报,教师总结。
6)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需要写请假条。
3、练习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习。
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课后反思:
(1)读背词语
这些词语都是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由于学生的积累程度不同,交流时,有的同学已经对其中的内容有所感知,通过讨论,教师的讲解,完全理解成语。再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记于心。比一比,谁记得多,谁记得快。表扬记得多,记得快的同学,鼓励同学们要多积累。
上一页 [1] [2]
《练习2》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懂得“煮书”的意思。
2、学习鲁迅的几则名句,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
3、通过诵读,知道《今古贤文》的意思,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4、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5、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6、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题。
(1)学生第一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说问号像钩子?
(2)师:这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们认识到在学习中山与体温的重要性。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习第二题。
(1)看图,图上画有什么?你从图上你思索到什么?
(2)学生读文,思考:
a、书怎么可以“煮”呢?这里得“煮”是什么意思?
b、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3、学习第三题,
(1)自由朗读鲁迅的几则名言。
(2)讨论,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3)小结: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应该不厌其烦、用心地去琢磨书中的含义。勤于思考,积累书中的有益之处。
(4)抄写鲁迅的几句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题,。
1、学生自读《古今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文章内容,了解其中的意思。
3、说说书里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阐述的是读书的作用和方法。)用开火车的方式说出每一句话的意思。
4、将书本里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不懂就要问。
5、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6、正确、有感情、有节奏地自读、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2)引导学生读字帖。通过观察字帖,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行中的位置。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你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②为什么喜欢?
① 这本书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导。
(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书籍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
(4)班上交流,师生评议。
3、反馈
(1)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否充分。
(2)大家是否感兴趣。
(3)评议小结。
(五)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要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提示重点笔画的位置。“坐”字整体取斜势,中竖正而挺,两个横画一长一短,短横略向上翘,长横略向下狐。两个“人”字程左低右高之势。“器”字的四个“口”略有参差。撇头穿插在两个“口”之间,。写字时注意匀称,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3)学生练习,教师及时指导。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学随笔
如何处理教材设置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同时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本次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煮书”的含义及“煮书”的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梳理自己读书的方法,通过诵读和抄写有关读书的名言,感悟鲁迅对读书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就应紧扣教材中有关“煮书”的问题,引导学生悟出这样的道理: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有所收获。
《练习2》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1.认识戏剧中常见的几种脸谱,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人物的故事。
2.读八个成语和一篇贤文,通过查词典等方法去了解它们的意义。
3.练习写好捺变点的字,并知道捺变点的原因。
4.试着介绍某些物品,介绍时抓住该物品的特点,要介绍得使他人喜欢。
能力目标:
在指导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随时点拨并适当教给一些方法、要点,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情感目标:
1.了解祖国戏剧文化及书法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2.了解战斗英雄的故事及古人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优良的品质。
3.向别人介绍物品时态度大方,语言亲切、简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读读背背
难点
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戏剧脸谱图象及有关知识。
学生准备
1.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收集有关戏剧脸谱的知识及代表人物的故事。
2.带几种图书、玩具,并标出价格,准备参加展销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戏剧中常见的几种脸谱,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人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认识脸谱
1.播放一段京剧。导入: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戏剧就有几百种之多。谁能说出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戏?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戏剧的种类?
2.展示教材128页的四个脸谱,指导学生观察说话。
3.出示人物: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
4.指名讲有关的故事,适当补充。
5.指导学生认识红脸、黑脸、白脸及所代表的意义。
6.请学生填空,然后交流。
7.分组讲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读八个成语和一篇贤文,通过查词典等方法去了解它们的意义。
2.练习写好捺变点的字,并知道捺变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导入:成语我们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又要学习8个新成语,看看它们都表示什么?展示刘伯承在马背上的画面。
2.讲解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揭示6个成语: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运筹帷幄 好谋善断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3.讲述“刮骨疗毒”的故事,引出“传为美谈”这一成语。
4.谈话:我们刚刚领略了将士们英勇善战的风采,现在再来体验古人勤奋好学的品质。
5.展示画面,体会“囊萤映雪”的意思。
6.引导自读:我们再来学习这篇。
7.组织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8.让学生交流体会,讨论。
9.让学生熟读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字卡:述、谈、趣
2.小结提问:这几个字中原来的捺都改成了点,想想主这是为什么?
3.范写。说说这三个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笔画。观察比较,形成共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试着介绍某些物品,介绍时抓住该物品的特点,要介绍得使他人喜欢。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组织讨论:大家一定看过广告或去商店买过东西,回忆一睛,哪则广告或者哪次买东西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说说广告是怎样介绍产品的?营业员给你介绍了什么?
3.提出任务:平时我们经常接受营业员的服务。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营业员,推销你的物品。根据板书内容,想想应该怎么介绍。
4.指名“推销”,听了他的介绍,想买这种物品了吗?
5.总结学生的“推销”及“建议”,帮助学生形成共识。
6.巡视指导,发现“优秀推销员”。
板书设计
练习7
小小展销会
名称
展销产品 外观
用途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田字格中书写“淡、述、趣”。背诵8个成语及一段贤文。
个性练习设计
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戏剧人物,讲讲有关的故事。
2.为“推销”一种物品写一段“推销词”。
《练习2》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
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
61
71
81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第10题: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
五、作业:
《练习2》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短文,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认真读短文,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
教学难点:
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导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电脑,那你知道电脑包括哪些部分吗?可是今天它们却争吵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文题)
2.读文,初知大意。
(1)认真地读一读短文,短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它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指名读,分角色读。
(3)从它们的表现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b.最后,小主人会怎么说?先同桌讨论。
6.交流、评议。
7.将小主人的话补写下来。写完后再交流、评议。
8.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9.体会成语的好处。
(1)找出文中画线的部分读一读,能否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换?
(2)换上成语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3)朗读换上成语的句子。
10.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练习5
争 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
2.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
教学难点:
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复习导入(复习上次练习的词语)。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八个词语,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②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③再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
④交流。(学生大体上能说出词语的意思即可,对有难度的,教师给予讲解)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和身体一样高。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背诵。
②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熟记名言。
(1)自由读名言,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鲁迅的这句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的,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都用在了工作上。
(4)学生自由练读,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3.你还知道相关的词语或名人名言吗?学生交流。.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咫、起、逛”这三个字,认读。
(2)观察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3)指导书写“咫”字。
(4)学生练习写“咫”字。
(5)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练写“起”和“逛”。
(6)反馈、评讲。
板书设计: 练习5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教学难点:
办法要合理,表达要清楚。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1.导入: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揭题:帮他出主意。
3.指导。
(1)创设情境:过几天,学校要举行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大队委员方明正犯愁呢!组织各班同学开展哪些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呢?你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吗?
(2)指名说,教师指导(提醒学生,要动脑筋,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说话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洁)。
4.学生练习。
出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小组内学习。
5.集体交流,评议。(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是否把主意说明白)
选择好的主意,请学生演一演。
板书设计:
帮他出主意
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两点水和三点水。
教学重点:
学写毛笔字:两点水和三点水。
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和运笔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偏旁,说出它们的名称:两点水和三点水。
(2)指导书写。
①仔细观察这两个偏旁,该怎样写好它们?
②教师范写并指导写法及注意点。
两点水:第一笔写上面的襄二笔为斜提。注意上下两笔要呼应,注意两点的位置、距离。
三点水:先写上面两点,第二点应偏左一些,第三笔写成斜提,三点水成圆弧形。
(3)学生练习写偏旁。
(4)指导书写“决”和“江”。
3.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练习2》教案 篇15
练习1教学目标:1、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2、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3、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4、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5、口语交际。根据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口语交际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具准备:小黑板 挂图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一)学习第一题。1、学生读题,要求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3、教师小结:“妻子”一词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应该读作“qī zǐ”,“一个词尾如果是‘子’、‘儿’、‘头’,就应该读轻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二)学习第二题。1、出示题目学生自读第二题。 2、学生比较,交流。弄清里面词语的意思。老子:(lǎo zǐ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老聃(dān)。(lǎo zi ) 是口语中的父亲,或者是骄傲人的自称。 地道:(dì dào ) 是指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 (dì dao )。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2真正的;3指工作等够标准,实在。照应:(zhào yìng )配合,呼应。 (zhào ying ) 照料。东西:(dōng xī )指“东”和“西”两个方向。(dōng xi )有两种理解:1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2特指人或动物(多指厌恶或喜爱的感情)兄弟:(xiōng dì) “兄”和“弟”。(xiōng di )三种理解:1弟弟;2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3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对头:(duì tóu )三种解释:1正确,合适;2正常;3合得来。(duì tou )有两种解释:1仇敌,敌对方面;2对手。 3、学生再次齐读这些词语。4、教师小结(三)学习第三题。1、学生读句子,想一想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讨论选择。2、全班交流。(1)运气读“yùn qì”;(2)运气读“yùn qi”;(3)孙子读“sūn zǐ”;(4)孙子读“sūn zi”)3、学生再读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会唱的可以考虑教学生唱一唱这首歌)。 5、教师小结三 、总结,布置作业 唱会《爱我中华》。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把上节课的“语文与生活”中的句子复习一遍,指生读。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1、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指导。(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4)以“死”,“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3、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4、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陪”“将”。①字形特点②笔画特点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4、评讲书写作业5、学生再次练写。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反映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资料,制成小卡片。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反映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资料,宁多勿缺。 活动材料:一张中国地图,mtv《爱我中华》 活动进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观看mtv《爱我中华》,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教学后记
《练习2》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