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1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
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学生自己练习)
一组学生上台
生1:孟兄,你看这天多蓝啊!
生2:是啊,贤弟!这长江边烟雾迷蒙,景色真美!
生1:要是我们能长居此地,该有多好啊,可是你今天就要顺江东下了,我真是舍不得啊!
生2:我也舍不得你啊,不过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生1:孟兄,说句实在话,自从我结识了你,就一直把你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为了感谢你,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生2:贤弟,来,干!
(两人举杯共饮)
生2: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1:孟兄,小弟我再敬你一杯,愿你一路顺风!
生2:贤弟,再见!
另一组学生上台
生3:孟兄,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啊!繁华似锦,云雾缭绕。
生4:是啊,要是我们能长久在此饮酒作诗,那该多好啊!可是我今天就要远行了,内心真有点舍不得。
生3:孟兄,自从结识您以来,您给了我很多帮助,您就是我的兄长、我的恩师,为了给你送行,我特地准备了一坛尚好的“女儿红”,来
,孟兄,我们干一杯!
生4:贤弟啊,你太谦虚了。方圆几百里,你——李白,谁人不知啊,能认识你也是我三生有幸啊!来,为我们的友谊干一杯!
生3:来,干!孟兄,送君千里,终需一别。但我深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到那时,小弟我一定准备最好的酒菜为您接风
。
生4:贤弟啊,愚兄我就此告别,保重啊!
生3:孟兄,保重!后会有期!
生4:后会有期!
评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想象是
创新之母,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
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找好友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
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
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象不仅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2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3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4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平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惠兰老师在星海学校执教此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片段:
师:哪些场面能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
别之情。
师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不去面对离别,害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很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生齐:“有意”藏。
师: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突出重点字词,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深情地):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地接到):“胜有声”,
师:此时无泪――
生齐(激动地):胜有泪。
……
(第一范文网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相机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生:“您”字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您”一共有几处?
生齐读六个“您”:足见他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还有第二句“兄长、老师”从这点上看出尊敬。
师:李白把孟浩然当成兄长,甚至——
生齐:老师。
师: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请交流。
生:孟浩然,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师:李白也是一个诗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齐:知己难求。
生:孟浩然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
师:因此说人品令人——
生齐:敬仰。
师: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他的诗我们学过哪
首?
生:《春晓》
师生齐背古诗。
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
生:伤心!
生:难过!
生:不舍!
师指板书,师生齐:痛彻人心,依依惜别!
师:终于,一二齐读。
生饱含深情读。
师:“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虽然有意不去触动,可是毕竟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生:他们必须要惜别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动情地再读“终于……”
师: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谊。
生:千言万语。
师:真是心有灵犀――
生齐:一点通。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谊。
师:自己读孟浩然的话,读懂了吗?
生:他在“劝李白”,劝伤感的友人。
师:劝他——
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他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
生齐:兄长,是老师。
师:一起读。
生用激昂的语调再次齐读孟浩然的话。
(第一范文网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评析:
这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课堂焕发出了语文的应有“味道”,学生和教师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语言得以训练,语感变得敏
锐,情感得到陶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久久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味道中,反复品味,余味无穷。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要有一种独特的
“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惠兰老师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
功。惠老师匠心独运,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但更多的时候
,她是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泪胜――“有泪”,千金难得——“知己难
求”。心有灵犀――“一点通”等。
学生和惠老师只是初次“合作”,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师生之间如此和谐,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
细节的精心设计。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居然会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惊喜;
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必将高涨。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语文课,惠兰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
惠兰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积累,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兰老师精心设计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后,学生也用如诗的语言来诠释他们的理解,
如满饮此杯,杯中是——友谊、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万语。孟浩然一饮而尽,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本课主要通过读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读中表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了“有意不去触动”后,学生朗读时就读出了重
音和语气。再如“终于……”和“孟浩然的话”学生感悟后的几次朗读水平均出现螺旋式上升。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飘溢着诗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惠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离愁别绪里的,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从一开始,惠老师就发挥孩子的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自我感悟,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
惯,引导学生找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划划写写。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在感悟关键字
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终于”两字,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
一个好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裁剪师。
让孩子收集资料是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看惯了一上课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长开头,再看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惠老师将人物生平
介绍的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挂起钩来,让学生适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交流,着重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补充学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的年纪、故事等娓娓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李白对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感情的由来,有效弥补了学
生收集资料中的空白点。
此外背诵孟浩然的古诗,也是合乎时宜、有效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从而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如果说惠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美文的话,那么她的课堂就是浸润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里的课堂,是飘溢着浓浓的纯
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诗意课堂!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5
“江边黄鹤古时楼”──唐朝诗人和黄鹤楼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诗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701—762年)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奔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象脸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生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象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他也写过不少刻画景物的待,前面引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诗虽是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诗的俗气。诗中不仅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迷人景致,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杜甫(712—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些,比李白晚一些。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他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相当出色。象《明妃村》一首,开头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蜒随水而流的景象。可以想见,杜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同崔颢的那首交相辉映。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杜牧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象杜甫一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时代的历史。同时,他的诗艺术性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的原因吧。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的七律和七绝。他通过写景的画面,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象著名的《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等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读者有兴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中,哪一首最好了。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6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饯行
2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10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11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中闪光 --《黄鹤楼送别》片断赏析 篇12
作者:孔令权 发表时间:2004-5-21 阅读次数:1679
( 第二课时)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 孔令权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