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2023-07-24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  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你读出了朦胧的美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你读出了灵动的美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你读出了宁静的美“泓”字可否改为“股”?联系静影沉璧。从“静影沉璧”你们联想到什么?再齐读。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月者寒也,泉者冷也。你读出了冷清的美

  读书要字正腔圆,读词要做到声断而意不断。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连起来就像什么?(一首诗一幅画)对,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读—— 什么感觉? (美不胜收)

  三、感受阿炳心。

  师:这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使人陶醉,让人沉醉。但是,这样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三十五岁以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有什么?(一片黑暗)是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月,没有泉,没有一切景致。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孤独和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两段的内容中能读出“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什么吗?(指名读)

  是啊,一样的中秋夜,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清泉,

  不一样的是---人老了,那年是小阿炳,如今已成中年;

  身边的人由师父换成了邻家少年,因为---师父已经去世了;

  那年是来赏月,而今只能听听流水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那年小阿炳除了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告诉小阿炳,等你长大了,就一定会从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如今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想到了什么?他听到了什么?(出示文字一)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1.为什么会听到这些?是流水在叹息哭泣 倾诉 呐喊吗?(不是,是阿炳的心。)那他为什么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呢?谁能够用一个词来回答?

  2.理解“坎坷”。 “坎坷”是这一课的生字。讲解生字。

  3.谁能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坎坷”。你知道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

  4.过渡:一年四季,无论酷暑寒冬,无论身体如何疲惫,阿炳总要背着乐器,拄着竹杖,在妻子的牵扶下上街卖艺。大家见过街上买艺的残疾人吗?想想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啊!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呢?他叹息的是-----?命运多难 双目失明;哭泣的是-----?父亲去世 生活艰苦;倾诉的是-----?内心孤独 遭人冷眼

  6.然而,又是什么让他倔强的呐喊呢?(对音乐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 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5.你读懂了阿炳的心吗?再读这段话。

  四、聆听“二泉”乐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放音乐 二泉映月)

  1、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优美 凄凉 愁苦 高昂)

  2、让我们再来通过文字走进二泉映月。乐曲分三部分,谁来读开始的部分。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3、男同学来读读高潮部分?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这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接下来,自然是尾声。请女同学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是啊!这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大家听:(师范读)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贴近阿炳的心,一同走进《二泉映月》。齐读。

  5、冷冷的弦,瘦瘦的人,颤颤的手,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阿炳是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出示文字三)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6、而这一切,阿炳只能向谁倾诉呢?(茫茫月夜)为什么?(现实无知音)

  在阿炳去世近三十年后,有这样一个知音广为人知,有这样一个故事传为佳话——

  拓展:(出示文字四)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当他听完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是什么让这位大指挥家折服到要跪下来?(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对音乐的执着 对家乡的热爱……)是的,苦难的人很多,凄惨的人也很多,但在苦难中被打倒,在凄惨中潦倒的人,会不会让他折服?

  三、尾声。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段珍贵的历史录音。这是阿炳生前唯一的一次录音,是已故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用当时最好的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在阿炳演奏过的270多首曲目中,仅仅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成为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留给人世的最后声音。让我们一起在这首二泉映月中缅怀这位苦难一生,抗争一生的民间音乐家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委婉连绵 蜿蜒而来    赞叹 怀念 思索

  步步高昂 进入高潮    抗争 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

  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

  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

  指名读,大屏幕显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倾吐”的?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齐读。

  ⑵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  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加快),音调要——(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男生齐读。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4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关于阿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同学们对阿炳还有什么了解的?(学生课前查阅了资料,回答非常精彩)

  小结:《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二、听

  那么,同学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

  生:用心倾听。

  板书:听

  播放乐曲

  听着悠扬的二胡曲,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音乐声渐轻,伴随着音乐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苦难  悲哀 凄凉 抗争 怀念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本用心地去读。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指名读词语。学生横向读。

  老师问:还可以怎么读?

  生答:竖着读

  (理由)

  生答:这些四字词语有规律的安排。1、描写月光的2、是描写阿炳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3、描写乐曲旋律的。

  ★这些词语的选择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师:月光那么美谁来读读?

  齐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

  (做学生的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要感谢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生:为什么说月光似水?

  生回答。

  师评点。

  生:恬静激荡是一组反义词,怎么摆一起了呢?

  生答:乐曲有的部分恬静,有的是高昂激荡。

  师:这样体现的了乐曲的丰富、丰满。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要表扬,猜不对也要表扬。

  生:月亮的倒影在水里,像一块璧玉。

  师:这玉看上去怎样?

  生:光洁圆润……

  师: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卖艺度日,他攒一点点钱怎么就度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留到学习课文时再了解,好吗?

  3、 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

  学生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

  读第二小节

  师:听泉声的时候,师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小阿炳: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齐声答: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师:师父接着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会听到什么?

  生:“奇妙的声音”

  师: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啊,还能从流水中听到神奇美妙的声音,小阿炳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啊,像师父所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二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

  指名读第三小节。

  齐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谁来读第四小节?

  指名读

  阿炳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名回答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

  师说“听到了”学生接说后面的话,师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师:说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哭泣声是美妙的吗?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从流水声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哭泣声?难道师父说错了吗?阿炳还没有长大吗?拿起笔,把第三、第四找出关键词体会体会。

  交流

  生:卖艺度日(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双目失明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二秒钟)你看到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你看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沉静在一片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

  师:对一个人来说双目失明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听着听着:(学生接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流程:

  【初读,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了解

  《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3、欣赏《二泉映月》

  (1)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2)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

  (3)播放《二泉映月》,静心欣赏

  (4)从这悠扬的曲子中你听到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等等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一想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1)指名读,点拨尝试竖着读,第一行写月亮,第二行写阿炳感情,第三行写《二泉映月》,读准后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读。

  这一课生词特别多,不知大家都读准了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重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

  在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思考。

  【再读,理解文章】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用心走进课文,从中慢慢品味。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板书:听)

  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3、交流理解,感悟阿炳的苦难

  (1)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所画的含有“听”字的语句。

  (2)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3)指名朗读

  (4)启发:在和师傅赏月的时候,师傅向阿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板书:没有)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点击课件句子变色)

  (5)师傅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相关句子,“奇妙“是什么意思?

  (6)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了吗?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7)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谁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8)这次阿炳听到了什么?一起来读读吧。阿炳听到了什么呢?(随答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

  (1)启发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向师傅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2)请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交流: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①“双目失明”:谈谈自己的理解,想象双目失明后的情景,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②“卖艺度日”:你看到的卖艺度日情景是怎样的?

  创设情景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四:天空下着雨,地上已积满了一滩滩水,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交流各自想象到的情景: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再次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奠定情感基调

  1、假如没有音乐,社会将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假如没有音乐,生活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乐趣,世界就不再丰富多彩。上课前,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二、初感人物,发现一道美景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这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诞生在这里。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2、《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倾听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双目失明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卖艺度日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经历坎坷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热爱音乐

  积淀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向往光明

  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多媒体)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多媒体)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多媒体)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多媒体)出示第四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读得这么好,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好这组词,试一试。【抓住这组词的特点,感悟阿炳的悲惨人生】

  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三、分层感悟,体会坎坷人生。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一)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哭泣 倾诉 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

  (板书:坎坷)齐读

  4、请同学们再到书上找一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结合文章第三小节感受阿炳的坎坷经历)(板书: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5、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6、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7、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一段音乐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欣赏完后交流听时的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二、明确三个目标。

  1.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走近一位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2.学生自读。

  3.交流: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指导朗读。

  大屏幕出示词语,相机正音。

  无锡  惠山  倾诉  激愤  富饶  乐坛  享有

  葱茏  哭泣  倔强  呐喊  积淀  委婉  抒发

  恬静  摇曳  泯灭  萦绕  患病  坎坷  搀扶

  4.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读,作批注,写感受,引领全体学生动脑,动笔。为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作好铺垫。

  四、体验一段人生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片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副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 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的轨道上来。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冽。

  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3.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乐曲激趣导入

  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2、交流感受。

  3、交流资料

  4、猜测课文主要内容,验证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内读课文,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明确:

  课文记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经过。再现名曲丰富内涵,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三、发现一道风景

  1、在文中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2、交流,读文中有关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关键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读小诗,读出诗情画意

  4、师小结过渡:多美的景色啊,如银月光,皎洁明亮,一泓清泉,在缓缓流淌,月亮的倒影那么圆润、空灵。就在这美丽的二泉,阿炳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化作一曲《二泉映月》,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有关资料,跟随阿炳来到了无锡惠山,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再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课件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提出要求:你能为我们再读读这处风景吗?

  生朗读,(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之中)

  4、生齐读词语,唤出风景(师:让我们齐读这组诗般的词语,深情地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

  二、倾听悲苦人生

  师:天上的明月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依然清洌,阿炳十多年后重回二泉,已是双目失明,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一泓清泉,静影沉璧,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淙淙流水蜿蜒而来,这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阿炳还是——(生接:看不见)

  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他想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有关文字,拿起笔在书上标记出来。

  (生默读第4自然段,标记)(师课件点击:月夜图片)

  师:同学们,在这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一直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想起了什么?

  生:他想起了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

  师:师父曾经说过什么话?你能在文中找到吗?

  生:“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他还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什么样的经历是坎坷的?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经历?

  生:苦难

  师:还有吗?还有什么词语能形容他的经历?

  生:痛苦(贫困、屈辱、悲惨、可怜……)

  师:他的坎坷经历充满苦难、贫困、屈辱、悲伤、还有疾病,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啊!课文中有一处文字精练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你知道在哪儿吗?

  生:3自然段

  师:他遭遇了什么变故?请你读出来。

  生: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点击出示课件文字:“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短短41个字,道尽了阿炳的坎坷与辛酸,你读到了阿炳的悲惨了吗?哪些词让你觉得他生活苦难、悲惨?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你感受到什么了?

  生: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师:“整天“是什么意思?

  生:从早到晚,

  师:这十多年只是一天是这样吗?

  生:不,每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一直过了十多年

  师:你什么心情?

  生:心酸,同情

  师: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再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你是个心中有爱的孩子!

  师:同学们,阿炳到底过着什么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你能把看到的概括地说说吗?(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阿炳在街上卖唱,一个坏蛋叫人毒打了阿炳,并摔坏了他的琴,还把他赶出无锡城,再也不让他回来了。阿炳抱着砸坏的琴悲痛欲绝。

  师:你什么感受?

  生:阿炳太可怜了!

  师: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十多年来只会遭遇到这一件可怜的事吗?

  生:不只一件

  师:是啊,阿炳眼睛瞎了,出身也被人瞧不起,沿街拉曲卖唱,宁可饿肚子也不乞讨,无论寒冬酷暑,时局动荡。同学们,这十多年里,阿炳还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悲惨的事呢?

  师: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我仿佛看到――――”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酷热的天气里,阿炳边走边拉着二胡,突然中暑晕倒在地,街上没有人,只有太阳无情地炙烤着阿炳的身体。

  师:我多想去把阿炳扶起来啊!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出身低下,被街上的人无情嘲笑。还有些小孩子对他扔菜叶,吐唾沫。

  师:屈辱的经历。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眼睛看不见,撞倒了一个小贩的水果摊,凶狠的老板对他拳打脚踢,旁边看的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助他。

  师;冷漠无情。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冬天,阿炳穿着单衣,在街头买唱,一整天都没吃一口热饭。

  师;饥寒交迫。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被地主老爷喊去唱堂会,老爷们大吃大喝,但阿炳却不能喝一口热水,最后只能勉强吃一口残羹冷炙,还要被逼着唱老爷们点的曲目,唱得不满意就是一顿辱骂,还得不到一分钱。

  师:多么不公平的世道!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在街头卖艺,可是警察却因为他没交保护费而驱赶他。

  师:黑暗的旧社会。

  师:穷困、冷漠、屈辱、殴打、谩骂,这一切构成了阿炳坎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文字。

  课件再次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生齐读,师板书:一段人生尽坎坷

  师: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流水依旧淙淙,师父的教诲言犹在耳,(课件点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现在的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听到什么了?书上有吗?读出来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呐喊”

  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听到的可真多!为什么此刻的他,在黑暗中度过了十多年的他,在二泉池畔,能听到年少时听不到的声音?

  生:因为他此刻想到了自己十多年来坎坷的人生经历,内心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惠山的葱茏,他似乎听到自己——深沉的叹息

  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老板辱骂,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伤心的哭泣

  师:想到自己被警察毒打,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激愤的倾诉

  师:想到自己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汉奸卖国贼拉曲卖艺,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屈辱,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向往,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四、感悟一片情怀

  师: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了琴弦,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课件点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展示预习成果】

  一、欣赏乐曲,走近阿炳

  1.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说说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指名说)

  6.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7.师: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阿炳?(指名说)

  【出示阿炳的生平资料】

  二、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内反复读读1~4节。

  出示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读读1—4小节。

  (2)画出这几小节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3)细读第4小节,分别从时间、地点、环境、心境来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4.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文章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细读第四小节,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学生完善板书。

  6.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说说你体会出的情感。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7.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他想了师父,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生活,他——(指名说)

  8.配乐朗读。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走近了阿炳,聆听了二泉映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认真完成《习字册》生字描红。

  2.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ppt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0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你读出了朦胧的美

  淙淙流水蜿蜒而来—————你读出了灵动的美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读出了宁静的美“泓”字可否改为“股”?联系静影沉璧。从“静影沉璧”你们联想到什么?再齐读。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月者寒也,泉者冷也。你读出了冷清的美

  读书要字正腔圆,读词要做到声断而意不断。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连起来就像什么?(一首诗一幅画)对,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读——什么感觉?(美不胜收)

  三、感受阿炳心。

  师:这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使人陶醉,让人沉醉。但是,这样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三十五岁以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有什么?(一片黑暗)是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月,没有泉,没有一切景致。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孤独和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两段的内容中能读出“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什么吗?(指名读)

  是啊,一样的中秋夜,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清泉,

  不一样的是———人老了,那年是小阿炳,如今已成中年;

  身边的人由师父换成了邻家少年,因为———师父已经去世了;

  那年是来赏月,而今只能听听流水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那年小阿炳除了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告诉小阿炳,等你长大了,就一定会从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如今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想到了什么?他听到了什么?(出示文字一)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1、为什么会听到这些?是流水在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吗?(不是,是阿炳的心。)那他为什么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呢?谁能够用一个词来回答?

  2、理解“坎坷”。 “坎坷”是这一课的生字。讲解生字。

  3、谁能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坎坷”。你知道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

  4、过渡:一年四季,无论酷暑寒冬,无论身体如何疲惫,阿炳总要背着乐器,拄着竹杖,在妻子的牵扶下上街卖艺。大家见过街上买艺的残疾人吗?想想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啊!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呢?他叹息的是—————?命运多难双目失明;哭泣的是—————?父亲去世生活艰苦;倾诉的是—————?内心孤独遭人冷眼

  5、然而,又是什么让他倔强的呐喊呢?(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6、你读懂了阿炳的心吗?再读这段话。

  四、聆听“二泉”乐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放音乐二泉映月)

  1、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优美凄凉愁苦高昂)

  2、让我们再来通过文字走进二泉映月。乐曲分三部分,谁来读开始的部分。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3、男同学来读读高潮部分?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这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接下来,自然是尾声。请女同学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是啊!这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大家听:(师范读)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贴近阿炳的心,一同走进《二泉映月》。齐读。

  5、冷冷的弦,瘦瘦的人,颤颤的手,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阿炳是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出示文字三)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6、而这一切,阿炳只能向谁倾诉呢?(茫茫月夜)为什么?(现实无知音)

  在阿炳去世近三十年后,有这样一个知音广为人知,有这样一个故事传为佳话——

  拓展:(出示文字四)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当他听完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是什么让这位大指挥家折服到要跪下来?(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对音乐的执着对家乡的热爱……)是的,苦难的人很多,凄惨的人也很多,但在苦难中被打倒,在凄惨中潦倒的人,会不会让他折服?

  五、尾声。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段珍贵的历史录音。这是阿炳生前唯一的一次录音,是已故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用当时最好的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在阿炳演奏过的270多首曲目中,仅仅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成为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留给人世的最后声音。让我们一起在这首二泉映月中缅怀这位苦难一生,抗争一生的民间音乐家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委婉连绵蜿蜒而来赞叹怀念思索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1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大家知道《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吗?

  3、你们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二、欣赏乐曲,走近阿炳

  1、阿炳是一位苦难的艺人,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位盲人艺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有名二胡曲。

  2、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3、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首《二泉映月》呢?请把书打开,自己读课文思考。

  三、以词带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词语,点名朗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2、启发学生竖读:每列分别写什么?应该怎样去读?

  3、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四、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请大家拿出笔,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2、交流:

  第2节: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师傅又是怎么说的?

  第3节:小阿炳长大了,他又听到了什么?

  第4节:又逢中秋夜,他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亲说错了吗?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阿炳双目失明后的感受。

  3、你们看到过卖艺的人吗?展开自己的想象,阿炳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

  情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

  情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情景三:一天,阿炳病了,~~

  播放《二泉映月》,导语激qing,让学生选取一个场景,闭上眼睛去想象阿炳卖艺的情景。

  指导朗读课文第5节。

  4、出示课文第6节内容。

  阿炳为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情怀倾诉给月夜?

  循环播放《二泉映月》,指导朗读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

  阿炳,他靠什么来支撑?

  五、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1、出示小泽征尔在指挥《二泉映月》后说的一句话: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提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2、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去听《二泉映月》呢

  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首《二泉映月》。

  六、板书设计:

  听: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泉映月 听:没有(奇妙)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

  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

  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汇报反馈。

  思考:阿炳叹的是什么?哭的是什么?诉的是什么?喊的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小结:阿炳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源于他特殊的经历。然而却并非有这样经历的人都能够成就这样的作品。你认为阿炳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还有什么原因?(对音乐的热爱,良好的天赋)

  补充资料: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阿炳创作了很多曲子,据不完全记载,大概有二百多首,但是留下录音的只有六首,这首曲子也是后人命名的,为什么一定要叫做《二泉映月》呢?(触景生情,即兴而成)

  小结:让我们在音乐与文字中再次走进这个说来普通又极不普通的民间艺人阿炳的情感世界。(配乐范读第五段,学生谈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理解:升腾跌宕

  高昂?

  势不可挡?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支撑

  这些词汇,在理解中体会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伟大音乐家都是苦难的超越者,贝多芬是聋子,但耳聋后他创作了振聋发聩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在36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是是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看待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应当是看其生命的长度,也不是看他遇到了多少苦难与挫折,而是看他如何超越苦难来提高其生命的质量。)

  五、拓展研读,提升认识。

  (一)谈感受:

  国庆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二泉映月》还入选了世界十大名曲。现在,《二泉映月》已经有了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等西洋乐器改编曲。中国乐团出访外国的时候,《二泉映月》通常为首选曲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日本人)在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激动不已,他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的人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但阿炳的音乐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请记住这样几个名字——杨荫浏、张瑞、闵惠芬、宋飞……(他们拯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遗产,并能够发扬光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二)听歌曲《二泉吟》同时出示《二泉吟》的歌词

  再次谈认识:《二泉映月》是什么?

  六、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首曲子

  一段人生

  一番情怀

  一种精神

  附参考资料:(一)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他四岁丧母,二十岁丧父,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华彦钧死时也不过是1950年12月4日,不到58岁。

  (二)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芒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难留,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零丁,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怎忍受?

  荣辱沉浮无怨尤。唯有这琴弦解离愁。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3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读课题复习巩固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启发:这么美的题目该读美一点!再美一点!启发:不知同学们读题时头脑中有没有优美的图景出现?再试试……评价:会边读边想象了!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启发: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来表达一下吗?)

  a出示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放幻灯片)

  b读词语

  (启发:这么美的月光!这么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a创设情景:语言描述(多么美好的月色啊!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又是一年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坎坷的经历,辛酸的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他心爱的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

  b初步感知乐曲:(放乐曲)

  (这曲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预设:“很苦!”——评价:有同感!“很凄凉!”——评价:确实有!“很优美!”——评价:旋律很优美!会边听边体会了!

  二、揭示目标探究学习

  1、设置悬念,明确目标。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一首让同学们感觉“很苦”“很悲”的曲子,它是阿炳(板书:阿炳)弹奏出来的!而且是在中秋夜弹奏出来的!你们没有疑问吗?引导:对呀!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读读作者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描述就明白了。)

  2、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导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找出关键句段。)

  3、探究学习,指导朗读。

  预设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反馈:都这么认为吗?)

  a指名读句

  (启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了吗?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原来阿炳弹奏曲子是为了“倾吐”(板书:倾吐)“情怀”(板书:情怀)

  b理解词语:“情怀“在这里怎么讲?(情感、感情)“积淀”怎么理解?(积累、沉淀)“积淀已久的情怀”看来,阿炳的情感复杂!

  (过渡:那阿炳有那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能联系上文来说说吗?)

  预设2:a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过渡: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呢?你能联系上文来说说吗?)

  b“双目失明”再读“渐渐地……”

  c“卖艺度日”(放幻灯片)再读“渐渐地……”

  d指导朗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再读“渐渐地……”

  预设3:a接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b女生读:“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预设4:听乐曲:(放乐曲)

  (导语:作者是怎么通过文字来描写阿炳这优美的二胡曲的旋律的?请用笔画出来)

  a出示句子:(放幻灯片)

  (导语:我们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

  a指名读(女):“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评价:抓住“幽谷”“缓缓”)

  b指名读(男):“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评价:抓住“升腾”“高昂”)

  c自读自悟: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阿炳

  1、孩子们,你们知道课前播放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学生齐读题目。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阿炳)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学习生词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2、检查自渎情况。

  (1)出示生字词,自由读,开火车认读字词。教师随机正音。

  (2)出示词语,分男女学生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月高悬  月光如银  月光如水

  委婉连绵  低回婉转  如泣如诉

  三、感悟内涵,品味艰辛

  1、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还是有名的风景胜地。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景色的句子,练习朗读。

  出示相关语句,指导读出二泉的美。

  2、阿炳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的?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自然段。

  3、出示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体会创作过程。

  (1)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黑暗,伴随他的只是涓涓的泉声。这让他想起了什么?(师父的殷殷教诲)师父曾对他说过什么话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师父的话。齐读。

  小阿炳听了师父的话,多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去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出美妙的声音。但是,当小阿炳长成大阿炳时,他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吗?他听到了什么?(深沉的叹息,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其实就是阿炳的心声啊,他在叹息什么,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二天,是啊,阿炳在叹息自己的人生充满苦难,在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他都有些什么坎坷的经历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自然段内容。

  本来孤苦伶仃的阿炳又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对你们来说几秒钟就读过去了,可对阿炳来说,却是一生的苦难。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去看看阿炳的苦难生活。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带着你的体会读三自然段。

  阿炳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学生接读:渐渐地,------

  4、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胡琴,拉弓抚弦。《二泉映月》就这样产生了。(出示5自然段描写琴声内涵的句子)

  (1) 自由朗读,体会琴声的丰富内涵

  (2) 说说琴声的起初和高潮部分有什么不同,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

  (3) 了解到琴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现在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你想怎样听?让我们用整个心灵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乐曲吧!(播放《二泉映月》,师生屏息聆听)

  (4) 听完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5) 乐曲如此扣人心弦,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把它的内涵表现出来呢,说说你的好建议。

  (6)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7) 让我们听着音乐,用心来读读这段文字。

  5、师生在音乐声中激情演绎6、7自然段。

  四、领悟精神,升华情感

  1、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呢?

  2、学生谈感受,齐读书上句子:他爱音乐,爱惠山的清泉------

  五、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1、是音乐带给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出示资料)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这首乐曲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用断肠之感形容真是太合适了。这首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只有对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呢?

  2、教师总结: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如果有苦难来临,让我们勇敢的面对它!

  教学要求:

  1、认识“惠、沧、浸、殷、诲、坎、坷、倔、昂、朽”10个生字;理解“明月高悬、月光如银、月光如水、委婉连绵、低回婉转、如泣如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3、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感悟、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大屏幕显示: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音乐)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抚慰了他孤寂的心灵,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是音乐支撑着他熬过苦难的一生。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说明: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有志竞成”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刚直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关注《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孕育”过程。

  教学过程: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抔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幅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洌。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设计意图: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轨道上来。]

  二、倾听悲惨苦难人生

  1、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阿炳两次来到二泉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 、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最佳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过渡:在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读一读。

  (2)“备课时,我数了数这段话,一共41个字。——6000多个日子,41个文字!短短的41个文字背后,掩盖着多少辛酸苦辣啊!师生交流命运给予阿炳的重重打击。

  (3)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备课时我几度落泪,为阿炳写了一首四字词语歌。课件出示一组成语,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来横祸         双目失明

  衣衫褴褛         颠沛流离

  小小人生         苦苦凄凄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3)幻灯出示:“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独坐二泉池畔,想起十多年前与师父同游惠山,共赏二泉,而如今月仍旧,泉依流,亲人面,无处寻,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感慨万千:

  (生读片段)

  ——独坐二泉池畔,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孑然一身,受人白眼,遭人欺凌,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泪雨滂沱:

  (生读片段)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投入的引读避免了繁琐的剖析,深入浅出将阿炳复杂多舛的坎坷人生用形象的语言、动情的诵读具体地描绘出来,此时阿炳的形象穿越了时间、空间慢慢走近了学生,不再遥远!]

  三、感受刚直顽强精神

  1、过渡:走进阿炳的世界,我们看到了阿炳的生活。那里只有肆虐的苦难,悲剧的命运,但无锡的人们却说,阿炳并非乞丐。相信看了下面的资料,你会对阿炳有更全面的了解。

  2、课件出示:阿炳资料的补充介绍。生读一读,谈一谈。

  人称阿炳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刚直顽强)。

  有一次,军阀汤恩伯要阿炳为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当场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设计意图:仅凭借教材中对阿炳的介绍是无法还原主人公鲜活的真实的全面的人生痕迹,利用远教资源有选择补充阿炳的资料,弥补了教材的缺憾,使阿炳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阿炳命运虽“悲”,但做人却不“哀”!无形间敬佩之意在学生的心间升腾。]

  3、再次回到二泉池畔的阿炳身边,他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吗?学生说一说。感受着生命的卑微,饱尝着人情的冷暖,依然“富贵不淫,贫*不移,威武不屈。”好一个刚直的阿炳!

  4、引读:独坐二泉池畔,想到穷困大众被军阀恶霸欺凌鞭打,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百姓背井离乡,聆听着淙淙的流水呀,阿炳肝肠寸断——

  独坐二泉池畔,想到美丽家园被日寇铁蹄无情践踏,美好的月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满目疮痍,聆听着淙淙的流水呀,阿炳恨从心生,泪湿眼眶——

  [设计意图:以“情”贯穿,以“读”为主,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走进一段尘封的过往,把阿炳节操自守,刚直顽强的精神高调扬起,此时阿炳不仅走近了学生,更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触手可及这个平凡伟大的民间音乐家。]

  5、(过渡)是啊,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多少爱,多少恨,多少悲在那个寂寥的中秋之夜铺天盖地席卷着阿炳,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四、品味不朽名曲意境

  1、课件展示:二胡曲《二泉映月》

  2、师:课本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请大家找一找。

  学生找出课本中生动再现《二泉映月》乐曲夜阑人静,泉清月冷意境的句子。抽生读一读。

  3、课件出示:

  我来说琴曲:

  在这段有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中,我读到了蜚声世界乐坛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好美呀,这首乐曲的起始旋律    ;渐渐的,渐渐的,随着旋律的    ,乐曲进入了     ;千回百转之后,乐曲缓缓滑向尾声,变得        。

  从琴曲读心曲:

  琴声绵绵,声声穿透茫茫月色;思绪翩翩,往事历历涌上心间。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阿炳可能在想:               。

  乐曲升腾跌宕,步入高潮,阿炳渴望用铮铮乐音表达:          。

  琴声又见恬静舒缓,叫人意犹未尽。阿炳渴望用琴声告诉人们:      。

  3、抽生读——引读——示范读——配乐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品味。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情感虽然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是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鉴赏到乐曲步步铺垫,层层深入,最后峰回路转,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真正读懂了乐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接着在读懂基础上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提高,学生读好了乐曲,真真切切成为瞎子阿炳的知音。〕

  4、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个凄惨的人世并没有善待阿炳,夺他双亲,毁他双目,在身体上彻彻底底成为弱者(板书:弱者),但是,倔强的阿炳硬是在这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奏响了强者的宣言生命的歌(板书:强者),给后世留下了无价的艺术瑰宝,与“二泉映月”共活到了人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总结命运对阿炳的无情与阿炳对人世的回馈,二者形成的鲜明强烈反差,震撼着学生内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五、汲取积极健康魂灵

  1、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

  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

  听不见苦难

  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

  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

  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

  阿炳啊

  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

  凄凉而不绝望

  忧愤而不疯狂

  空荡荡的夜色中

  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

  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

  2、教师总结: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同学们,李老师想告诉大家: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

  [设计意图:“豹头凤尾”是人们对课堂教学导课、结课的不懈追求。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内心的情感却仍在澎湃着。本节课借助拓展的诗歌、教师的赠言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阿炳,触摸生命,为将来的人生做了有意义的准备。]

  附板书:

  二 泉 映 月

  阿炳

  弱者?         强者!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快速浏览、轻声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结合圈画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并借助乐曲的反复聆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深切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浓缩了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初步交流,且对文中描写惠山二泉景色的优美词语进行了圈画识记和熟读积累。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力争不漏读不错读发音正确。

  教学理念及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情境教学理念和情智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借助笔记本的乐曲录音,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小黑板和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入境始与亲”

  1、揭示课题:二泉映月。指名开火车读课题。读出韵味来。

  2、师:二泉映月现如今在无锡惠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这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上节课已经交流过,(相机出示小黑板)再来读一读。读出美感,读出静的感觉。(两到三遍)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师:课题二泉映月指的是什么?(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此问旨在复习和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精心听一听这首不朽的乐曲。(播放乐曲)

  听完乐曲后的小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二、“疑义相与析”

  1、师:创作人阿炳是听着什么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的泉水)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记叙了阿炳的几次听泉?(两次)分别是课文的哪两个自然段写到的?(2、4自然段)

  2、师:轻声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两次听泉的不同之处。想一想,为什么?

  生交流:(第一次听泉是师父带着,只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第二次听泉是邻家少年搀扶着,不光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还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年幼的阿炳天真单纯,不谙世事,而长大后的阿炳饱经风霜,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相机板书:淙淙流水 坎坷人生)

  3、师:阿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人生?课文的哪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了叙述?(第3小节)默读第3小节,用三角符号标出让你为之感动的词句。

  生交流:(关注他们汇报时的朗读是否到位)

  引导:“整天”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阿炳整天在街头卖艺的情景(出示小黑板):在----------------的时候,阿炳打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酷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反复说,反复读,读出感动的味儿来)

  4、师:有人用四字词语概括了阿炳坎坷的人生(出示小黑板),读一读。(个别读两次,齐读一次。)自幼丧母、白眼受尽、恩父离去、孤苦无依、雪上加霜、双目失明、卖艺街头、忍饿挨饥、短暂人生、哭哭凄凄

  与课文第三小节相对照,你喜欢哪一种叙述?(自由发表意见)

  (课文的叙述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强调了阿炳面对坎坷始终酷爱音乐向往光明,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四字词语的概括很工整,只是浓缩了阿炳的不幸遭遇。)

  小结:坎坷的人生经历让阿炳饱尝人世间的辛酸,深切感受到人世间的炎凉,但是他对音乐的酷爱始终未变。

  (相机在坎坷人生后板书:悟世情 酷爱音乐如旧)

  小练口:在这里,音乐就是------------一剂良药,抚平阿炳心头的点点伤痕;一位朋友,倾听阿炳述说心中的无尽酸辛。

  5、师:所以,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池畔,他听到了淙淙流水中的许多奇妙声音,这许多的奇妙声音是什么?谁在叹息?在哭泣?在倾诉?在呐喊?在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

  此时此刻,淙淙流水就成了阿炳的----知音。(相机在淙淙流水后板书:成知音)

  三、“返景入深林”

  1、过渡: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阿炳的心却是苦的;人间无情,阿炳的琴声却饱含深情。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对照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想,你听懂了什么?(播放乐曲)

  引导生交流;你听出了这首曲子在旋律方面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乐曲旋律特点的词加上点,指名说(右侧副板书: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这些跌宕起伏的旋律代表了作曲者不同的情绪和思绪,从委婉连绵的旋律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从升腾跌宕、步步高昂的旋律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你听懂了什么?(阿炳爱他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爱他美丽富饶的家乡,爱惠山的清泉,爱照耀清泉的月光,------爱他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小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阿炳留恋、赞美、热爱,他,一个双目失明常年得不到温饱,不得不靠卖艺为生的贫苦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的向往成为人世间一道特动人的风景,永远激励人心,永远锃亮如新!(板书:向往光明恒新)

  带学生读一读大黑板上的板书。

  2、总结升华,照应开场:惠山的青山秀水温润了阿炳饱经风霜的手,温润了阿炳历尽沧桑的心,也温润了阿炳忧伤凄苦的琴声。今天,当我们来到惠山,来到二泉池畔,欣赏着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时,会想起阿炳,他创作的不朽乐曲让惠山多了一道风景名胜。而他创作的不朽乐曲不仅享誉世界,已经伴着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飞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