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案

2023-07-20

《暮江吟》教案 篇1

  一 教学内容

  《暮江吟》教案——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 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

  2 朗诵带

  3 背景音乐

  三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三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掌握诗中含意

  四 教学重点

  1 学生掌握诗中句意和诗中描绘的含意

  2 培养学生对诗的领悟能力

  五 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组织上课)

  师:请问同学们喜欢诗歌吗?(表演式的问以和学生拉进距离)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我也很喜欢诗歌,因为我觉得诗歌语言简练,而且诗人对诗的用字和用词都非常的形象、传神。)

  生:回答(有意境、读来婉转流畅、也可了解古人。)

  师:嗯很好同学们回答真棒!(我从同学们精彩的回答中又学到了不少喜欢诗歌的原因了,下课有机会我一定再向同学们请教学习,你们可不要嫌我笨哦!)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一首来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请同学们翻到教材p页。(翻到了吗?)

  生:翻到了!(学生翻时教师出示课件画面)

  师:请问同学们我们学一首诗可以借助些什么工具来学它呢?(讨论一活动)

  生:有人回答用字典、词典;有人回答电子词典、网络(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同时给出教师总结出的工具并展示幻灯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本诗,并借助工具书弄懂自己不清楚的字词。

  生:开始读,并解决生字词。(然后齐读或默读以达到熟练本诗,老师范读同时出示课件)

  师:现在我一起来讨论本诗作者和诗的背景。

  生:生1   生2、(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背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本诗的意思和弄懂诗句的意思(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相信通过刚才同学们认真学习和讨论,同学们已经对本诗的意思有了大至的了解。(让我来考考你们好吗?)

  生:好呀!

  师:谁来帮我们大家破题?(学生涌跃的举手,好请这位同学吧!)

  生:傍晚时候的江景。(再请同学破题)

  师:你们回答得真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精彩的回答鼓掌好吗?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示课件请看这图你能联想到它和本诗的哪两句诗可以相匹配(一二句)

  生:此图和本诗一二句能匹配。

  师:那么再请人你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一二句的大概意思。

  生:生1、生2、

  师:你们回答很棒,再出示课件。请问同学们这幅图又能和本诗的哪两句相匹配?

  生:生1、生2、

  师:学到这里我们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问同学们本诗的第一句哪个字用得非常的生动、传神?(铺字)

  生:回答‘铺’字。

  师:请说为什么?

  生:生1、生2、(教师也可说说自己和理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江面上为什么会出现作者所描述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景观?(出示课件)

  生:生1:由于江面受光多少而引起;生2:由于岸边树木的倒影而行成。

  师:你们两人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你们真的很行,来两位同学我们握一下手。

  师:板书;

  时      (景          物)

  日        残阳 ——  红

  落        江水 ——  碧

  夜         露 —— ‘真珠’

  初         月 ——    弓

  师:同学们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既中心思想?

  生:生1愉快心情     生2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师:同学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背诵本诗并想像诗的意景以此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好吗?(完)

  评课:本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注重了五点;1、字词和理解 2、课件制作主要用于加深对诗意境的领悟 3、整个过程设问是逐步深入的 4、结合了新课改理念,教学过程注重了引导学习,让学生有思考、讨论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5、同时也注重了朗读。

《暮江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

  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②能背诵,默写全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

  教师准备:课件,诗签

  [教 法]

  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

  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

  1,解题.

  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

  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

  ①指名读.

  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

  ③生教读.

  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

  (一)介绍"挑战赛"规则.

  (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

  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 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 为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

  2,汇报交流.

  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

  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

  (1)小组领读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 (分组交流)

  (3)解答疑问.

  3,再读,领悟诗意

  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

  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

  夜晚( )

  天上( )

  地上( )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

  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

  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

  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

  2,生挑战:表演吟诵

  3,全班背诵

  4,师结合板书小结

  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

  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

  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 (2)见诗签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白居易

  残

  ——→ 月

  阳

  → 美

  江

  ——→ 露

  水

  附诗签:(任选一题)

  1,创作现代版"暮江吟"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再想象写一首诗.

  蓝蓝的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

  3,任选一幅美景图,自己或与大家合作创作一首诗.

《暮江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暮江吟》教案 篇4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暮江吟》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着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小学教 学 设计网 更多精 彩 教案]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暮江吟》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目标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引入。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还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吗?服气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三)通过“绘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似:好像。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2)(为画面配音)教师播放flash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qing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暮江吟》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1、知诗人,解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课件]

  (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地点)

  (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音乐]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的颜色

  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课件]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课件]

  3、想意境,悟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尤其是“铺”的运用。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课件]

  4、诵佳句,背诗文

  (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

  “瑟”“红”要拉长语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音乐、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2、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3、说说下列诗句意思,注意粗斜体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教案 篇9

  《暮江吟》教学实录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教案 篇10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 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暮江吟》教案 篇11

  之二

  佚名

  一、谈话导入  、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暮江吟》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诗的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表现愉快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总结学习方法,引导自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枫桥夜泊》,采用什么学习方法?

  (1)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这首诗的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感情。

  2、引导自学,这节课我们也用上节课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暮江吟》)

  3、提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二、汇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从这首诗中懂得哪些内容。

  2、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引导讨论: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3)作者抓住哪个中心词来描绘?

  (4)从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组讨论,交流。

  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2、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指导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4、各小组练习朗读,全班评议。

  5、背诵这首诗。

  四、补充画面,理解意境。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有哪些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

  2、你能否画出“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画面?试试看,把它画下来吧!

  3 学生作画。

  4、评比点评。

  五、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补充画面

  六、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 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日暮 残阳 江水

  愉悦

  夜晚 露水 新月

  心情

《暮江吟》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 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铺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月   弓

《暮江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1) 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 铺:太阳的斜照。b、瑟瑟:碧绿色。c、可怜:可爱

  (2) 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平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暮江吟

  暮 江

  时间的变化 残阳铺水中 瑟瑟

  红可爱

  夜 露似珍珠

  夜似弓

《暮江吟》教案 篇15

  一、谈话导入  、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2004-01-10]

《暮江吟》教案 篇16

  史桂华 郭锡洋

  一、导入  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  :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案 篇17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一、导入  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 《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  :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

  ③啊!( )。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2004-01-10]

《暮江吟》教案 篇19

  之四

  作者:王宝莲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