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池 》教案

2023-07-18

《五彩池 》教案 篇1

  第十三课 五彩池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

  1.同学们见过水池吗?(说说见过的水池的样子、特点)

  2.见过五颜六色的水池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3.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

  2.默读课文,找出介绍五彩池的部分。

  3.再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段落层次。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藏、折(多音字)

  折、丈、矗(翘舌音)  笋(平舌音)

  2.认清字形:

  藏、碟、镰、矗、耀、驾

  3.讨论如何记好生字、词。

  4.同学互相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段话讲什么意思?

  2)文章开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

  4)“没想到”和“真的”指的是什么?

  5)理解“腾云驾雾”、“神奇”的意思。

  3.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五彩池的什么?(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

  3)“晴朗”指的是什么?

  4)在晴朗的日子里五彩池是什么样的?

  5)理解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6)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7)五彩池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3.巩固练习: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形状。

  3)说说五彩池的神气表现在哪儿?

  四、课堂小结: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给你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一、二部分。

  2.说说五彩池的样子、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3.说说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为什么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课文通过数量、颜色、大小、形状等突出五彩池的特点,帮助我们学习景物描写。

  2)适当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具体。

  3)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3.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五彩池 》教案 篇2

  五彩池

  教学目标 1、认识“亩、拇、舀、簇、珊、瑚”等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3、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色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和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五彩池。 

  一、谈话激趣,据题质疑。

  1、你去过哪些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说这些地方很神奇?这节课,我们又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到四川西部藏龙山欣赏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教师指导。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的。

  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自读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3、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   

  4、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

  5、有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

  (三)学习一、三自然段

  1、自读一、三自然段,分别说一说段意。

  2、说一说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全文

  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拓展练习

  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五彩池 》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我们学校许多教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现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去看看五彩池。

  1、播放五彩池录像或课件(也可用挂图、投影),出示精美的图像,配上优美抒情式的音乐,老师以课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作解说。

  2、讨论观看五彩池景色后的心情或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五彩池美丽与神奇)。

  二、朗读体会,观赏五彩池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就得认真学习课文。我们先自学第二自然段。

  1、读读、画画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

  (1)交流学习所得

  从“各种不同颜色”“光辉”“宝石”“闪耀”等词语体会五彩池的美。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想象它所描写的美景。

  从“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 等词语体会五彩池数量众多。[老师随机补充,藏龙山有大大小小的五彩池4000个。]

  从“大的……”“小的……”,体会水池大小、深浅不一。

  从四个“有像”,体会五彩池形状各异。

  (2)讨论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水池还有像什么的?”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可以配乐想象)

  (3)小结。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我们一时也说不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2.朗读训练。自愿试读,齐读,启发学生读出美感,读出赞美之情。

  三、欣赏五彩池水的美丽与神奇

  1、先自学,后讨论。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令人更惊奇?重点感悟水色变化的美丽与神奇。

  从第一句领会五彩池的美丽。水源相同,各个池水颜色却不同。

  从第二句话中“上层、下层、右丰边、右半边”的不同颜色,体会五彩池池水的变化多端。

  从第三话句“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体会五彩池水的神奇:看起来,水色丰富多变;舀起来,“什么颜色也没有”。

  2、想想为什么课题叫《五彩池》?

  因为色彩五颜六色,变化多端,所以叫《五彩池》。

  3、朗读训练。可范读,自己练读,自愿报名读,配乐听读,齐读。尤其要读好转折语气“却”“可是”。要指导学生读出惊奇的心情、神奇的感觉。

  四、探究原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

  3、启发汇报(老师报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演示。)

  4、看着板画,介绍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1)同桌介绍

  (2)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当导游员,给大家介绍。

  5、小结:欣赏了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又听了导游员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五、回应开头,写广告词

  引言:学习到这儿,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

  1、学生动笔写广告语

  2、汇报交流广告语,师生评价。

  [要求:简练、明确、鲜明、易记、准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中国名胜经典》等介绍祖国山河的课外读物,了解祖国还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美丽、神奇的地方。

  附:板书设计 

  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五彩池

  (美丽、神奇)

  颜色多样   变化多端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