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篇1
一 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 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重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背诵默写这首诗。难点:背诵默写这首诗。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1、导入出示目标:(投影)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七律 长征》就是记叙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毛泽东曾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把长征进行到底,迎接抗日战争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和决心。2、了解常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作品简介“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3、写作背景巧渡金沙江 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 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追击跑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米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员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 4、加点字注音,(要求:2分钟内,独立完成) 逶迤 磅礴 云崖 铁索 岷山 尽开颜。5、词语释义: 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陡立的侧面。颜:脸,脸上的表情。6、 自主读这首诗。(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读懂并写出诗的大意。不懂之处画?号。10分钟完成)7、这首诗的大意是:①红军不怕远征难,②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④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⑥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更喜岷山千里雪,⑧三军过后尽开颜。 8、再读这首诗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要求:认真反复朗读后再审题答题。用10分钟完成 )① 诗的前两句与后六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后六句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示例写出其他四幅图。(俩人交流。班内交流。) 第一幅:腾跃五岭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③“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如何理解“腾”和“走”? ④ 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这句诗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⑤ 五六两句中的“寒”和“暖”写得生动传神,为何“寒”、“暖”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⑥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⑦“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 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10、小组交流,班内展示(投影)1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全班朗读全诗,分小组互相检查背诵。拓展提高:适逢今年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我们对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除了写了这首诗,还写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诗,请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诗读给大家。也可以打开读本《忆秦峨娄山关》、《清平乐 六盘山》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万水------金沙 大渡 千山------五岭 乌蒙12、检测:背诵《七律·长征》 13课堂小结。14作业:工整抄写(两遍)并背诵这首诗。 练习册
《七律.长征》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
简介:“七律”是近代诗的一种,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每两个句子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
1、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
2、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相机出现“远征难”、)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诗中作者用一个词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相机出示“万水千山”)
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显红“不怕”“只等闲”)
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
三、品读,体会“不怕”气概
1、首联两句总领全文。
2、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千山万水”,遇到了“千难万险”,在这首诗中,作者具体选取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翻越五岭、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过岷山)
3、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中,作者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请同学们自读二、三、四联,从哪些词语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4、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连绵起伏,绵延不绝,重峦叠嶂)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楼房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崇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崇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绵延不绝的五岭山是就像——翻腾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在脚下滚过的小泥丸,你从中看出什么?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岸边的山石,那高耸入云的悬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狡猾的敌人为了阻拦红军,抽掉了本来作为桥面的木板,泸定桥上只剩下铁索,向桥下看,真叫人胆战心惊。 红四团发起总攻了,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不少英勇的战士被敌人密集的枪弹射中,摔进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里,卷进了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的红褐色水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负责巧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
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寒”字,暗示红军巧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6、指导背诵
四、总结
1、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2、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五、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两首摘录在摘抄本上。
3、读读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
《七律.长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 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七律.长征》教案 篇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 篇7
一 七律 ·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一 七律 长征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ɡ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 “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 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 泽 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 篇10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七律·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高度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感受他伟人的风采。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词析句、朗诵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真实的长征,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诗人风格和伟人风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简介长征的视频。
一、谈话导入,勾画人物轮廓;
1、谈话导入
出示长征路线图
师: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神话”;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说起长征,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
出示诗人图像,学生谈对诗人的第一印象;
2、在毛泽东笔下长征又该是怎样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文本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视听感受
欣赏毛泽东长征手迹,谈感受;
朗读;
听朗诵,谈感受;
朗诵。
对话文本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出示部分注解。)
2、汇报:你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毛泽东?
教师预设
诗题:
介绍七律常识(四联八行五十六字;押韵。);
首联:
重点:只等闲
颔联:
字词理解:
逶迤(画简笔画)五岭:感受其绵延不断的特点。(出示: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
磅礴(画简笔画)
乌蒙:感受其高大雄伟的特点。(平均海拔两千多米;与身边的山对比感受。)
出示:《十六字令三首》
颈联:
重点:暖、寒,理解过金沙江的喜悦,及强渡大渡河的惊险。
颈联:“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联系历史)
出示歌词;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出示泸定桥图及朱德总司令题大渡桥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第四句:
重点:更喜、尽开颜。
质疑: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齐读全诗。
预设
1、颔联,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读出英勇无畏。
2、颈联:
“暖”-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联系历史)
“寒”-感受战斗的惊险;心情的沉痛。(出示泸定桥图及朱德总司令题大渡桥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缓缓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能体会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吗?
读诗。
3、尾联,感受诗人及红军的喜悦、乐观。(联系历史;出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过蜀地雪山之难,又当如何?)
朗读。
质疑
远征难,仅仅是指过山难过水难吗?学生谈感受。
小结
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一路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万水千山却能等闲视之,谁有此等傲视山川、魅力超凡的气魄?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几十万敌军只字不提,视之若无,谁有此等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胸怀?听,诗人以一首《七律•长征》作出了回答。
听朗诵谈感受;齐诵全诗。请用一个词概括你心中的毛泽东形象。(豪迈、奔放、乐观等)
四、品悟鉴赏,领略诗人风格
学生汇报
教师预设
1、开门见山,大气磅礴。
2、运用比喻、夸张,想象大胆、丰富。(想象大胆)
3、一暖一寒,写出喜悦与惊险,用词精练。(用词精练)
4、四联八行五十六字写长征,高度凝练概括。(高度概括)
诗词拓展
诗人就是这样,万水千山只能开阔他博大的胸怀,枪林弹雨更会点燃他如火的豪情。他就这样,一路行军打仗,一路泼墨挥毫。1935年2月,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提笔,写下一首《忆秦娥•娄山关》。(示例一)
示例一: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山,一座连一座,高耸,险峻,英勇的红军把它们一一踩在了脚下,甩到了身后。
示例二:
《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ān)。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hān)。
山,
刺破青天锷(è)未残。
天欲堕(duò),
赖以拄(zhǔ)其间。
六盘山上,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诗人伫立山顶,高吟一首《清平乐•六盘山》,道出自己的壮志豪情。
示例三: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书法欣赏
出示毛泽东书法,感受其豪迈奔放。总结:
师: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
一个外国人曾这样赞誉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一生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他坚毅沉着,同时又豁达乐观。毛泽东的这种气质深深烙印在他的诗词中,而诗人的气质更使他乐观豪放,恢宏千古。1935年十月,红军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动情地说:前面就是陕北,我们到家了。是的,到家了,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写诗。
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略)
《七律.长征》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教案 篇13
班级____ 姓名_____ 学习小组_____ 预习评价________
目标导航:1、我能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闯关 学习金点子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1、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2、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终于在___________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__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 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 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 我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借助注音先读准,再多读几遍。 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我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字、词典,看注释来理解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学习金点子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课后检测 1、我能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讲长征中的小故事。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用钢笔或毛笔将这首诗默写下来 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学后反思 《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师用) 备课组:五年级语文主备:徐冬香审核:林小英 导航目标:1、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闯关 导学方法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1、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2、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 3、 年______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______ 4、 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 通过“闯关”游戏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这一关采用抢答的形式,全对的奖励小组“过关牌”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 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 我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这一关,指定几个小组朗读,全对的给予奖励。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我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声音响亮的同学当小考官出题,并且由他评判是否过关。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交流,小组里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推荐同学汇报。 课堂探究 导学方法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并适时指导朗读。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课后检测 1、我能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讲长征中的小故事。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让用钢笔或毛笔将这首诗默写下来。 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引导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课文。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后怀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一篇七律诗。全诗56个字,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课例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怀着胜利的喜悦写下了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六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你听过长征中的故事吗?谁来说说?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自评:十一、二岁的孩子对长征的了解很片面,而课一开始就出示长征示意图,能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长征的路途遥远,长征的艰难以及长征取得胜利的不容易,有了这一层的情感积淀,对后文的层层深入会起到推动作用。)
二、初读诗歌,介绍七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 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自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七律这种诗歌体裁,所以有必要介绍七言律诗的特点。)三、结合提示,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提示,尝试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说给同桌听。
(3)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汇报学习体会。)
(自评:根据本班同学的好动、基础差的特点,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四、朗诵交流,体会诗意: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文。
五、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1、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远征难的图”? 拿起书,把体现红军战士艰难的词句画下来。(生自学,师巡回指导)哪个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a、(“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指乌蒙山;“磅礴”指气势很壮观。)
我们体会到了“磅礴”,我们一起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山的图片:气势磅礴、高大雄伟、险峻、陡峭、崎岖……)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生齐读)仅仅是乌蒙的磅礴吗?
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逶迤”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山岭连绵不断、有的山岭高耸入云、峰峦雄伟、山势高大、险峻)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这种气势: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同学们,五岭如此之险峻,乌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成了什么(细浪、泥丸)你体会到什么?(长征虽然艰难,但在红军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自评:在体会“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时,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让学生对五岭、乌蒙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时,学生对五岭之逶迤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比如可引导学生想象“红军行进在五岭、乌蒙山上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这样再来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b、如果说“五岭”和“乌蒙”是红军翻越“千山”的写照,那么“金沙江”“和大渡河”就是红军涉过“万水”的证明。自读五、六句,看看哪几个字深深触动了你?
重点指导:“暖”、“寒”(说说你的想法,有什么体会。)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出示图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就算是我们站在江边就会有一种什么“寒”?当我们大渡桥岸边,听着怒吼的江水声,你又感到了怎样的“寒”?当你看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播放影片片段,师深情介绍),同学们,当你目睹这激动地场面,你又有什么“寒”?(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自评:体会这个“暖”“寒”,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通过引导学生看、听、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暖”“寒”。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通过多次、多种方法的读文把学生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读得投入,读得“通透”。)
3、“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4、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六、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许多诗。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等,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幻灯出示《清平乐•六盘山》)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印,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自评:为了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我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作为古诗文的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朗读、背诵的指导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七、作业
(一)、填空。
1.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
2.诗中写到了红军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作者用____和 ___两词夸张山势的雄险,用___和 ___两词比喻五岭和乌蒙山的渺小。
(二)、判断。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4、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自评: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指导和作业是分开的,这堂课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给学生留出最后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做作业,当堂消化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五十六个字。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我做了许多准备。
首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认真读了毛泽东诗词,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与文本对话,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孩子来说,与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了相应的补充,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重点词语看出红军不怕难。短短的一首诗,要读出诗中包含的情感,还得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并让学生观察,抓住重点词语促进学生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多年的教学思想束缚,教师指导得还是过细,致使后面本该给学生留出的做作业的时间短而又短,在下课铃响时,少数学生还没能完成任务。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启发学生还不能理解的词、句,就习惯性地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忽略了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七律.长征》教案 篇15
导航目标:
1、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案
教案
预习闯关(预习评价 )
一、直接导入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方法指导: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资料。)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 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
二、交流预习情况
1、通过“闯关”游戏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这一关采用抢答的形式,全对的奖励小组“过关牌”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提示:借助注音先读准,再多读几遍。)
读了 遍后,我就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提示: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2、这一关,指定几个小组朗读,全对的给予奖励。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我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4、我还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声音响亮的同学当小考官出题,并且由他评判是否过关。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交流,小组里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推荐同学汇报。
课堂探究(探究评价 )
三、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2、汇报展示,引导学生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并适时指导朗读。)
课堂总结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2、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他评。
练习拓展(练习评价 )
五、练习拓展
1、我能用钢笔或毛笔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课堂内没有时间,就放在课外完成)
引导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案 篇16
案例: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1、提问:对于“长征”,你们了解多少?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补充长征的资料。
3、介绍本文的背景。
4、简介“七律”。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看看这首诗是否符合刚才所介绍的七律的特点。
2、指名朗读诗歌,正音。
3、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2、出示并朗读语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从这句诗能看出“难”与“不怕难”吗?引导如下:
(1)、出示长征路线图,帮助理解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度,进而理解“远征”和“万水千山”。
(2)、引导明确“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
(3)、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算不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朗读。
3、出示并朗读语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提问:在这句诗中,哪儿又表现出了“难”与“不怕难”呢?引导如下: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以帮助理解“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
(2)、讨论: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德望乌蒙山是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出示并朗读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提问:这首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什么事情?如何理解“暖”和“寒”?引导如下:
前一句记叙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事,因渡江十分容易,没费一枪一弹,因而用了“暖”字;后一句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因过程惊险悲壮,所以用了“寒”字。
5、出示并朗读语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提问:这句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什么事情?
(1)、介绍关于“岷山”和“三军”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从“更喜”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6、组织讨论: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四、分析写法,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本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本诗的颔联体会作者所采用的夸张手法。
2、组织讨论:红军长征中历经了千难万险,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3、激发朗读情怀: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军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案例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七律”的特点,为了解诗歌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初读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研读阶段,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从诗句中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学生的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感受写法。
诗歌的教学要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朗读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在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意思时,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可在学生通过初读大致了解诗意后,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梳理脉络,在两者的对比中,引导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七律.长征》教案 篇17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
二、话说长征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丰碑》插图(问题: 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湖南等11个省(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25000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课件适时出示)。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出示:唐国强的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阅读收获。(交流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句子)
4、细读全诗,理解句子。
抽生读,领读,老师引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朗读再次进行点评指导。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诗句时,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如: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师:真不错!好,我们轻松一下(播放长征歌曲)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生:我仿佛……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能背吗?有谁敢来背背?
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我们要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红军精神 永垂不朽)
学生齐读板书。
师:是啊!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课件出示:在毛主席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革命的气势是不可阻挡的!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师:你们看,面对那样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都只把它们当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而已,在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豪壮气魄!
(课件)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2、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主席一生所作诗词甚多,读毛主席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设计曾参阅了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刘登老师等的《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情感。
2、引导朗读,背诵全诗。
3、了解诗中的对仗、对偶。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的精彩片段;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长征的有关资料(文章、地图、宣传语等);课文磁带(回忆第一首词,激起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
一、导入部分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课文(师板书:20 七律 长征),在学习之前,同学们能不能先说说看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3、播放《长征》主题曲(歌词即为我们的课文,内容是由多个长征过程中的小片段组成,非常贴切)
4、谈话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长征》主题歌欣赏,你对长征又有什么新的了解?师生再次交流。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
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b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1)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d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 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