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

2023-07-13

中华少年 篇1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难点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教学过程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研读学习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四、课外延伸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8                                               中华少年乳燕与雏鹰比翼联翩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中华少年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a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四、课外延伸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邵宏锋)  b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初步感知(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1)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2)       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       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1)           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2)           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3)           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4)           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2) 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3)表演朗诵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总结升华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俞可 )

中华少年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资料介绍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

  8* 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华少年的心,通过朗读,明显感觉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华少年 篇5

  温故知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标出。刚劲(jìn  jìnɡ)  哈达(hā hǎ)   纤夫 (qiān qiàn) 露出 (lù  lòu )     滋养(zī cī)   雏鹰 (chú zhòu)2、填字组词(     )学语    (     )学步   (     )圆月   (      )昆仑翱翔的(     ) 纯洁的(     ) 璀璨的(     ) 崭新的(     )3、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这两句的意思是                            。朗诵时应充满                 之情。☆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这两句写出了                  。朗诵时语调要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这四个排比句表达出了                              ,朗诵时语调要           。含英咀华祖国是什么?有一天,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脸,问白鸽。白鸽从天边飞回,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松涛回答:是飞越群山的巍峨的长城!稻穗回答:是等待开镰的金色丰收。晓风回答: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浪花回答:是乘风破浪竞渡的龙舟。星星回答:是中秋佳节团圆的月饼!青松回答:是精神抖擞开屏的孔雀。大海回答:是吹拂大地温暖的春风!孩子笑了,他抚摸着白鸽,用他的心说了一句:“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黎明!”白鸽扑棱扑棱翅膀,衔着孩子的心愿飞走了,显然,它将把一个最美的答案写上蓝天。             1、本文综合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各句加点字能否去掉,并简要说明理由。1)        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笑脸。 2)        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3、白鸽要写上蓝天的“最美的答案”是什么?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诗歌中孩子所说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5、请你也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说祖国是什么。

中华少年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着祖国的锦绣山川,学习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齐读课题《中华少年》

  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1、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认读生词。用生词说话。

  三、感知文字,理解体会情感。

  (1)指名读,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读法。

  读第1节,说说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透过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一节。分角色来读。

  (2) 默读第2.3.4.5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这几节中,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那些给了你启迪。仿照诗人来说说?进行语言练习。想想我们的母亲都承受的千灾百难。你想说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第五节。

  (3) 读第6.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接着让学生在用“不”和“要”说话。

  (4) 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四、诵读诗歌,激发爱国情怀 。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五、总结。

中华少年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4.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

  2.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把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生自由谈)

  2、师生互动时引入课题“中华少年”。

  二、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就是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中中华少年的那种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所以教学也沿着这条线索而展开。

  1、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让同学们对其读

  音和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的词语)

  如: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山丹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2、读略读提示,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先分小组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自主搭挡,分角色朗读,注意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老师也读一次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好在哪里。

  3、词句解析。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中华少年 篇8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学习朗诵的技巧,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蕴。学习朗诵的技巧,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体会中华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情感。课堂中,展示祖国伟大成就的相关图片或资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读一读,找出诗中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搜集相关的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这首中人们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而一群少年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自学新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列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词、句,老师适时进行纠正、点拨,全班对其评价(是否准确、流利)。

  3、重点词语理解。

  三、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一)听读感悟

  1、听录音,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做相应的记录。

  2、模仿录音,各小组分角色朗读,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与队友交流朗诵后的体会,说说自己了解了些什么,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

  (二)理清层次

  按“总起──分述(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四、细读深究,理解会意

  1、齐读课文第1节,思考一下四个少年来自哪里?你从哪些词句知道的?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并指出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意象物化法。)

  2.①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养育中华少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当小老师,跟大家讲讲的诗中提到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情况,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小老师进行提问。

  (让学生说说“水浒”“三国”的主要内容;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手法。)

  3、各小组分角色朗读第2—5节,指名朗读。老师点拨、解析重点句子。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总结句,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过渡句)

  ③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说明了什么?(贫穷落后就会挨打)

  4、全班分组朗读第1—5节,读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作业:

  1、通过学习,我们的已经知道:“中华,展开了崭新的画卷”,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今年以来我们祖国取得了什么伟大的成就?

  2、熟读课文,各组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朗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提问:今年以来我们祖国取得了什么成就?展示相关图片。(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

  我们的祖国的日益强盛,中华少年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又对祖国母亲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

  二、细读深究,理解会意:

  1、齐读第6、7节,找出中华少年的誓言?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请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学习朗诵技巧),老师点评(鼓励为主)。

  2、自由朗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3、诵读课文,体会这首诗的主题。

  三、品读拓展,升华情感:

  1、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作好批注,跟组员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2、指名朗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朗诵技巧,朗诵自己喜欢的诗句。老师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老师最喜欢的是中华少年的誓言。)

  3、对于中华少年的誓言,你有什么体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誓言)

  四、朗诵课文,抒发情怀

  1、自由朗诵(指名读诗句,学生自评)

  要求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朗诵比赛:

  ①各组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②请各组上台朗读,小组互评。每小组朗诵一小节,其他小组当评委进行打分。(列出评分标准:诗句读音正确无误,声音响亮、诵读流利,读出诗歌真情实感。)

  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你们能携手开创祖国的美好未来,为民族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

  中华少年

  总起:神州的希望

  锦绣山川

  悠久文化     养育   自豪

  分述  民族传统

  艰难历程     激励

  誓言

  总结:共创美好未来

中华少年 篇9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

  【方法与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拓展与延伸】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突破】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上: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上: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诗与学课文的方法是相通的。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三、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注:必须是经过学生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重点在于词句的理解。

  “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四、指导朗读

  提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定要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感情从何而来呢?则是来自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那感情又如何表达出来呢?则是通过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语音的停顿等来表现。

  按照上面的规则,让学生自己感悟读法并交流,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吗?

  提示:结合第二题作答,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五、作业:

  练习朗读《中华少年》

  板书设计:

  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

  祖国锦绣山川的哺育

  中华少年   祖国悠久文化的滋润

  祖国特有民族风俗传统滋养

  四顾历史、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建设中华  无比自豪

中华少年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中华少年》。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奇妙地归天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结墨客奇特感觉,使情绪详细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脚色朗诵,还可以是演出朗诵。在重复的诵读中,领会墨客表达的情绪。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通过明白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引发学生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故国风景,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换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富厚的图片,富有豪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二、交换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网络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jìng)、哈达(hāhǎ)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机提示:

  1、2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

  3、4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7、8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3、读文,还有什么疑问?

  相机提示: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组练习:

  全班按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诵。

  2、请2~3个小组表演朗诵。大家评议。

  老师辅导: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本领,如音调的崎岖、音量的巨细、声音的强弱、速率的快慢,有比拟、有升沉、有变革,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柔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细致节拍光显,并凭据作品的根本节拍接纳相应的速率。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极重繁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率也不是牢固稳定的,而是要凭据体现作品内容的必要来决定,并具有肯定的变革。

  引导朗读举例:

  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风格,由于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由于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脚色演出朗诵。

  设计意图:这一关键是讲堂的热潮部分,演出朗诵肯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魄力,升华学生的情绪。

  六、小结、作业

  1、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觉到中华后代的爱国情怀。对故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故国的一片蜜意。

  2、作业: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在朗诵上,不部署誊录的使命。通过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触自大,加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中华少年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的感受诗歌中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与赞美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课文里的景物描写,使得学生对祖国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身为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句中的所有描写都与祖国息息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各自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报纸书籍、电视电脑或让父母讲述),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把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生自由谈

  2、从大家的谈话当中我们都了解,祖国正在飞速的发展,而我们可以自豪的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华少年!”引出课题。

  (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就是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中中华少年的那种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所以教学也沿着这条线索而展开。

  1、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让同学们对其读音和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雪莲: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 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 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2、读略读提示,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先分小组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自主搭挡,分角色朗读,注意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老师也读一次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好在哪里。

  3、词句解析。

  ①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表达了中华少年对祖国的爱与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的志气。)

  (五)播放一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激昂的歌声中对同学们说:“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使这节课的内容和精神都得到升华!

  板书:见课件。

  课后作业:把这首诗朗读给家人听。

中华少年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 悲惨 凄惨 惨痛

  1、温(    )(    )(    )

  2、思(    )(    )(    )

  3、要(    )(    )(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

  4、强壮勇猛。(    )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 ②沿 ③缘分 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 ②比喻 ③设问 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 温柔 温和 思想 思念 思考 需要 要求 全要

  二、莽莽 蹒跚学步 离地顶天 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中华少年 篇13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主要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再者我还在课前搜集大量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但因课文内容多,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中华少年》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综观全诗,结构清楚,一韵到底,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而且新课程提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我想在这课堂上,更应该把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

  因为本文是要求一课时完成的,而内容多,朗读花的时间久,方式多,所以,一课时不够,于是我安排在下午的班队课上进行朗诵比赛。主要是分角色朗读,可以寻找自己的朗读伙伴,还可以加上动作,到台上来朗读,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中午以及课间就看到了很多学生凑在一起练习朗诵。

  班队课上,利用五分钟先讲了上台朗诵的要求以及下面听众听的要求,让每一个听众都拿出笔和纸进行评分,看普通话是不是标准,感情是不是丰富,姿势是不是流利。朗诵的人以四人为小组,带上语文书上来朗诵。前面上来的都是平常在班里活跃的同学,当然他们的表现也是令他人满意的,搏得了阵阵掌声。

  今天发现平常不怎么喜欢朗读的男生也鼓起了全身的勇气,用出了全身的激情,有感情地朗诵着,看得出今天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准备。这让我和全班同学感动,当他们结束的时候,我又一次表扬了他们,全班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课,这样的朗诵,这样的简易朗诵比赛,以动带静,以优促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朗诵诗。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朗颂表演,通过朗诵体会诗意、掌握节奏、学习集体朗诵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学均以4人为单位自由分组,进行朗诵,大家训练十分踊跃,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学都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了风采。

  反复朗诵后,学生也总结出本文是从中华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历史、人物、近代的耻辱、旧中国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的决心等方面来写的,视野非常开阔,文笔遒劲有力。学生在不断朗诵、不断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国的知识。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照样是由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中,焦柔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问同学们谁能回答,谁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学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约意思,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转念一想,这句话是非常有意思的。本文诗题是《中华少年》,这“少年”二字怎么解呢?

  于是我不惜用许多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诞生的。当时,全国只有五十多个党员,有十二个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会过了3天时,由于受到了敌人的注意,为了安全,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了2天的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来历。‘星火’是说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泽东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党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为 ‘星火’非常恰当。而‘航船’即指那只开会的游船,又指从此开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学生恍然大悟。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有人问:“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为当时在延安确定党的生日时,参加第一次大会的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个人在,由于时间长了,两个人记不准确具体的日期,但确切知道是7月份,于是就确定为7月1日了。后来虽然根据资料考证出开会日期是7月23日,但并没有改过来,就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了。”

  现在,又回过头来讲题目,“‘中华少年’与‘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关系吗?”

  在老师指导下,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中华少年即可指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又可指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几十年,还是和少年一样充满生机。同时说明我们的祖国发展前程光明,一定会蒸蒸日上。

  焦柔的一个问题,竟然引出了这样一段学习经过。可见教学素材随时都会出现,如果我们教师用心留意,注意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提问,适当加以利用引导,肯定会上出学生欢迎,自己得意的生动之课。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语文诗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找到这个撬起课文的“支点”?为此我们安排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使大家明确略读课文怎样教学才有效。

  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课前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喜欢课文,愿去探究,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诵读,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这次活动是在9月18日上午在保定中心小学开展的,三山区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观摩了施萍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华少年》,观课的老师充分发表意见,并与施老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下面选录部分教师的评课以供研讨。

  龙湖中心小学杨春老师的观点是“把诵读放在诗歌教学之首”:

  能把一篇课文教得简单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愿意的,能简单快乐地去学习课文是每位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能否上得简单而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即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学生只要“读进去”即可,就这么简单。

  但要让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学,教师须简单教;教师要做到简单教,还须先做些复杂的工作: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寻找一些巧妙的方法等。

  《中华少年》一课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让学生逐步“诵读好”这首诗,就足够了。诵读诗歌对于老师、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快乐而简单的事情,但若要做到“逐步诵读好”却需老师先诵读好并多想办法进行设计。本课若是我上,我会注意以下两点:

  一、师生课前要做好一些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感悟,不能没有相关知识的支撑,所以一课的学习,常常需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学习这首《中华少年》时,一些文字、图片可以使学生对中华的了解更深,更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师生共同努力搜集准备资料,不但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施老师在这方面较注重。)

  二、引导学生想象,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没有读者的情感投入,不然,读而无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我们教师要能巧妙引导学生去想象,想象能激发情感,诗歌的学习更需想象。指导诵读《中华少年》时,可在某些地方适时地问问学生:“读了这句,你想到了什么?”例如,学生读“冬子、雷锋的脚印引导我向前”时,这样去问,学生也许会想到生活中一些有冬子、雷锋精神的人和事以及冬子、雷锋一类的故事对他产生的一些影响。从而,学生心中的崇敬感、自豪感等都会油然而生,诵读起来自然就会更好。另外,让学生做动作表演读也利于产生想象,利于读出情感,加深感悟。例如,让一名女生表演读时,做个雪莲花状,她怎么会不想象到那种情境?她怎能不产生一种纯洁、美好和因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的情感呢?

  三山中心小学范园园老师的观点是“创设情境,有效学习”: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从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节课教学伊始,教师就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富于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无法自拔。这个特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体会、领略、想说、要说、掌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虽说沿用的是以前的学习方法,但每一步的学习都主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这种教学民主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凸显了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的只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无法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

  当然,施老师的这节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深厚的阅读教学功底外,就是这节课的真实性。从施老师的课堂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课时的影子。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的“作秀”──将课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因素都掩盖起来,使我们只看到美的一面,而是出现了平时我们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并没看到老师着急去掩饰,看到的是老师从容不迫解决问题的身影,使我们不得不为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感到喝彩。也使我们听课的人从真真切切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感,有所收获的课堂。

中华少年 篇14

  甲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丙  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的雏鹰;

  丁  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丁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甲  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丙  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乙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甲乙 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甲  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  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  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

  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甲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甲丁 听,芦笙(shēng)和唢(suǒ)呐一齐吹响,

  乙丙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齐  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甲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