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案

2023-07-13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至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阅读。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都知道“亲人”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你们能说说哪此人和你有这种关系呢?(学生说)

  2、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你们相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学习课文吧!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志愿军战士把谁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2、把让人感动的动方(句子)画上记号。

  3、学生点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说说为什么让自己感动。(师适当点拨,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之意。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挑战读、再读、齐读)

  5、点名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6、点名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7、师激qing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读,同时注意语气)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先可组内再全班)

  2、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语文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    不是亲人     大娘、小金花、大嫂

  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的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重点、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认读为本。在读中让学生说,在读中让学生悟,在读中让学生品,在读中让学生谈感受。使朗读和理解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五、说学法:为了避免问答式教学状况,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读、品和体会和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层”作用的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1)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师问学生哪些人具备这种关系呢?学生说后,老师又问: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生明确后,老师又问: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文学习。

  (2)品读课文,体会要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娄学生在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画出了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后,点名学生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重点理解“雪中送炭”、 “唯一”等词的意思,还要重点指导后两句话的朗读,从而体会大娘为什么是亲人。

  在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及小金花的刚强,从而感受小金花的妈妈及小金花为什么是亲人。(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朗读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学方法同上。

  当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是“亲人”时,自然会明白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激qing引导,生读四至五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看插图,再激qing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语气)

  (3)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让学生走进交流平台,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说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说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可以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谈,同桌交流后指派二组学生上台交流,最后老师总结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走进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但重视读的训练,更要重视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谈体会,体会后再读的训练。

  另外,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引导学生学完志愿军与大娘的话别后,可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话别。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是:能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读中谈体会,成绩优秀的,预习到位的学生谈得非常好,非常到位;成绩稍差的学生,预习不是很到位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也能谈得很好。另外一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有部分学生在情感朗读上不是很在感情,预习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谈体会时不是很流利。

  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教学再现光彩。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1、学生质疑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想进一步弄清课文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2、补充归纳,明确目标

  师:你们的目标加上老师的补充、归纳与整理,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带着这几个目标,我们来走进课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时间是2分钟。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同时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来,好好读一读,做一下简单地批注。时间是5分钟。

  3、谁先来说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自由回答。

  4、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

  (1)交流第1自然段

  ①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生回答。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

  ②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自由发言。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自由发言。

  师: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④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谁能读出这份深情?

  指2生读,余生评价。

  ⑤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交流第2自然段 

  ①生:交流此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中并谈出感受。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此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谁还想来读读?

  生:再练习读,并适时点评。

  ②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③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指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得好!

  (3)继续来交流(第3自然段) 

  生:汇报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及感受。

  ②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③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读过之后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⑤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放课件)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⑥拓展知识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你能从书上找到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从课本中找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并适当展开想象)

  2、走出书本,你还能向大家诉说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吗?

  生:列举课外搜集到的事例。

  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读课文最后三段,升华课文情感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生读。谁来点评?谁还想来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师: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人民深情地告别。生:齐读

  小结:列车虽然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6、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四、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1、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本文作都是巍巍,他还有一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请找时间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 ――――――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4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 送打糕 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一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中国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 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谊,混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理解“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8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0

  佚名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 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 (只说一遍),根据导语 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1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2

  《再见了,亲人》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 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3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