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评课

2023-07-11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1

  《劳动的开端》讲述了有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王乐微老师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现在就王老师的这节课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假如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正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有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王老师紧抓一个突破点,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要害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往返晃荡,像是打秋千。”后,王老师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我建议王老师应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假如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气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2

  教学过程:(片断)

  出示:路线图

  师:吴运铎半夜就动身,翻山越岭来到煤窑,他瘦小的身子挑着沉重的煤走过山头,毫不容易来到半山腰,煤却撒了一地,这一整天他没挣到一个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

  师:吴运铎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仅仅是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吗?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出示并齐读);

  “孩子,你怎么啦?”

  “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

  ……

  “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你吃过饭了吗?”

  “我不饿。”

  母亲含着眼泪,默默地给我打来洗脚水。

  这里少了母亲的一句对话,只是写母亲含着眼泪,默默地给我打来洗脚水,难道她看着被饥饿和疲劳压倒的亲骨肉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交流:

  (a生:孩子,累坏了吧?要是不愁饭吃,妈才不忍心让你去呢?

  b生:孩子,你的命也和我们一样苦哇,家里那么多人,眼看都挨饿,妈也实在没办法呀?

  c生:孩子,实在撑不住,就改天再去挑吧。

  ……

  分角色个性化的朗读 (读时补充母亲的心里话)

  然后同桌分角色读

  齐读对话  劳累了一天挑回来的还有……(艰辛   坚强的意志  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懂事的孩子 )

  懂事而又坚强的吴运铎没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为了解除全家饥饿的威胁,第二天一早,只喝了碗野菜粥,强忍着伤痛,终于把煤挑到了车站。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这对吴运铎来说,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

  反思: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失落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使阅读成为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填补文本空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同时使学生亲历文本,加强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为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和张扬个性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该片断中,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吴运铎挑煤的艰辛,激发学生对他艰难生活同情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然后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让学生猜母亲心里会和孩子说些什么?挖掘文本的丰厚内蕴,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猜文本中背后的潜台词。

  “猜”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学生在猜母亲的心里话时,兴趣浓厚,而且气氛热烈。学生并不是盲目地猜想,而是能够联系前文内容的感悟,这是对材料理解的延伸,同时吴运铎这个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显得更加丰满。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3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4

  上一学期,我在双流县中和小学讲过观课议课的话题,讲课结束,我记得一位老师给我说过:“很想听陈老师给我们的学生上一节课。”我记着这件事。

  这一学期,刘校长希望我做一次现场的观课议课,他们原定的计划是我观察两节课,然后由我引导和组织老师议课。在他们和我交流计划和设想时,我说我也可以上一节,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为了避免自己上课离学生实际太远,耽误了学生的时间,我希望先观察学校的老师上课。

  中和小学的程主任传来了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劳动的开端》,我们都上第二课时。读了几遍教材,没有找到好的感觉。上网看一看其他老师的处理,对比喻句下功夫是很多老师共同的选择,于是琢磨比喻句如何处理。

  要根据文本样式和风格教课文,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实践。这是传记文学《把一切献给党》中的选文,虽然写的是事,但“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形象是需要解剖的。另外作者的时代、作者所经历的事件,要今天的小学生再经历一遍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比如在认识作者曾经的艰辛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再像作者那样艰辛一番,重要的是面对艰辛的态度和选择。这是我思考的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的方法。也就是说,认识过去的社会,不是去过过去的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获得未来生活的启示;拉近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不是拉近生活环境和生活故事的距离,而是拉近美好人性的距离。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检查和巩固上一节课的识字成果;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通过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和他人的生活;了解人物形象(第一课了解故事的结构),体会小作者为家庭担当、不怕困难的品格,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和亲情。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文本中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意识,就我的想法,是学生提出来了,就根据作者原意说一说,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我不愿意有意播种“斗争”哲学。毕竟,为家庭担当、不畏艰辛、母子亲情更有益,也更普适。

  想好了目标,再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我想,自己要尽可能把文字中的东西想得细一点,多一点,要争取在学生出不来的时候自己有东西给学生。

  然后设计教学活动,总体的教法是“不会才教,以教导学”。老师走进教室要“弱者道之用”,“有”似“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无中生有”。

  因为是第二课时,就不必在教学导入上多下功夫,而是在复习上要做足功夫,主要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计划巩固和检查识字成果,让一同学念生字词,找两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其余同学自己在被子本子上写,写完以后自我对照检查,不会写的生字词再写一次。第二环节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总——分——总” 教学中的第一次“总”。这两个环节可以说是复习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主要设计这样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主要目的在于引出和分析比喻句,是学生体会比喻的作用,学习如何比喻。这是“总——分——总”的“分”,是对语法和表达的精细分析和语言文字的品悟。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你在文章中‘我’和‘母亲’身上读出了什么品质”,主要目的在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文中人物美好的品质。这也是“分”的过程,是对人物感情的深刻剖析和感受。

  学习活动三:“说一说,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这又回到了“总”,是对收获的梳理和整理,同时要学生感受“学有所得”的快乐——“让学生高高兴兴回家”。

  这样设计好了,内心就充满走上讲台的渴望。

  这时我想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如何议,学校请我到学校组织观课议课的目的如何达到。原定的计划是第一节叶丽老师上,第二节我上,第三节、第四节议课。我想我上过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可能就转移到我的课上来了,议课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了。

  7号下午我才想到这一点,想过以后,我给程主任打电话,建议作出调整。我说第一节叶老师上,第二节议课,第三节我上,第四节请大家议我的课。并请程主任早一点接我,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召开观课前的课前会议。

  8号一早,程主任接到了我。到学校7点40,我们召开观课前的会议。执教的叶丽老师和参与议课的四位语文老师与会。针对参与教师紧张的现象,我首先明确了这次活动不是讨论这节课如何上,不是要对这节课下评语,而是利用课的平台研究和解决平常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活动定位。接下来是确立和协商观课议课主题,大家的意见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和有感情地朗读句段”和“如何处理长文短教”。然后是主题分解,大致分解成这几个方向:“课文中的哪些文字最需要深刻理解,并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研究;“促进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教法有哪些”,这是教法的研讨;“学生深刻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效果和原因”,这是相关效果的研究,体现以学伦教的思想;“长文短教的取舍办法”(这个问题因为实践的原因,后来没有讨论)。课前会议本来还应该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说明,但考虑到参与的教师曾经做过集体备课,这一个环节减省了。

  我们到上课地点,参与的不仅仅有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师,双流县三十多所小学也各派了两名语文教师,看起来济济一堂。叶老师上课前,我询问了我将执教班级的语文带班老师,打听了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观课和议课的情况省去不说。我自己的教学情况也不说(后面我将整理教学实录),让人高兴的是,在我询问学生“这一节课,老师教了你们什么”时,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说:“老师什么也没有教我们。”在问到收获的时候,学生说到了学会如何“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等等。课是在同学们依依不舍中结束的。

  上课结束,我做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说明,然后由老师提问交流。老师们大致有这样一些问题:“简单教学背后的深刻如何来?”“还有那么多同学在举手争取回答问题,你就把教学引导了下一环节,会不会让学生受打击?”“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效果如何?”“以读带悟,如何体现读的层次性”……我对这些问题诚恳地做出了问答。我相信这些回答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这就到了十二点多。

  下午休息一阵,从4点到6点,讲《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把准备的周雪峰处长的一首诗做进ppt。这样的失误在过去从来没有过。交流结束,我说:“我来参加的是和美论坛,只有我发言,就不叫论坛。我希望有老师提出问题和批评。”有一位老师上讲台拿起了话筒,看他的意思是要批评我,但在发言中又两次说到“如果你的讲课是面对小学教师,你的两次讲课我都要给你100分”,我始终不知道他要批评什么,后来我尝试着梳理:“你是不是认为我讲的故事太细腻?”他也不置可否。我还是对他的参与表示感谢。下来后,我向其他老师讨教,他们说也没有完全清楚意见到底是什么。

  需要的资料没有放进去,把注意力放在已经结束的讲课中,没有课前的再一次检查,这才是我需要检讨的。

  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流程: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师:“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又是什么意思?{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生齐读  

  2、师: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生: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师: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师: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师: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生: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有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劳动的开端》教后反思

  本文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前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教材,理清文章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  注重品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文章中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范读、自读、互读等读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如有的找出“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学生是找“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有的学生找的却是:“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还有的学生找“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移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歇。”……而且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要赚钱,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有的同学却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学却说:“读了这一句,我体会到旧社会有很多穷人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旧社会,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6

  教学要点:

  1、 教学文章1---9自然段,深入体会“我”的个性特点。

  2、 写片断:展开想象,把“我”第二次挑煤的过程详细生动地写下来。

  3、 简介作者及作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1---9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上了这堂课后,我们将会对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一下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到课文有关依据来谈一谈。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3、交流讨论,并随机练习朗读。

  1)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说明“我”虽只有12岁却很懂事。)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很难过)

  随机练习朗读。

  2)“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也说明我很懂事)

  “比我大点儿“说明什么?(我是挑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

  “我”在做此打算之前知道挑煤工作的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指名交流。)

  同样辛苦的还有什么工作作者也写到了?(挖煤)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读后问:作者在这里把挖煤工人比作什么?(狗)从这个比喻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

  师:是啊,从“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练习朗读)

  3)“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说明我很好强。)

  “我”的力气真的大得很吗?(不是)

  师引读小赵的话。师:在小赵眼里,我只不过像个猴子而已,他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呢,为了能让小赵带上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已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4、 师小结:从全文来看,文中的“我”是一个多么坚强、懂事、好强的孩子啊!

  二、写第二次挑煤的具体过程

  1、 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第一天挑煤以失败告终,但第二天他愣是凭着坚强的个性,克服了无数困难,将那担能换几个小钱的煤挑到了车站。

  2、 指名读写第二天挑煤的段落。

  3、 师:这里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齐读句子)

  4、 师:伤痕累累的我在第二天挑煤时将同样面临第一天所遇到的困难(用手示意板书),可以想象第二天挑煤更加艰难。(板书:更加艰难)

  5、 师: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指板书并箭头示意),并通过对工作的艰难的描写更加反映出他个性的坚强。

  6、 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星级题:

  出示:★★在课文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生动详细地写下来。

  ★ 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把第二天的挑煤过程较详细地写下来。

  开头:第二天一早,我挑煤上肩,开始向着目的地进发。

  7、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8、 交流反馈习作。师生评议(二篇)

  评议要点:有否将挑煤工作的艰难及我个性的坚强写出来。

  三、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1、 师: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下,有关描写旧中国苦难劳动人民生活的文章,并抄录下来,到时汇编成一本集子,好吗?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7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从而悄无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

  【教学准备】

  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什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重点词句(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想象一下,我当时可能是怎样走路的?引导学生结合“滑极了”、“一步三滑”、“像是打秋千”等感悟路滑难走,感悟挑煤不仅太累、太苦、太难,而且太险。

  ◆重点词句(3):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会栽倒?栽倒以后我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结合“一不留神”、“好几道口子”、“撒了一地”等感悟挑煤的艰难、作者内心的焦急、无奈、失落、伤感、委屈及作者对家人的爱。

  3、学生交流三四个句子以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它标画出的句子,进一步感悟“艰难”。

  4、小结深化,板书“艰难”。

  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挑煤的情形,你选择哪个词语?

  (二)自主品读,感悟“作者的坚强”。

  1、提问:面对艰难,“我”如何表现的?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标画作者表现的词句,思考感悟。

  3、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

  (1)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引导学生结合“肩也肿了,皮也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面对艰难表现的坚强不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多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深入体会作者的坚强。

  (2)教师小结,指导方法。

  小结语:上下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感悟到人物的思想。

  ◆重点词句(2):“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1)教师引导: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多个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提问:比较一下,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指导学生用“平静、淡淡”的语气集体诵读后,提问: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看出什么?(坚强、懂事、决心……)

  (2)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品读人物的语言,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感悟。

  1、教师深情叙述,创设情境。

  叙述语:多么坚强、多么懂事的孩子!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肩膀依然红肿,山路依然难走,煤筐依然在晃,可是,我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大屏幕及时出示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句子补充完整,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

  “从此,我 。 ”

  三、总结课文,补充材料,激发情感。

  1、教师补充材料,点出文章主题。

  教师补充语:苦难磨练了这位12岁的少年。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 1953年,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在书中,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板书此句)

  2、引导诉说心声,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12岁的少年说些什么?

  3、教师总结全文,强化英雄形象。

  总结语:让我们永远记住作者这段不朽的人生,记住他对家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记住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记住他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吴运铎。(板书名字)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挑煤:艰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我”:坚强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8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9

  [教学背景]: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劳动的开端》。讲述了著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我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

  [教学片段(一)]:

  上课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著名英模的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

  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那么,吴运铎为什么会如此坚强呢?那和他小时侯的经历是有关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一读课文,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和他小时侯就做艰苦的劳动有关。”

  生:“我觉得是那艰难的生活炼就了他如此坚强的品质。”

  生:“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懂事出使他坚强。”

  ……

  师:“是啊!正是那艰难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才最终炼就了吴运铎那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师板书:艰难

  (随后教师紧紧抓住“艰难”来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二)]:

  教师投影显示学生找到的一句话: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请学生读,你觉得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哪位同学读地对呢?”

  学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读法。第二位同学读的正确。

  学生齐读。

  师:“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作者走的那条路很滑。”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朗读:“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你读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生朗读。教师指名四至五位来朗读。要求读出路滑。

  师:“这句话难到只写出了路滑吗?请同学们再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

  生:“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坚强。”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语气较坚定。

  师:“能听出坚强。”

  生:“我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师:“读出你的艰难,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肯定其朗读。

  生:“我感受到的是无奈。”

  师:“那你读一下。”

  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生活的无奈,生活的艰难,造就了作者的坚强。同学们,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读一边。”

  生自由读,读得很投入。

  (后面的两个比喻句的教学采用的方法同上。)

  [课后反思]:

  我们镇西小学在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要求学生感悟“准、透、长”的教学特点。学生感悟“准、透、长”,这一教学要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到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现在就我的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果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准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关键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见片段一)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后,我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见片段二)。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教师也要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我在这节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在我的这节课中读的时间大约有五分之三左右。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如果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机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这是我这堂课的特点,也是我对学生学习时间“长”的理解。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 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

  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 (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

  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第1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情况。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赶路、跌倒山腰等处)写得详细;第二天挑煤写得简略。因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现旧社会穷孩子的苦难生活,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所以写得十分详细,而第二天挑煤情况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写的简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复繁杂。

  第2题:

  第(1)句写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写“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历害,反映了资本家及他们的走狗根本不顾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第(4)句写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担艰难。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11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师: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将煤挑上山,却摔了一跤,伤痕累累,此时的“我”是多么痛心哪!谁能“我”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七、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希望吴运铎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1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发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课堂真正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短,读透,进行简要复述是需要着重进行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艰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运铎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12岁与我们一般年龄,本该属于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开始用稚嫩的双肩来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了。看着画面,听读课文,(课件展示)想想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研读艰难

  1、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挑煤?详写的是哪一次?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我”“第一次挑煤”的。

  3、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

  4、出示“我心里像油煎一样”这一句话,指名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一个句子。

  6、你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把你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读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读。请学生评一评读出了作者的艰难吗?

  7、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8、你从“狗”、“万丈深渊”这两个词中看到了什么?“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9、如果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在比较中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又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10、“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1、“只好”能说明什么呢?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的?

  四、感情升华

  1、作者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向前走。”

  2、激情引读;(这时候他不顾、这时候他忘了、这时候他忍着)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

  3、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还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这两本书课前借给学生传阅。

  在讲解时,提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体贴父母。

《劳动的开端》评课 篇13

  一、检查生字,回顾课文内容

  师:今天上什么课,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劳动的开端。

  师:上过吗?

  生:上过。

  师:张老师已经给大家上过一节了。那谁来说说上节课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

  生1:我们把课文的层次分了出来,概括了每层内容的意思。还学习了一些文字里面的东西。

  生2:学习了分段的方法。

  师:生字学了吗?

  生:学了。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记住上一节学的东西,这很好。一定不能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就忘了。你们已经学了生字,现在能不能来写一写生字呢?

  生:能。

  师:我找一个同学来念一念上一节课学的生字,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真不错,错的很少。现在能坚信自己全部写对的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没有全部写对的同学觉得有问题没有?

  生:有。

  师:有问题,但不要看得太重。第一节课学了,第二节课就要考,有点问题很自然嘛!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来,自己对照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字没有写正确,把不会写的字再写一写。

  (学生对照书本自我检查)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上一节课张老师引导同学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还要考一考,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谁来概括一下。

  师(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不多)有些同学一时没想到,请再想一想,自己先说一说,然后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说。

  (学生思考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想到了吗?(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比例还是不大)还有些同学没想好。那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师:(到一桌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好,我们请这桌同学来说。来,(指一位同学)你先说,(对另一位)你补充怎么样?

  生1:主要写了吴运铎12岁……

  师:他说的“主要写了”,这话一开始就说得不错呀!他是准备概括的,所以用“主要写了”。好,你接着说。

  生1:主要写了“我”12岁那年,因为我家太穷,所以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这是原因,他做了什么事呢?

  生1:他去挑煤。

  师:结果呢?看最后一段是怎么说的?

  生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面向同桌的生2):你明白了吗?好,请你起来把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2:写了为了解除家人饥饿的威胁,我第一次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说得真不错,为这一桌鼓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原因是什么?

  生齐: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刚才的同学有创造,她说为了解除家人,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我一个人饥饿的威胁,而是为了解除家里人饥饿的威胁,然后就第一次挑煤,从此……

  生齐: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对。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练习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课之学习活动(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呢?(屏幕出示学习活动一:默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谁来读一读?

  (生读学习要求)

  师:要做什么事情?

  生:勾画句子。

  师: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默读。

  师:默读才有利于思考,思考什么问题?

  生:思考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师:读过以后要干什么?

  生:和同学交流。

  师:明白学习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活动,约三分钟)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一定要浏览全文,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为了交流,你可以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等一会,每个同学不准交流多了,你就说一句你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句子。你要想一想,你认为什么句子最能够体现写得生动形象。)

  师:准备好发言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有些同学还没停笔,我们再等一等,其他同学再想一想。

  (师等待)

  师:好啦,我要请同学来说一说。说的方法:第一,请你先说第几自然段,其他同学才好看到这一自然段。在听同学发言的,你要想一想你是怎么想的。好,谁来先说一说。

  生:我勾的是21自然段。“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应内容)

  生: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作者对第一次挑煤的印象很深。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流畅)

  师:你再读一遍,把它读得更舒服一些,让自己更满意一些。

  (生再读)

  师:这个地方你说印象很深,写得很生动。我们看一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写得很生动啊?这是有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用什么比什么?

  生:用滚水烫过比喻红肿肩头的疼。

  师:本来这个疼痛时怎样造成的?

  生:挑担子,扁担压的。

  师:扁担压的疼你们感受过吗?(感受过)你们挑过担子吗?(挑过)

  师:有些同学可能挑过,也有同学没有挑过,有多疼我们也不清楚。开水烫的感觉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们看,这里就用一个很熟悉的疼来说一个我们可能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疼。好,现在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时候你们要想着什么?

  生:想着疼。

  师:是啊,想着被开水烫的疼。现在一起读。

  (生齐读)

  师:谁再来说说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

  生:我找到得是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你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师:这一句话也用了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工人比作狗。

  师:想一想,把工人比作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是想说明什么?

  生:工人挖煤很辛苦。

  师:除了辛苦,还有其它的用意吗?

  生:窑主不把工人当人看,把他们当狗看。

  师:这个比喻不但把人比作狗,而且他的搭配很有意思。有同学还圈了两个词,你来说一说。

  生:“爬”和“拖”。

  师:“爬”的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模仿“爬”的动作)

  师:人本来该怎样走路?

  生:站着走。

  师:这里把人进窑洞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但是你读着舒不舒服?

  生:不舒服

  师:大家能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一个字。

  生:拖

  师:为什么这里用“拖”?

  生:因为出来要拖着煤。

  师:拖着东西要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生:累。

  生:艰难,艰辛。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工人进出窑洞的情形。(抽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句。以后大家要写比喻句的时候,这句话是可以作为参照的。第一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二在比的时候还要注意与它用的动词协调起来。比如这句话就没有说像狗一样“走”进去,狗是“爬”进去的。好,大家一起背一背这个句子。(生背)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觉得写得很生动很形象的句子,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找的是13自然段。“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我觉得“我”很关心家人。

  师:这句话很有意思,你找到了一句我认为很重要的话。你从哪里感受到“我”很关心家人的?

  生:因为家里很穷。

  师:还有吗?

  (生疑惑)

  师:其他同学想要帮你了,他们觉得你答得不够圆满,是你再想一想,还是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另一生:我从“很想多挑一些”读出来他很爱他的家人。

  师:为什么呢?

  生:多挑一些就可以多挣钱,就可以更好的养家糊口。

  师:这个地方你抓住了“一些”,后面有个词和这个词差不多,是什么?

  生:一点。

  师:“一些”和“一点”有什么区别?什么地方用“一些”?什么地方用的“一点”?在“一些”“一点”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一些”的分量较多,“一点”是指只在“一些”里面去掉“一点”。

  师:“一些”肯定要比“一点”多。刚才我们分析了他很想多挑一些,目的是……

  生:多挣一些钱。

  师:但是后来又干什么?

  生:因为我挑不动,去掉了“一点”。

  师:去掉“一点”。你可以想象他是去掉“一点”呢,还是一点一点地去掉?

  生: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生:因为他很想多挑一些,不想去掉很多,就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一点一点地去掉,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会很难受。

  师:去掉一点,试一试,挑不动。他只好再去掉一点,这样就耽搁了功夫,矿上的办事人不耐烦了,他怎么说?

  (生读:“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我”想多挑,挑不动的失望,读出矿上办事人的不耐烦。

  (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师:你看,这里的文字真有意思。我们要谢谢刚才提出这个句子的同学。

  师: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再找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生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从这句话我感受到矿上的办事人没有人性。我睡得正熟,他可以提醒我,叫我起来。他把桌子直接抽掉,就感觉没有礼貌,没有人性。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学语文你还要考虑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生1:他把“我”掉下地比喻成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

  生2:我还有补充。从这句话我还知道了那些富人看不起穷人。他们抽掉桌子连招呼也不打一声,一点也不尊重人。

  生3:我读懂了14自然段。我读懂了矿上办事人一点也不同情一个12岁的小孩子挑煤。

  师:对,缺乏同情,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冷漠。我相信每位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发现。看来对文章只要认真读,就会发现很多精彩。

  大家以后读书可以怎么读啦?不要只简单了解故事,要好好琢磨哪些东西给我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深刻,它是怎么写好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