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充分的与文本交流。
2、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难点:
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感受课文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蝈蝈”的一些图片。
2、激趣对话: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谁来谈谈你对它的了解?
3、多媒体出示有关蝈蝈的资料,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本文围绕什么来写?根据这条线索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三、研读文本 深化主题
1、根据下表(多媒体显示)的提示,细读课文,在书上做圈点批注,并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不叫的蝈蝈 叫个不停的蝈蝈 逃走 人物形象 主旨
第一天 第二天白天 第二天晚上 以后的日子 一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
蝈蝈
人物描写 孩子
爸爸
爷爷
2、小组根据蝈蝈的表现及人物的态度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和“主旨”两栏,推出发言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爷爷:善良、慈祥、热爱生活、充满童心、关爱生命。 孩子:单纯、可爱、纯洁、善良、关心小动物。 主旨:关注生命,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回归文本 质疑探究
1、同一小组的同学交换你们在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同组能解决的组内解决, 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等会儿在班上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为什么蝈蝈初来时不叫?(多种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没兴趣呀,害怕呀,伤心啦都行)
②第一段末写“它呼唤、祈求着什么?”它会呼唤,祈求什么呢?(同伴、恢复自由)
③为什么后来蝈蝈叫个不停?(言之成理可)
④从18、19段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对蝈蝈的理解同情)
⑤爷爷为什么“叹息”?(也许为儿子“烦”而无赖,也许是对孙子的话有了感触,不得不忍痛割爱。)
⑥蝈蝈到底是怎么走的?说说你的理由。
2、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和谐共处
1、本文故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可令人遗憾的是,很有些人以自己是地球的统治者自居,无视动物的生命,不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使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时至今日,一些残杀野生动物的的罪行还是屡禁不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逗。人类的野蛮行为已经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你知道哪些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能说说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吗?(同时多媒体课件出示)
大量捕蛇——鼠害
捕食青蛙——虫害
捕杀鸟类——虫害、蝗灾
食野生动物——非典
……
2、其实,人类的的魔爪远非仅伸向动物,植物又何尝幸免于难?大量森林,草皮等植被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土地沙化、黄沙肆虐,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警钟长鸣啊,我们怎么能不清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地球生态,这是人类的共同责任。时下,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正不断地奔走呼告,并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保护动植物,保护着地球,保护人类的未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将怎么做呢?(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作答)新课标第一网
六、课堂小结 巩固提高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多媒体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作答(也许是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也许是懂得了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也许是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当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环保行。
七、课外练笔(多媒体课件出示)
写一个有关小动物的片段,可以是对它的外形、动作、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是你和它之间发生的简短故事、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八、板书设计
不叫→叫→叫不停 关注生命
(失去自由、悲伤、孤独) 关爱动物蝈蝈
咬破笼子逃走? 与动物和
(放生) 谐相处
教学反思:
《蝈蝈》教案 篇2
18、《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 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巩固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蝈蝈》教案 篇3
一导入:
1、板书“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板书“婆婆”“婆”怎样记?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板书“盲”,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板书“送给”“的”出示图片。什么呀?板书“蝈蝈”。
4、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朗读课文。
2、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
(1)检查字音:
邻居领绿色/您童年难忘
唱歌田野替喜滋滋乐呵呵
自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开火车读——去拼音齐读
(2)长句检查: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3)四人小组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2、看看图,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什么人?(邻居)出示“邻居”读好,“邻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怎么记?
3、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点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能会对婆婆说些什么呢?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汇报:替我给您唱歌。想不想听听蝈蝈唱歌的声音?你觉得歌声怎么样?请生多读。在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再读。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请生多读。
1、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心情会怎样呢?自读课文。交流。
2、看图:配乐:你们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叫着,婆婆用心地听着,双目失明的婆婆好像又听到了小溪叮咚的流淌声,仿佛又看到了秋天五彩缤纷的田野,她听着想着,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3、指名多读。
4、歌声还会领盲婆婆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板书:领看到
5、歌声还会带盲婆婆回到童年,想起哪些童年快乐的事情呢?板书:带想起
6、蝈蝈的歌声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上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再个别读,男女生读。
7、小男孩送的蝈蝈可真是神奇啊!所以邻居家的小男孩一定要送盲婆婆蝈蝈,同时他还希望盲婆婆能收下这只蝈蝈。
1、个别读。点评。
2、你觉得这个小朋友怎样?出示填空:他是一个-——的男孩。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爱的礼物,爱让这个小男孩变得更加可爱。
四总结全文
1、带着这份爱,齐读全文。
2、学习生字。
(1)去拼音读生字。
(2)看看这课生字中哪两个字很像?
学习“领”它和“邻”有什么不同?读音上不同。字型上不同。
在古代,“页”就是表示头,“领”就表示脖子,
写“领”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写“邻”是左高右低。
《蝈蝈》教案 篇4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 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 居 送 给 田 野
欢 乐 童 年 往 日 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课前准备: 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6、一株紫丁香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课前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就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
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老师窗前的紫丁香是谁送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
二、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自主读书与交流读结合,引导有目的性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加深印象,探讨交流识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改变识字情境,促进巩固识字。)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或交流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的效果,为下节课朗读感悟作铺垫。)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休、伸、甜、院、除、息、困”。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6、一株紫丁香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赵玉萍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重点难点: 朗读体会课文。课前准备: 1、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抄写下来。 2、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
二、精读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
三、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
四、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
五、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
六、写字
1、出示“甜、歌、牵、困”四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七、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7、有趣的发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重点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达尔文小岛昆虫翅膀
观察比较因为生存研究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7、有趣的发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课前准备: 投影、课文录音。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岛因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7、有趣的发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习。
重点难点: 学习复述课文。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比一比。
究( ) 观( ) 校( ) 白( )
穷( ) 现( ) 较( ) 百( )
2、一字开花。
反( )( )( )
容( )( )( )
存( )( )( )
研( )( )( )
四、布置作业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亮、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2、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二、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学会问路。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
一、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好中差生都要考虑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蝈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会观察图画,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尊敬老人,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愿望。(看厚教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前奏:课前五分钟
一、体验感受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生齐读课题)
2再看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盲”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眼睛看不见,失去了光明)
3课前,老师让小朋友用布蒙住双眼,体验了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试了吗?说说你的感受。(我蒙上眼睛写字,感觉就像画画一样,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我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老是撞到课桌椅。)蒙上眼睛做事,你觉得怎么样?(很难受,失去光明,很不开心。很悲伤,)
4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心里难受极了。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心情又会怎样呢?
出示练习:口头填空
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看不到,也看不到,她感到。(先和同桌说一说)(她看不到清清的小河,看不到粉红的桃花,看不到雪白的绵羊,感到很伤心。)(看不到火红火红的太阳,看不到五颜六色的野花,看不到闪烁的星星,感到很忧伤。)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可是今天,盲婆婆心情怎么样?(出示第一幅图)(感到高兴、开心)你是从图上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表情:她的眉毛都笑弯了,笑得咧开了嘴,嘴都合不拢了,露出了两颗大门牙。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满面笑容)(动作:手在空中比划着,在夸奖小男孩真是一个关心老人的好孩子。)
2观察得真仔细。今天,盲婆婆的确非常开心,你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送蝈蝈)难怪她这么开心,小朋友是怎样送蝈蝈的?(生答:乐呵呵捉,喜滋滋送)
3出示比较句子:(1)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2)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1)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2句好,因为多了乐呵呵,喜滋滋看出小男孩捉蝈蝈送蝈蝈时是非常高兴的)
(2)读好这两个词语,(老师领读)。再读好这句话。(生读)
(3)你还知道像乐呵呵喜滋滋这样表示笑的意思的词语吗?(笑呵呵,笑哈哈,笑嘻嘻,笑眯眯,乐滋滋,乐陶陶,喜洋洋)
(生:我还从图上的小男孩咧着嘴,满面笑容看出在送蝈蝈时是非常高兴的)
4他为什么这样高兴?(盲婆婆双目失明,她一天到晚一人孤零零地住着,感到孤单寂寞,需要有人陪她说说话,解解闷。现在,我捉了一只蝈蝈给婆婆,它的叫声清脆悦耳,很动听,婆婆听了会感到快乐,不再烦闷悲伤。能为残疾老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当然会感到十分快乐。)
5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小男孩此时此刻无比快乐的心情?(指名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应重读乐呵呵,喜滋滋,应是面带微笑地读)(我能读好这句话)把你们快乐的心情写在脸上。(我能读得比他更好)你的小脸蛋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齐读)谁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先和同桌小朋友练一练。再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男孩喜滋滋地提着蝈蝈,一路上迈着轻快的脚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来到了盲婆婆家门口。请仔细观察图画,想象一下,这位小男孩送蝈蝈给盲婆婆的情景。请同桌合作表演,一位当盲婆婆,一位当小男孩,比一比哪组同桌配合最默契,表演得最精彩。(教师认真倾听,好的地方表扬,不好的纠正。师生共同评议)
(生1微笑着说:婆婆,你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我今天放学后在草地上捉到了一只可爱的蝈蝈,它的叫声清脆悦耳,送给您,让它和您做伴,您就不会再孤单了。生2:笑着说:谢谢你啦,你真是我的好乖乖。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关心老人)
2(评议第一组,师生评议)(再表演第二组,师生评议)
3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对盲婆婆说的?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生:蝈蝈不是真的会唱歌,而是雄蝈蝈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好听,就像在唱歌一样。把蝈蝈的叫声比做是歌声)(这位小男孩平时不上学的时候总是去陪伴照顾盲婆婆,给她唱歌,唱音乐课上学的歌曲,给她解闷。)除了唱歌,小男孩还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帮婆婆做家务活,扫地拖地,整理房间,洗衣服,陪她说话聊天,端茶倒水,带路,洗碗等,在上学时候也会惦记着婆婆)(对婆婆用的是“您”,说明他懂礼貌,对盲婆婆非常尊敬)
4指导朗读(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齐读。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吗?先和同桌练一练。(指名表演背,全班表演背。)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2图)婆婆捧着心爱的蝈蝈,蝈蝈欢快地唱着,婆婆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来到了哪儿?(田野)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景色?(田野,野花,草地,小草,树林,小溪,清波,远处的房屋)
2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的是这幅图画?(第3)齐读,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童年。。。欢乐,说的是听到蝈蝈的叫声,盲婆婆就会想到自己往日也就是小时候的生活,师:婆婆小时侯会有哪些快乐的事情?与小伙伴们逮蝈蝈,捉蚂蚁,逮蚂蚱,捉蝴蝶,放风筝,游泳,打雪仗,堆雪人,充满了欢声笑语,乐趣。)(盲婆婆看不见东西,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清波?答:这句话不是说歌声能真正把她领进田野,看到清波,而是说婆婆听到蝈蝈唱歌,她就会想到田野的景象,会想到小溪流淌的粼粼清波。)(蝈蝈本来生活在田野,婆婆听叫声就会想到田野景色,想到小时候和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嬉戏跳皮筋做游戏。)
婆婆小时候有这么多忘不了的趣事,她心中多么快乐啊!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练一练,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齐读。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吗?先和同桌练一练。(指名表演背,全班表演背。)
4(出示:)歌声会领您,看到。
歌声会把您,想起。
歌声会带您,听到。
歌声还会怎样呢?带着你对盲婆婆的祝福,四人小小组合作仿照文中的句式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比一比哪一小小组创作得最优美,最出色。
交流:请一小小组,一人说一句。我们来赛一赛,哪个小小组不仅诗写的好,而且朗读得更美。(评议)
再请一组。(你们写的诗歌动听极了,像一首美妙的旋律。)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蝈蝈的歌声实在是太悦耳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它清脆美妙的歌声,引读: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生跟读)
2读了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第一句和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完全一样)意思也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是告诉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而这次是再次强调,表明送蝈蝈是为了让它陪伴婆婆,给她欢乐。)(是否要去掉)
(省略号,是什么作用?蝈蝈不停地唱歌,给婆婆带来了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欢乐)
3齐读,练背,你能加上动作表情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表演背。
4齐读全文。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六、总结拓展
1小朋友,学完了这首诗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说)
2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残疾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3拓展:小朋友,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需要关心帮助的残疾人们,你是怎样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们的,与大家交流一个你关爱他们的故事。
《蝈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蝈蝈》教案 篇7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平时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为提高同学们阅读能力,这篇《蝈蝈》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
蝈 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蜩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了吗?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咙,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9、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从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3分)
20、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2分)
21、品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2分
22、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具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2分
23、阅读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3分
24、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蝈蝈 答案
19不叫、再叫、不停地叫
20.以时间为顺序,蝈蝈为线索
21、拳头大小的笼子、不安地爬、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22.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
23.不是,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24.作者意在启发我们要与动物和谐共处,要与自然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