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教后记

2023-03-15

《牛和鹅》教后记 篇1

  这课已经酝酿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现在应该是酿成葡萄酒的时候了!不过,滋味却是那样酸涩!

  因为南岗区教师招聘需要部分教师来出题,我有幸被抽中,在出题点“关押”了五天之久,然后是批卷,直到周六8点多才回家。因此,本应是上一周该做的事情,只好挪到这周一来做了。

  第三节课,复兴五年一。

  开始上课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牛和鹅眼睛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孩子们听得有趣,自然放松下来,同时,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这样过渡到课文内容,自己觉得比较自然。

  学生初读课文,随着读我随着讲自己的感受:有趣,读着读着会乐出声。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吧?这是情感的渗透吧,也是一种交流。果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也乐起来,忍不住乐出声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说感受吧:被鹅追、咬时的狼狈样特别生动有趣;金奎叔赶鹅那一段有意思;还有前面欺负牛的那一段,觉得有意思。

  这是预料之中的。接下来做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时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板书:我怕鹅,鹅追我,金奎叔赶鹅……在这个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只是放在这里,还略显不自然。

  比较乱的地方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一直没有想好的,本来应该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话,但怎么切入却没有思路。于是,读事情的过程。为什么要读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感受生动的语言。每想到这里便觉得发堵,不舒服。甚至现在都有写不下去的感受。不过,为了当初的承诺,我还是要写出来。讲好了给大家当样子,不好是靶子,给大家借鉴。

  重点于是在体会我的表现,鹅的表现;金奎叔的表现,鹅的表现。因为,在此处我总认为是有比较的,正是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决定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或者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次讲的时候,我便引导着孩子对比着来读,读出我的害怕,再读出鹅的神气;读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读出鹅的害怕。反复指导朗读,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钟罢。后来想想,这里花的气力显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如此反复诵读也还处在一种无意注意的状态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读到金奎叔的话了,抓住“这样看”和“这点”两处让学生说清楚,然后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启示。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下来吧。层次不清楚的感觉始终有,所以课上下来觉得比较累。不知自己怎么讲下来的。

  五年三,第二节、第三节

  又讲这一课。这回在比较上下了功夫,另外我还调整了一下顺序,先理解金奎叔的话,但只是从字面上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圈画“我”、“金奎叔”、鹅的态度表现,看看通过比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发现。

  这时,孩子们边读边进行思考:把我的表现同鹅进行比较;把我的表现同金奎叔进行比较;把鹅的表现同金奎叔的表现比较;把鹅前后不一样的表现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孩子们说了很多想法和体会:鹅不怕我是因为我怕鹅;鹅怕金奎叔是因为金奎叔不怕它;鹅这动物欺软怕硬……在比较中,边谈边读,边读边谈,这回感觉自然了许多。在充分的交流朗读之后,我再让孩子们谈谈对金奎叔那句话的体会,这回孩子们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其实,鹅把我们看得小没有什么,它要是靠着这点欺负人可不行,“凭这点”说明鹅只是依靠把人看得小这点来欺负人,是没有实际的本领的,实际上人的本领要比它强得多;也有的孩子说,其实鹅对我们什么态度不要紧,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看它。于是,引出下文“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想想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仔细阅读后,我们会发现,其实鹅的态度并没有变,还是和前文中一样“吭吭叫、扑打翅膀、一摇一摆”,只是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鹅在我眼中也就有了变化。现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启发了。

  再谈《牛和鹅》一课的教学

  这课成了一个心结了!但有时,课真的是需要磨的。反复思考下来,对这一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记录在这里,供大家借鉴。

  先大概说一说课的流程吧。

  一、神话故事导入。

  二、由神话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1.由神话故事到这段话,再到课文讲的故事。请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语:

  (1)吁哩哩哩、吭吭,这两个词重点是读准。强调“吁”是多音字,简单讲讲另两个读音组成的词。(呼吁、气喘吁吁)

  (2)“惹”,扩词。

  (3)“挣脱束缚”,注意“挣”是四声,表示努力摆脱的意思;“缚”是四声。指导学生读准确,再回到课文中读句子。

  (4)通过做动作、做比较,弄懂“扳、握、掐”在课文中的意思。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我”被鹅追,金奎叔把鹅赶跑,“救”了“我”的事情。)

  三、精读主要内容。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及神话故事引出矛盾,激起疑问。

  (说明:前面通过神话故事,学生得出“鹅”不怕人这一结论。而通过整理课文内容得出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这样问题自然形成了: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呢?看似简单,但孩子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和孩子外在身体上的差距,而没有注意到内在态度的不同。这正是课文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进入下面细读的环节。)

  2.围绕问题“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默读课文5——11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符号画出“我”、金奎叔、鹅的表现,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比较一下,也许你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来回答问题,结果往往是单一而简单的。学生容易直奔答案而去,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在这里也是教给孩子比较阅读的方法。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并能够有更多的学生更充分地发表看法。)

  3.交流。

  (基本上在第一课时能够交流一个方面内容:或者是关于“我”怕鹅的,或者是金奎叔的表现,或者是鹅的表现。然后第二课时继续交流。

  交流时主要抓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得出“我”非常怕鹅这个结论,要读好;二是得出鹅不怕我,读出鹅的神气来。三是金奎叔的不怕和鹅的怕,这部分处理宜轻。可以不再读了。四是比较“我”和金奎叔的态度,比较鹅前后的变化——由神气到狼狈。

  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分析、品读、思考,相信学生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了:之所以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是因为“我”太怕鹅了,而金奎叔却不怕鹅。)

  四、体会金奎叔的话,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道理。

  1.由前面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对待鹅的正确态度应该怎样呢?

  由这个问题过渡到金奎叔说的话。思考“让它这样看好了”、“要是凭这点欺负人”,弄懂金奎叔话里的含义。此时,要孩子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时却是有困难的。

  2.读第12自然段,再比较前后“我”的变化以及鹅的变化,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此时,学生应该可以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了。

  3.下面的环节引用落英缤纷的做法,由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入手,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

  “我教时临时发现一种讲法,说来也是受大哥启发,我让学生划出我们欺侮牛的动词:拍,摸,触,刮扳,骑.第一步,让学生读词说体会;第二步,学生思考调整词的顺序行不行,说理由.学生体会出,我们由不怕牛到欺负牛的过程,也领悟到牛的忍让促成了我们的行为.引完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划词,批注鹅如何一步步欺负我的课文,自悟“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效果较好,学生挺爱学的。”

  五、总结。

  《牛和鹅》教学反思其四

  呵呵,其实不知是第四还是第五了,或许是第三?不在于第几,关键是思考吧。

  今天在跟一位老师备课时,忽然想起了当时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语有这样一些,“吁哩哩哩、吭吭、惹、挣脱束缚、扳、握、掐”。教学最后几个表示动作的生字时,我有意想通过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于是我走到第一排一个男孩子跟前,抓住他的手,做出掰腕子的动作。然后让大家说说我们在做什么 ——顺势讲到,这也叫扳手腕。这个动作——我一边说一边将那个男孩子的手腕扳向一边——就叫扳,后面的孩子都站起来看,一边看一边笑着。

  这时,我又握住男孩子的手,用力摇了摇。“这个动作是——”

  “握手!”孩子们大声回答着。

  “哈——”孩子们忽然哄堂大笑起来。而被我握着手的男孩子红着脸,使劲要把手抽出去。嘿嘿,我回头看看剩下的“掐”字,也忍不住乐了。这群小家伙,一定以为我接下来要掐这个倒霉的男孩子呢!

  “哦。‘掐’是什么动作?看看,这一定是女孩子的拿手戏!男孩子学学。”

  话音未落,男孩子们就装模作样地在女孩子身上(离着一定距离)比划起来。看着他们的动作,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用大拇指和弯曲的食指在空中一夹,再一转 ——“是这样吗?”“对。”“不对。”——“这是什么?”——“是拧~~”男孩子们特意把“拧”字拖了一个长长的拐弯。“那这样是掐吗?”我走到第三排一个男生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另一手的大拇指甲和食指的指甲做出一个掐的动作。“对——”笑声似乎比回答更响亮。

  “哦?果真如此?”我清了清嗓子接着说,“请大家找找书里的话,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胖子——”学生读。

  我一把抓住了旁边一位同学的胳膊。“这就是鹅脖子。我现在的运用就是——握。”孩子们笑得更欢了。“另一句呢?”

  “那咱们就得掐住他的脖子,把它扔到河里去……”

  “哦,是这样掐吗?”我重复着刚才那个“掐”。对于鹅的脖子来说,这样的掐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学生做出用力握的姿势。

  看到自己的目的基本达到。于是就赶紧把话题扯回来。“对,这里的掐和握意思相近。在感觉上掐的力量更大些,更集中些。”说到这儿,我的话题一转:“其实,我们理解词语时就要像刚才这样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因为汉字的歧义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只有联系课文内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记住,千万不要望文生意哟。”

《牛和鹅》教后记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掌握拟声词与多音字。

  能力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与朗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课件先后出示牧童骑牛和鹅引颈高歌的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你想到了哪些诗?(诗句出现在图下。)你对牛和鹅有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板书:牛鹅

  2.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 齐读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提示读音,出示两组词:

  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任大霖、扇动、胳臂、挣脱、脚爪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语境对上述词语进行正音,并理解“扳、掐、无缘无故”等词语。师生评价。

  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者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怎样?读读第1至4自然段。

  2.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快速浏览课文5~11自然段描写的这件趣事,找出有趣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并概括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3. 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汇报。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字形指导:碗、缚、掐;

  2.抄写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趣、品悟事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述了什么事?

  二、读中点拨,初步感悟。

  1.对于牛和鹅,人们总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交流,媒体出示:牛的眼睛看人……你读懂了什么?红色闪烁:牛是怕人的,鹅不怕人(指读,齐读)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2.“我们”对这话的态度怎样呢?请你读读第3和第4自然段,划出描写作者态度的词句

  3.交流所划的句子,抓住对牛的动作“拍、摸、触、刮、扳、骑”和对鹅“远远地、绕个大圈子)朗读体会,交流看法。

  三、探究重点,体会变化

  1.这句话伴随着幼时的我,左右着我对牛和鹅的看法与态度。但作者的一段有趣经历却让他最终改变了看法。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回忆,去一同寻找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有趣的场景,你觉得哪里最让你觉得有趣而有所思,把它划出来,多读几遍。

  3.学生可能会找出“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等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媒体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相机出示写鹅的句子:

  请你读读上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红色闪烁:走、叫、咬、拖,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了这些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怎样的老雄鹅?(嚣张、神气活现、胆大妄为)再读再体会。

  ③练读写“我“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我”当时的害怕?(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好吗? (指名读——齐读)

  ④小结: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我们如同欣赏了一幅生动的人鹅共趣图。让我们再通过朗读体会。齐读5-7自然段,分角色读好写“我”和鹅的内容,在对比朗读中体会鹅的“神气”和我的“害怕”。(如一人读写“我”的句子,一人读写鹅的句子)

  5.鹅真的那么不怕人吗?从哪儿又可以看出呢?自由读8~11自然段。

  ①从哪儿看出鹅的害怕呢?出示句子,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②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③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是谁让鹅有了这变化呢?(指名说:金奎叔。) 

  6.找出文中金奎叔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划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出示句子: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

  ①你是怎样理解金奎叔说的话?

  ②“鹅有什么可怕的!”换一种说法。金奎叔为什么会这样说?怎样读出“人不怕鹅”的语气?

  ③这里的“这样”、“这点”指的是什么?那么人应该怎样对待鹅呢?

  ④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畅谈自己所悟。

  ⑤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

  四:深入研读,品悟道理。

  1.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吗?读读最后两节。

  2.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引导:你是怎么看待句中的“小”与“强”的?同桌讨论。

  联系上文,从哪儿看出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又从哪儿看出我们实在比它大?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

  3.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讨论后课件出示: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闪烁:不再。

  4.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5.再次朗读11、12自然段,加深体会。

  五、读写结合,总结升华。

  1.是的,简单的一句话、难忘的一件事让人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媒体依次出示三段话,对于原先大家都深信的话、金奎叔说的话以及作者明白的话,再读读,现在,你有了什么更深的感悟了吗?

  2.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叫“晴天洗染,雨天卖伞”的故事:曾经有个老妈妈,她的大女儿是开染坊的,二女儿是做雨伞生意的。当她看见下雨天就为开洗染店的大女儿担心,看见晴天就为卖雨伞的二女儿担心,整天的愁眉不展。一位邻居告诉她:“ ”

  从此以后,老妈妈天天都是乐呵呵的。

  你知道邻居究竟说了什么话,竟然让她整天乐呵呵的?(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女儿高兴,因为她可以晒布了;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女儿高兴,因为她又可以卖伞了。)

  3.学到这里,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或者你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任选其一)小练笔。

  4.用名言警句和古诗句总结:媒体出示: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②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 ——叔本华

  板书设计

  牛 和鹅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牛和鹅》教后记 篇3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 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 “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 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 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五、推荐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 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牛鹅换眼

  远古时候,神农炎帝教会众人耕地种五谷之后,人们就不只单靠渔猎过活了。大家用石锄、石犁耕地种谷,用石刀、石斧砍柴割稻。人人下地耕耘,辛勤劳动。

  有一天,玉皇大帝派观音娘娘到下界察访民情。观音娘娘来到下界,见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有的人用石锄掘土,有的人拉着石犁犁地,有的人拿着石刀割草,十分辛苦。于是回天宫奏明玉帝,说人们个个在地里劳动,极为艰辛,请求将天上的牛、羊、猪、狗、鸡、鹅、鸭等放到下界给人们使用。让牛帮人耕地,羊帮人踩土,猪帮人拱泥,狗帮人看门,鸡给人叫更,鹅帮人割草,鸭帮人耘地。玉帝闻奏,表示赞同,遂命观音娘把这些禽畜带到下界给人使用。

  人得到这些禽畜帮忙,很是欢喜,立即按照观音娘的指教,赶着牛羊猪鹅鸭等到田里耕耘。谁知因牛的瞳孔生得很大,把人看成—点小东西,被人牵着乱转,觉得太不应该。当下便转过头来用角把人抵撞得头破肚裂。自此开始,牛见人就用角抵。而鹅的瞳孔则生得太小,把人看成一种极高大的怪物,一见人,就吓得遍身发抖,不敢走动。

  人对这两种禽畜全无办法,只好把这苦衷去向观音娘娘诉说,求她为人们分忧解难。观音娘娘得知这一情况,当即施展神通,把牛和鹅的眼珠转换过来。牛换上鹅的眼珠后,把人看成是很大的巨物,从此就服服帖帖地由人支使,就连小孩子牵着它的,它也驯驯服服。而鹅换上牛的眼珠后,则把什么东西都看小了,因此无论比它大十倍百倍的人或畜走过它身边时,它都要伸着脖子啄咬一下。

《牛和鹅》教后记 篇4

  一、对教材的认识:

  《牛和鹅》是“角度”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又蕴涵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的文章。我在初读文章时,领会到的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多方面的,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得到不同的结果;有当我们在遇到弱小时不能欺负,遇到强暴不要害怕,这样你的自信就能战胜邪恶势力;还有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等。我想一篇文章传达出来的意义、思想是多面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高明之所在。但这篇文章放在“角度”这一主题单元,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更强调了让学生懂得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篇文章的编排价值,不光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知识性,更多的还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载体。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有特色,尤其是描述“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中,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全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课上,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中悟,感悟作者的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

  1、进入五年级下册,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能运用一些阅读的技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批注、交流、评价的阅读方法有一定的积淀,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阅读实践的更好历练机会。

  2、针对这篇文章来说,虽然故事的确是浅现生动的,但文章并没有具体阐释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并没有对故事进行太多的分析,也没有直接揭示出道理,学生必须联系上下文,找到重点关键的、含义深刻语言文字中作对比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理念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让学生在自读、练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接下来重点品读“我”被鹅追赶的经历,在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和感悟“我”怕鹅,鹅不怕“我”,金奎叔不怕鹅,而鹅怕金奎叔的不同表现,再从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出发,在课文中找到产生这两种不同表现相关原因的语句“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在对比中分析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设计的理念是:1、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组。2、根据本文故事情节性强,场面描写具体生动,道理蕴涵耐人寻味的特点。教学设计时主要体现了“读、悟、”结合的理念,层层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自读、练读、齐读,默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默读勾画我怕鹅,鹅不怕我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自己感受到画面,分角色读,读出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态度等等。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练读,能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3、通过抓关键字词,感悟人们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重点:理清脉络层次,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齐读课题

  2、汇报交流。

  1、板书课题

  2、谈话:你能用几个词概括牛和鹅给你留下的不同印象吗?(重点关注学生能用恰当的词语对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进行概括)

  3、小结:这是我们眼中的牛和鹅,到底作者笔下的牛和鹅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探究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正确读出本课的拟声词。

  3、齐读课文。

  1、组织学生自由练读课文。(重点关注: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每一个字,不会认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能够读通、读顺每句话,不好读的句子反复练习。)

  出示本课拟声词,请个别学生读。“吭吭、吁哩哩,啪嗒啪嗒,啪啪啪”(重点关注:观察判断词语的类别,讨论这些词语的正确发音:模拟人、动物、物品发出的声音。)

  2、组织齐读课文。(重点关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相机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作出思考。

  2、根据提示在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交流汇报。

  4、学生划分层次,进行交流。

  1、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课件)思考:课文讲了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前后分别是怎样的?由于什么原因让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组织学生根据提示在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关注:学生能够根据提示的内容,运用恰当的关联词合理处理、清楚地表达。)

  3、组织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重点关注:在学生表达逻辑顺序、用词准确恰当上给予点拨指导。开始:欺负牛,怕鹅;通过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受到金奎叔的启发;后来,不欺负牛,不怕鹅)

  4、指导学生划分层次。(重点关注: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划分层次。第一段:1——4自然段,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第二段:5——11自然段,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第三段:12——13自然段,后来我对牛和鹅的态度)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四、学习课文第部分:开始人们对牛和鹅的态度。

  1、浏览1——4自然段,找出对应段落,汇报。

  2、学生练读。

  3、汇报读、评读。

  1、组织学生浏览1—4自然段,找出人不怕牛,而怕鹅的段落。汇报。

  2、组织学生,练读人不怕牛,怕鹅的句子。(重点关注:抓关键字词,用着重符号标注出重复使用的字词“敢” “才敢”,读好包含三个“敢”和两个“才敢”的句子,边读边想像画面,感悟对人们牛的不怕,和对鹅的怕)

  3、组织学生汇报读、评读。(重点关注:读出感受,读出画面感)

  通过抓关键字词,感悟人们开始对牛和鹅的态度,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在评中促读、促悟。

  五、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刚开始人们对牛和鹅的态度,后来为什么又发生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                   

  刚开始:欺负牛,  怕鹅   1——4自然段)

     一次被鹅追赶的经历  5——11自然段)

     受到金奎叔是启发

   :不欺负牛,不怕鹅  12——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我”怕鹅,鹅欺负“我”,以及金奎的确很强,而鹅很弱小的不同表现。。

  3、通过重点关键的语句的理解,明白我对牛和鹅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知道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事物认识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中 ,“我”怕鹅,鹅欺负“我”,以及金奎的确很强,而鹅很弱小的不同表现。

  教学难点:通过抓重点关键、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明白我对牛和鹅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知道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事物认识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板书课题

  2、承上启下的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牛和鹅》这篇文章,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刚开始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是不怕牛,而怕鹅,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就是因为一次被鹅追赶的经历,受到了金奎叔的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这次经历,齐读5——11自然段

  1、齐读课题

  2、随着老师的叙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齐读5——11自然段。

  呈上启下,直插重点段落。

  二、学习9——11自然段理解我和金奎叔的对话

  1、在这次被鹅追赶的经历中有那些段落是我和金奎叔的对话?(重点关注:浏览找段)

  2、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金奎叔的对话。(重点关注:读出感悟)

  3、边读边思考。(重点关注:从我和金奎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生浏览,找段,汇报

  2、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思考。

  3、交流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通过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感悟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态度。

  三、明确我怕鹅的原因,感悟在“我”被鹅追赶的经历中, “我”对鹅、鹅对“我”的态度和具体表现。学习5——7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去找出描写“我”怕鹅原因的句子。(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相机图表板书。

  2、让学生在作者被鹅追赶的经历中去找找那些自然段是在写作者怕鹅,而鹅不怕人。(重点关注:让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找到对应的段落5——7自然段)

  3、组织学生默读5——7自然段。(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勾画,用“ 勾画出描写作者怕鹅的句子,用“ 勾画出描写鹅不怕人的句子。自由练读,试着用读来表现出“我”的害怕和鹅对人的不怕)

  4、组织交流,提升感悟和朗读。(重点关注:勾画出的句子中对作者的那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让你感受到作者非常怕鹅。请你读出作者对鹅的害怕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5、组织汇报勾画鹅不怕人的句子。(重点关注:交流你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指导学生用读展示一只凶狠的鹅、嚣张的鹅、目中无人、神气十足猖狂的鹅)

  1、学生浏览一部分,找句,汇报。

  2、略读5——11自然段,找出相应的自然段。汇报

  3、按要求进行勾画标注,自由练读。

  4、交流勾画的作者怕鹅的句子是从那些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害怕。并用读展示出作者害怕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5、汇报勾画出的鹅不怕人的句子;

  交流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鹅。朗读展示眼前鹅的形象。

  梳理出我怕鹅的原因。

  通过多种形式

  读,感悟在“我”被鹅追赶的经历中, “我”对鹅

  鹅对“我”的态度。

  四、明确金奎叔不怕鹅的原因,感悟金奎叔的确很强,鹅很弱小的具体表现。学习8——11自然段

  1、过渡:正当作者极度恐惧、鹅十分猖狂之时,不怕鹅的金奎叔出现了,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呢?组织学生默读12自然段。(重点关注:在金奎叔眼里人和鹅是怎样的关系?找到关键语句“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并指导理解,相机图表板书)

  2、组织学生默读8——11自然段。(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勾画,用“ 勾画出描写描写金奎叔的确很强的句子,用“ 勾画出描写鹅很弱小的句子。自由练读,试着用读来表现出你的体会)

  3、组织学生汇报、研读交流。(重点关注:组织学生通过反复研读金奎叔说的话,在朗读中感悟人的确很强,鹅的命运由人主宰)

  1、学生默读12自然段,勾画出揭示金奎叔不怕鹅原因的语句、理解。

  2、学生默读,勾画、练读,感悟。

  3、汇报、研读、交流。

  梳理出金奎叔不怕鹅的原因,

  在读中感悟金奎叔的确很强,鹅很弱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朗读。

  五、深化主题,揭示道理

  1、谈话:正因为金奎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实在比鹅强,用语言告诉了我,让我别再怕鹅,所以我以后一直不怕鹅了。

  2、引读12自然段。(重点关注组织学生交流我为什么不怕鹅了?用图表的形式相机板书。)

  3、组织学生对比观察我前后对鹅不同态度的图表。(重点关注:组织学生交流还是同样的鹅,还是同样的我,为什么刚开始我怕鹅,到后来却是鹅怕我,我却不怕鹅了呢?)

  4、小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件事,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请同学去生活中去发现这种情况吧。

  1、学生倾听。

  2、与老师合作读12自然段。交流我为什么现在不怕鹅了。

  3、学生对比观察图表,讨论出开始我是从鹅的角度去看,后来我 是从人自己的角度去看,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由于认识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作者前后态度的对比分析,利用图表的牵线搭桥,帮助学生直观系统地理解了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深化了主题。

  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道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牛       和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

  从我的眼睛看

  从鹅的眼睛看

  角度不同                  

  鹅 弱

  我 强

  鹅  大

  我 小

  认识不同

  我不怕鹅

  鹅怕我

  鹅欺负我

  我怕鹅

  结果不同

  课后反思:1、本课笔触细腻,描写生动具体,是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要揭示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想象到的画面,体验到的情绪,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读悟的有机结合,贯穿了整个教学,整堂课做到以读代思,以读促思。如,初读课文时,知道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通过边读边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文字意义,尽快感知课文内容;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悟,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读了有思,思了又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中,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努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落实,本节课而言虽然学生已积淀了许多的阅读方法,但在每一节课中还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历练,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节课中包括了多种阅读方法的演练:如标注勾画,默读、浏览、略读、有感情地朗读指导等,为今后学生自能读书打下了基础。

  3、关注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语言文字是很强的感性材料,同时字字句句也隐含着理性,本课恰好反映的就是理性的道理。如何挖掘语言文字蕴涵的道理是本课的难点,我对文本中关键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充分挖掘,将之图表化、系统化,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要揭示的道理的内在逻辑性,很好地在语言文字内在与外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感悟了作者揭示的道理。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牛和鹅》教后记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

  (牛)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鹅)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2、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牛和鹅》,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牛和鹅》 齐读课题。

  老师从同学们差异的眼神中读懂了,同学们可能在想:老师为什么把“牛”字写得那么小,“鹅”字写得那么大呢?读课文,你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预习了吧?找几个同学来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跟着在心里默读,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你来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来叙述)

  师:你现在知道老师问什么把“牛”字写小,“鹅”字写大了吧?

  生:自由回答:(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师:作者相信这与话吗?他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牛和鹅的呢?

  板书:欺负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牛的做法?

  害怕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鹅的做法?

  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啊!

  师: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有变化吗?

  生:有。(不再害怕鹅,也不再欺负牛)

  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一件事,我记住了金奎叔说的话,而且直到现在还记得他的话,金奎叔的话真有魔力呀,对作者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到底金奎叔说了什么?你能快速地把它找出来吗?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师:那么,关键是其中的哪句话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师:“凭这点”是指鹅凭借哪一点来欺负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是啊,鹅总是凭这点来欺负人,所以我们总是(远远的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师:可是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最怕的事情偏偏容易碰到,你看,作者和鹅便狭路相逢了。到课文中去找相应的段落。

  (生读5、6自然段) 你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生可能抓住第5自然段的句子,体会鹅的[神气])

  孩子们大喊一声,……鹅要咬死我了(体会到鹅的霸道、神气、嚣张)

  师:你能试着读出鹅的神气、霸道吗?

  师:你还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我得狼狈不堪,)你能试着读出来吗?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即把鹅的神气、霸道,又把我的狼狈读出来,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鹅的角度看人,它把人看得比它小)

  师:在你的想象中,由这只神气的、霸道的、嚣张的鹅,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的形象)生活给了我们观察的机会,书籍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学以致用)

  师:当这只鹅,这些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怎样做?心甘情愿的被欺负吗?金奎叔怎么说的?(那咱们可不赞成)

  师:好,我们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时是怎么不答应的?

  他飞快的走了过来,……逃命了。

  师:自由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生动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从金奎叔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师:是啊,正如金奎叔所说,“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确实比它强啊。

  师: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确实比它弱啊。

  师:从牛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啊!

  师:此刻,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师总结:再次出示金奎叔的话

  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得到了启迪,直到现在,仍记者金奎叔的话,其实他是记住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生命应该互相尊重,不论他是强者还是弱者。(修改板书:牛鹅)

  师: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不存在欺负与害怕,只要我们时时换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你曾经讨厌的同学是否也变得可爱了许多?你曾经反感的父母的唠叨是否也亲切了许多?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牛和鹅》教后记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牛)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鹅)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鹅有什么印象?

  2、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牛和鹅》,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牛和鹅》 齐读课题。

  老师从同学们差异的眼神中读懂了,同学们可能在想:老师为什么把“牛”字写得那么小,“鹅”字写得那么大呢?读课文,你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并且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书中的生字新词都认识了吗?那我要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出示词语:任大霖   屁股   饭碗    池塘     惹怒     吭吭     无缘无故    握     掐住   

  扳牛角   吁哩哩哩    挣脱束缚

  师:请你来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来叙述)

  师:你现在知道老师问什么把“牛”字写小,“鹅”字写大了吧?

  生:自由回答:(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三.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师:作者相信这与话吗?他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牛和鹅的呢?

  板书:欺负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牛的做法?

  害怕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鹅的做法?

  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啊!

  师: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有变化吗?

  生:有。(不再害怕鹅,也不再欺负牛)

  2、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一件事,我记住了金奎叔说的话,而且直到现在还记得他的话,金奎叔的话真有魔力呀,对作者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到底金奎叔说了什么?你能快速地把它找出来吗?

  生说,(出示课件)[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师:那么,关键是其中的哪句话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师:“凭这点”是指鹅凭借哪一点来欺负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是啊,鹅总是凭这点来欺负人,所以我们总是(远远的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3、师:可是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最怕的事情偏偏容易碰到,你看,作者和鹅便狭路相逢了。到课文中去找相应的段落。

  (生读5、6自然段) 你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生可能抓住第5自然段的句子,体会鹅的[神气])

  课件出示:[孩子们大喊一声,……鹅要咬死我了]

  (体会到鹅的霸道、神气、嚣张)

  师:你能试着读出鹅的神气、霸道吗?

  师:你还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我得狼狈不堪,)你能试着读出来吗?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即把鹅的神气、霸道,又把我的狼狈读出来,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鹅的角度看人,它把人看得比它小)

  师:在你的想象中,由这只神气的、霸道的、嚣张的鹅,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的形象)生活给了我们观察的机会,书籍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学以致用)

  师:当这只鹅,这些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怎样做?心甘情愿的被欺负吗?金奎叔怎么说的?(那咱们可不答应)

  师:好,我们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时是怎么不答应的?

  [课件出示:他飞快的走了过来,……逃命了。]

  师:自由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生动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从金奎叔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师:是啊,正如金奎叔所说,“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确实比它强啊。]

  师: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同样的道理:[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确实比它弱啊。]

  师:从牛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啊!

  师:此刻,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三.总结:

  [再次出示金奎叔的话]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得到了启迪,直到现在,仍记着金奎叔的话,其实他是记住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生命应该互相尊重,不论他是强者还是弱者。(修改板书:牛鹅)

  师: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不存在欺负与害怕,只要我们时时换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你曾经讨厌的同学是否也变得可爱了许多?你曾经反感的父母的唠叨是否也亲切了许多?

  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欺负           害怕

  不欺负           不害怕

  不同角度           不同结果

《牛和鹅》教后记 篇7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发现作者对牛和鹅前后态度的变化。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4、让学生明白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教时:第二课时

  一、话题导入

  我很少来人民路小学,对这里很陌生,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学校哪儿最美吗?师相机板书:地点名字。

  你们说得都是同一个学校,可为什么大家说的结果不同呢?今天我们学完《牛和鹅》这一课,相信大家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前后有很大的变化。

  三、精读品味

  (1)探求我对牛的态度

  1、最初我对牛是什么态度?谁能很快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牛的图片:这头牛这么大,这么壮小作者是一个小孩子是却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胆子的确够大的的。咱班有胆大的吗?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师相机评价

  (2)体会我对鹅的态度

  1、导语:我不怕牛,那鹅呢?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请你们找一找。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发现我怕鹅。

  3、课文中也有许多地方写了我怕鹅。你们谁来说一说。

  4、生交流,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我对鹅的害怕心情

  a、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l 我怎么走过去?从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我动作很-----(轻、慢),

  为什么要这样走呢?是因为------

  l谁能扮演小作者来读。谁还能比他的动作更轻更慢呢?

  b、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l我已经被鹅鹅逼得没有办法了,我只得------,

  l现在你就小作者,谁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还有谁想读?齐读这句话师相机评价。

  l小结:看来,我怕鹅的程度,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怕到------,怕到-------。

  (3)感悟鹅对我的态度

  1、导语:我那么怕鹅,那鹅对我又是什么态度呢?

  2、用—画出我对我的态度的句子

  3、自主交流:你想读哪句?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不怕比我大很多的牛,却怕却我们小很多的鹅。这是为什么呢?

  (4)理解金奎叔的话

  1、后来我不再怕鹅,这是为什么呢?

  2、找出金奎叔说的那些话。仔细读一读,你是怎么想的?

  3、课件出示:虽然它看得比我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小结:站在鹅的角度看,我比鹅小,可实际上我比他强多了,可以掐--------把它扔-------。因为站在人的角度看,我比鹅强,所以不再怕鹅了。也正因为我站在人的角度看牛,我的确比牛小,所以我不再-------。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看牛和鹅,结果是不同的。

  5、说到这我想起刚开始我们谈到“你们学校哪儿最美”的话题,现在你们能说说有那么多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你从哪些角度来说的呢?

  6、总结:看来,这节课大家真真切切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结果也是不同的。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三、拓展思维

  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来和大家说一说。

  结束语: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那样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就会对事物有一个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了解,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牛和鹅》教后记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回顾全篇。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谁能说一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师:是呀,课文开始就告诉大家,“我们”深信这句话。所以我们对牛和鹅的态度就不截然不同,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喜欢的符号勾画,朗读)

  二、细读探究,引导感悟。

  1、“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

  为什么会这样?(指名汇报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因为“我们”用了牛和鹅看人的角度,所以人轻视牛,而害怕鹅。

  2、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指名汇报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作者终于明白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牛和鹅,(修改板书:牛 鹅)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不能无缘无故欺负牛,也没有必要害怕鹅。

  3、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5-11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释放主题。

  1、快速浏览5-11自然段,找出在这件事中有几位主角?(指名生说:鹅、“我”和金奎叔)板书:金奎叔 “我”

  2、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围绕这三位主角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概括:“我”被鹅追赶,吓得狼狈不堪,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教育我不要怕鹅。)

  3、自由读5-11自然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作好批注。

  4、交流汇报,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 写作 中心)

  (1)指导学生读出鹅欺负“我”时的神气,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不堪。

  ①指导读第5段:

  找出文中描写鹅欺负“我”的句子,读一读,这鹅真是——(太嚣张、太飞扬跋扈、太不可一世、太傲慢、太自以为是......)这时候鹅心里会是怎么想呢?(指名说)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生勾画,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读第6、7段,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

  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我”当时的狼狈不堪?(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

  (指名读——齐读)

  师:我当时真是__(狼狈不堪 抱头鼠窜 软弱可欺 任人宰割......)

  师:这种哭叫不但没有使鹅嘴下留情,反而更——(引读第7自然段)

  小结: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我”的形象的?(指名说:动作、神态、语言)以后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③小小的鹅把一个小孩吓成这个样子,孩子为什么这么怕鹅?( 指名汇报读第1自然段)

  (回到课文开头,师:因为“我”相信了这种观点,也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牛和鹅,而这显然是不对的。)

  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2)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3)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 (指名说:金奎叔说的话。)

  (4)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画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5)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指名生说)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有些时候换个角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乐观。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然后写下来。(生汇报)

  四、总结凝练 ,升华主题。

  师:说的多好呀,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地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灾难带给我们痛苦和不幸,但换个角度讲,灾难不正是激发了全国同胞众志成城、携手并肩、战胜困难、重建和谐生活、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吗? 愿我们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给生活更准确的答案!

  板书设计              

  牛   和   鹅   

  “ 我”         不怕           怕     

  不再怕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金奎叔

《牛和鹅》教后记 篇9

  教学目标:

  一 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 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角度决定行动,决定结果;

  三 通过重点语句的研读,明白对同一事物,角度有很多,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要学会变换角度、调整角度;

  四 运用对“角度”的收获,到链接材料《牛狼之念》中去运用,学会变换角度去重新认识熟知的事物;

  五 读写思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一 研读课文重点语句(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体会鹅的心理和情感。

  二 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难点:链接阅读有关牛的材料,学会变换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一 ppt“课文三句重点研读语句”

  二 阅读材料《牛狼之念》。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全文

  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2 师:看看老师的板书,用你的读来突出重点。学生再读课题,突出了课文的主体:“牛”、“鹅”。

  3 通过初步学习,你知道了牛和鹅有两个什么有趣的特点?

  4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 师:牛大鹅小,为什么我们却怕鹅欺牛?

  生:因为它们看人的角度不同。

  6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鹅在这种奇特的角度的影响下,如何对人凶的?

  二 研读鹅,体会错误的角度导致的荒唐结果

  1 课文的哪些部分在具体描写这只鹅在他的角度的影响下,对我的凶恶表现?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心理。

  句子(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交流:

  生a:我从“一摇一摆”看出鹅很神气, 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生b:我从“扑打着翅膀”看出鹅很凶,追得很厉害。

  生c:“鹅看了看我们”,就好象在说:“这么小的小人儿,胆敢来招惹我。”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

  句子(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拉住我不放。”

  生a:我从“一口”这个词看出,鹅已经被激怒了,非常生气,狠不得一口把我吞了。

  生b:我从“腿也软了”看出我被吓坏了,都走不了了。

  生c:我从“大喊了一声”,看出我们很害怕。

  生d:我们一定喊:“呀!鹅来了!”

  师:真像“狼来了!”

  ……

  句子(3)“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

  2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生:这是一只凶猛的鹅。

  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鹅?

  生:这是一群凶神恶煞的鹅。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这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师:是什么让鹅变得像狼一样凶?是什么让人变得像鼠一样胆小?

  生: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3 这只鹅真的有那么厉害吗?继续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句子(4)“鹅用爪划他……跳进池里,逃命了。”

  ……

  4 金奎叔的角度是什么?学生研读金奎叔的话,得出他的角度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即是“让它这样看好了。”

  5 小结:看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的角度对,有的角度错。我们要注意选择角度。

  三 链接《牛狼之念》,学会试着变换角度认识熟悉事物

  1 链接阅读《狼牛之念》;

  2 在文后写出自己对牛的新的看法和理解,互相交流评论。

  生a:牛并不是胆小的动物,而是一种能保护主人的有智慧、 非常高尚的动物。它值得我们去尊重它,因为它和我们一样,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动物。

  生b:牛其实并不是怕人的,它只是不想跟我们斗,因为它知道我们斗不过它。牛有生命,又情感,我们不该欺负它,而应该保护它。

  ……

  四 总结

  从牛和鹅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这对于你做人和做事有什么启发?

《牛和鹅》教后记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二、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

  (牛)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鹅)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2、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牛和鹅》,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牛和鹅》 齐读课题。

  老师从同学们差异的眼神中读懂了,同学们可能在想:老师为什么把“牛”字写得那么小,“鹅”字写得那么大呢?读课文,你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预习了吧?找几个同学来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跟着在心里默读,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边读边写词语: 扳牛角  掐住   束缚

  师:请你来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来叙述)

  师:你现在知道老师问什么把“牛”字写小,“鹅”字写大了吧?

  生:自由回答:(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师:作者相信这与话吗?他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牛和鹅的呢?

  板书:欺负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牛的做法?

  害怕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鹅的做法?

  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啊!

  师: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有变化吗?

  生:有。(不再害怕鹅,也不再欺负牛)

  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一件事,我记住了金奎叔说的话,而且直到现在还记得他的话,金奎叔的话真有魔力呀,对作者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到底金奎叔说了什么?你能快速地把它找出来吗?

  生说,(出示课件)[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师:那么,关键是其中的哪句话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师:“凭这点”是指鹅凭借哪一点来欺负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是啊,鹅总是凭这点来欺负人,所以我们总是(远远的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师:可是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最怕的事情偏偏容易碰到,你看,作者和鹅便狭路相逢了。到课文中去找相应的段落。

  (生读5、6自然段) 你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生可能抓住第5自然段的句子,体会鹅的[神气])

  课件出示:[孩子们大喊一声,……鹅要咬死我了]

  (体会到鹅的霸道、神气、嚣张)

  师:你能试着读出鹅的神气、霸道吗?

  师:你还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我得狼狈不堪,)你能试着读出来吗?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即把鹅的神气、霸道,又把我的狼狈读出来,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鹅的角度看人,它把人看得比它小)

  师:在你的想象中,由这只神气的、霸道的、嚣张的鹅,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的形象)生活给了我们观察的机会,书籍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学以致用)

  师:当这只鹅,这些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怎样做?心甘情愿的被欺负吗?金奎叔怎么说的?(那咱们可不大英)

  师:好,我们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时是怎么不答应的?

  [课件出示:他飞快的走了过来,……逃命了。]

  师:自由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生动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从金奎叔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师:是啊,正如金奎叔所说,“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确实比它强啊。]

  师: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同样的道理:[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确实比它弱啊。]

  师:从牛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啊!

  师:此刻,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师总结:[再次出示金奎叔的话]

  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得到了启迪,直到现在,仍记者金奎叔的话,其实他是记住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生命应该互相尊重,不论他是强者还是弱者。(修改板书:牛鹅)

  师: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不存在欺负与害怕,只要我们时时换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你曾经讨厌的同学是否也变得可爱了许多?你曾经反感的父母的唠叨是否也亲切了许多?

  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课后反思、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引入,抓住人们对牛和鹅的看法,“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通过前后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变化,来引出金奎叔的话,从金奎叔的话中,引申出课文相对应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通篇采用学生自主读文,抓重点词句体会,教师适时引导的方法来学习,由于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学生在读文、品句中享受了分析、探讨的快乐。纷纷提出了个人的不同见解,并能从文中的重点词句、前后的变化,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结果不同。”并进到学生从学文中总结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物中。

  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老师引得太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从而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牛和鹅》教后记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3.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点评: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点评:使学生对牛和鹅先有初步印象,进而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进行对比阅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快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问: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学生谈不到,师点拨:扳、似的、吭、束缚、掐住,边说边用出示该词,引导学生练读)

  [点评: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点评: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理解课文。

  1.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牛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鹅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印象。

  (2)同位合作这样读一读。

  (3)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在学生谈的过程中用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要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谈,要谈的有凭有据。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提问点拨:牛比鹅大,为什么我们欺牛怕鹅?如果学生注意不到,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理解词句含义]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

  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

  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

  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

  [点评:在学习第一部分进行了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  鹅……,可是……  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3)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

  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

  (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牛和鹅》教后记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师:(课件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板书:牛(生自由说)

  (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把自己比作牛。他还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牛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吃苦耐劳,却又默默奉献。)

  (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生自由答)板书:鹅(牛字稍小,鹅字稍大)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补充板书:和) 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牛字小,鹅字大?)板书:1、主要内容 2、牛小 鹅大

  师: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1)本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我原本十分怕鹅,看见鹅就躲得远远的,后来有一次在金奎叔的帮助下,我再也不怕鹅了。)

  师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注意全面和简洁,这两点你都做得很好!

  (2)为什么把牛字写得小,把鹅字写得大?(生自由说)

  师:牛小,鹅大,从字体上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文中,我们对它的态度也有多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1)生:文中第3、4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我”害怕鹅而不怕牛。板书:不怕 害怕

  2)生:课文开头写作者害怕鹅和欺负牛,而结尾写作者再也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它们形成了对比。

  师:是啊,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5-11自然段)

  三、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谈话)

  2、请同学们读读你喜欢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然后把描写鹅、“我”和金奎叔的语句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你还可以和伙伴们交流交流。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描写鹅的语句(请一生读一读)

  这只鹅真是太——(神气了),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它很神气?(指名说)这时候鹅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真是一只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位鹅老爷的威风?(指名读——评价——齐读)

  (2)继续看看我的表现吧!(请学生读出描写“我”的语句)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我”的形象的?(指名说:动作、神态、语言)以后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读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3)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1)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2)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在与金奎叔的谈话中,“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

  3)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勾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4)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于是我再也不欺负牛了。板书:不欺负(擦去小牛,写上和鹅一样大小的牛。)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指名生说)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生自由答)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领悟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1、读故事,想办法。(课件出示)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生自由谈后课件补充出示——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他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今天我来个“实话实说”。(课件出示话题,告诉学生可选择大屏幕上的话题,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

《牛和鹅》教后记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注意象声词的读音。

  2、反复朗读课文,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课件出示词语: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①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3、指名朗读课文中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四、走入文本,初步感悟

  1、开始时作者对牛和鹅有着怎样的态度?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2、通过前后对比,引导质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口头说说自己的感受。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和鹅》。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牛和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牛怕人,鹅不怕人)所以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

  媒体出示: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指名读)

  2、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能不能用“因为……所以……”来表达。

  3、是呀,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指导读,你读出了什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对这句话的确信吗?(深信不疑……)

  二、深入文本,研读品捂

  (一)抓住不同态度,感悟孩子们的心理(3、4自然段)

  1、我们的这种相信体现在哪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你能从那些句子中读出我们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

  2、对牛: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一点都不怕”、动作“拍、摸、触、刮、扳、骑”对鹅:远远地……才……  绕个大圈子

  3、指导学生抓住不同的心理读好3、4两个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变化的原因。(5——12自然段)

  1、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出示第12自然段)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不再怕鹅、不再欺负牛)

  2、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让我们再次走入作者的回忆,去感受那一段经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被鹅追赶、金奎叔赶鹅、与金奎叔的对话)分别在哪几段描写的?(5——7、8、9——1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文字,边读边想象这几个场景,将描写“我”、鹅和金奎叔语句分别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

  (1)描写“我”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指名读,齐读。

  (2)描写鹅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

  (3)描写金奎叔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以及鹅的狼狈。

  5、再来读第12自然段:为什么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引导学生结合金奎叔的话再次理解)。作者在5——11自然段中只字未提牛,为什么此处却提到我再也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呢?(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

  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8、所以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再读题目,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牛和鹅作为题目呢? (作者是想借牛和鹅两种动物来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2、你在听了金奎叔的话后你会对牛和鹅说什么呢?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你会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任选其一)小练笔。

  3、推荐阅读《两个花盆的故事》,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课后作业)

  板书:                          

  牛        和       鹅                       

  我

  欺                   怕                 

  不欺                 不怕                  、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牛和鹅》教后记 篇14

  一、教材依据:

  本次写字课教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十册教材中的《牛和鹅》一课的生字.

  二、设计思想:

  本课的生字中有比较难写的字,而且字的结构较多,学生对心字底的字掌握不好,为了让学生写好这些字,我重点对字的结构和心字底的字进行了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重点指导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教学重点:指导“点”“竖弯钩”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指导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投影、古诗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同学们,书法练习的时间到了,首先,咱们还是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写的书法作品。

  (课件出示一些同学的书法作品,比较几年来的进步)

  再出示老师的字,欣赏。

  最后出示书法家的,欣赏。

  老师讲解: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和文学、艺术等其它形态一道融铸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学好书法,练得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巨大的益处,但是学习书法又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大家有毅力、有恒心,希望同学们能勤于练习、勤于动脑,人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二)、练习这五个字:

  1、师导:好字不难练,关键是方法。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牛和鹅》一课生字的结构和笔画。(板书:结构笔画)

  2、老师板书这五个字:惹、掐、塘、碗、屁

  问: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3、讲上中下结构的惹字

  (1)这个字怎样写漂亮呢?(从结构和笔画方面来说)

  (2)讲“心”字的写法及“点”的写法:

  ①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老师写(板书“心”)

  讲解:心字左边的点的起笔与卧钩的起点在一条直线上,第二个点在卧钩的中间,第三个点在钩的偏右一点。

  ②讲到点,点分这么几种:(板书这几种点的写法)

  右点:起笔轻,由轻到重,稍按比后即收笔回锋。

  左点:写法同右点,只是行笔的方向由右上向左下,注意它的形态要竖一点。

  竖点:起点较重,由上向下行笔,稍按笔后收笔,它一般用于字头,笔画直。

  ③心的这几个点是:左右右

  ④写好了心,那么“惹“这个字就会写的漂亮了(老师范写“惹”)

  ⑤讲解写字的方法:一看;二想;三仿。

  ⑥写这个字,描一遍,写两遍。两脚放平,腰板挺直,三个一要做到。

  ⑦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⑧展示学生写的字,点评

  4、左右结构的字:

  (1)以塘为例,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边谦让右边,重点笔画:撇、长横)

  (2)其他两个字:碗、掐(结构紧凑、左小右大)

  5、半包围结构的屁:

  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竖长撇要舒展)

  6、碗、屁这两个字中的竖弯钩

  (1)老师书写竖弯钩:起笔顿笔,由轻到重,转折处圆转,顿笔,向上出钩。

  7、学生书写这四个字,老师巡视。

  8、展示学生写的字,点评

  (三)、写古诗:

  1、小结:刚才我们写了这五个字,掌握了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为了巩固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及“点”“竖弯钩”的写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首古诗。(出示古诗:蜂)

  2、讲解:这里边有许多这节课学过的结构和笔画,我们要仔细观察,再写。

  3、学生书写第一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地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4、学生书写第二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光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5、学生书写后两行,老师巡视

  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得老师板书,学生再写

  6、点评

  7、同位交换作品,将写的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8、师:谁得到了一到五个红圆圈?你们有进步,但还要努力。

  谁得到了五个以上红圆圈?说明你们写字比较规范了。

  (四)、总结:

  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请同学们课后将今天所学的结构和笔画多多练习,只要我们愿意练习,就一定能练出一笔好字。

  (五)、板书:

  结构笔画

  左点惹掐塘碗屁

  右点上中下左右半包围

  竖点点竖弯钩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写字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上中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及“点”“竖弯钩”的写法,指导了学生正确使用钢笔,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在课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牛和鹅》教后记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

  (牛)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鹅)的图片:这是什么?你对牛有什么印象?

  2、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牛和鹅》,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牛和鹅》 齐读课题。

  老师从同学们差异的眼神中读懂了,同学们可能在想:老师为什么把“牛”字写得那么小,“鹅”字写得那么大呢?读课文,你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预习了吧?找几个同学来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跟着在心里默读,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你来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可以用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来叙述)

  师:你现在知道老师问什么把“牛”字写小,“鹅”字写大了吧?

  生:自由回答:(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师:作者相信这与话吗?他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牛和鹅的呢?

  板书:欺负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牛的做法?

  害怕 文中哪些词来体现我们对鹅的做法?

  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啊!

  师: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有变化吗?

  生:有。(不再害怕鹅,也不再欺负牛)

  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一件事,我记住了金奎叔说的话,而且直到现在还记得他的话,金奎叔的话真有魔力呀,对作者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到底金奎叔说了什么?你能快速地把它找出来吗?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师:那么,关键是其中的哪句话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师:“凭这点”是指鹅凭借哪一点来欺负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

  是啊,鹅总是凭这点来欺负人,所以我们总是(远远的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师:可是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最怕的事情偏偏容易碰到,你看,作者和鹅便狭路相逢了。到课文中去找相应的段落。

  (生读5、6自然段) 你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生可能抓住第5自然段的句子,体会鹅的[神气])

  孩子们大喊一声,……鹅要咬死我了(体会到鹅的霸道、神气、嚣张)

  师:你能试着读出鹅的神气、霸道吗?

  师:你还抓住那些词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我得狼狈不堪,)你能试着读出来吗?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即把鹅的神气、霸道,又把我的狼狈读出来,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鹅的角度看人,它把人看得比它小)

  师:在你的想象中,由这只神气的、霸道的、嚣张的鹅,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的形象)生活给了我们观察的机会,书籍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学以致用)

  师:当这只鹅,这些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怎样做?心甘情愿的被欺负吗?金奎叔怎么说的?(那咱们可不赞成)

  师:好,我们来看看金奎叔面对这只鹅时是怎么不答应的?

  他飞快的走了过来,……逃命了。

  师:自由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生动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从金奎叔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师:是啊,正如金奎叔所说,“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

  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确实比它强啊。

  师:因为从鹅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确实比它弱啊。

  师:从牛的角度出发,(生)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师:但从人的角度出发,(生)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啊!

  师:此刻,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师总结:再次出示金奎叔的话

  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得到了启迪,直到现在,仍记者金奎叔的话,其实他是记住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生命应该互相尊重,不论他是强者还是弱者。(修改板书:牛鹅)

  师:我们都应平等地对待,不存在欺负与害怕,只要我们时时换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你曾经讨厌的同学是否也变得可爱了许多?你曾经反感的父母的唠叨是否也亲切了许多?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牛和鹅》教后记 篇16

  听《牛和鹅》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聆听了由张芒老师执教的《牛和鹅》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谈话引入,抓住人们对牛和鹅的看法,“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通过前后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变化,来引出金奎叔的话,从金奎叔的话中,引申出课文相对应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通篇采用学生自主读文,抓重点词句体会,教师适时引导的方法来学习,由于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学生在读文、品句中享受了分析、探讨的快乐。纷纷提出了个人的不同见解,并能从文中的重点词句、前后的变化,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结果不同。”并进到学生从学文中总结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物中。

  张老师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 “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八单元《牛和鹅》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像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体验朗读,通过品读我和金奎叔对鹅的不同表现的词句对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态,直至揭示主题等。种种方法渗透自然,过渡巧妙。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我相机提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在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的,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不仅总结了思想内容方面的收获,还总结了学习方法的运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