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

2023-03-15

白杨教案 篇1

  课题                3、白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学习1—12小节,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内在品质,当堂背诵爸爸的话。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白杨)把课题齐读一遍,再读一遍。 二、质疑预设:白杨长在哪里?白杨是什么样的?   (学生提问:作者想借白杨来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比较深入,可见预习较为到位。) 三、带着问题自学(顺便自学生字词)   四、生字词自学反馈  戈壁 清卫士 大分辩摸 干旱软弱 介表白   入沉思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浮起一丝微笑   二、精读感悟 1、师过渡: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   2、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   (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结合注解2)(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小结: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是戈壁滩上的白杨。师板书:戈壁)   (通过注解和课外积累了解到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3、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生齐说: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高大挺秀”,能较快地找到关键信息。) 师:课文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度);大,(体积);挺,挺拔;秀,秀丽。   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生齐读词语)   4“高大挺” 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生读到第5小节——这是写白杨树的?——高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第2个特点是什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   师: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 金 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颇为兴奋,师生合作很愉快。) 5、“秀”(品味爸爸的话) 师过渡: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第12小节)把它读一读看(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2小节)   ①第一句话——本性正直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再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这是它的本性。   (这里的概括有些纠结。学生认为第一句“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不怕苦难,很坚强,与第三句的意思重复了。当教师与他们探讨是否可以认为是“本性”就这么“正直”时,学生不肯苟同。) ②第二句话——生命力强 师:第2句呢,从爸爸的话中读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从“”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还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读出生命力强的感觉)   (学生也先提到适应能力强,经过引导,概括出生命力强,比较顺利。) ③第三句话——坚强不屈 师: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板书:坚强不屈)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齐读第3句话)   (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地注重了概括和理解,忽视了朗读,很可惜。) 师小结: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6、试着背诵爸爸的话。       作业设计  熟练背诵爸爸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   板书设计        3、杨树   环境                           特征                                               外在        内在           戈壁                    高大挺秀      本性正直        (浑黄一体)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第一课时对白杨品质的把握较为简单,在设计时参考了特级教师的设计方案。方案中,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对“高大挺秀”这一特点的分解,“高大挺”落实到爸爸、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当中,并采用边读边分解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白杨到底是怎样的“高大挺”;“秀”又落实到爸爸的话中,而这“秀”是内秀,是白杨的内在品质。这样的分解十分巧妙。在落实过程中,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合理解白杨的内秀都十分有兴趣,效果也较好。  

白杨教案 篇2

  一。激qing导入:

  1.同学们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唱小白杨)

  2。孩子们,你听明白歌中唱的是什么了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看戈壁滩上那挺拔的白杨。(板书:2.白杨)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白杨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4.说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白杨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赶紧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2.大家读得真好!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

  3.棒极了,看来课前大家预习的非常不错,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茫茫大戈壁,你看到的戈壁滩什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一小节。

  2.课件展示: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大戈壁,这里长年干旱,并经常伴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些绿色的生命,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它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语:高大挺秀,你真会读书!

  3.贴一幅白杨图,看,这就是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有什么想说的吗?(像伞,了不起……)

  4.是呀,在这大戈壁上,这么挺拔的白杨是多么令人意外和惊喜啊!难怪兄妹俩会展开激烈的争辩呢!我请四位来同学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四。重点品读白杨特点:

  1.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找一找,画出来。并想一想爸爸说的每句话分别说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重点字词看出来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2.集体汇报:都讨论好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的是(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对,这个"从来"很重要,我们不能去掉,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高大挺直(板书:高大挺直)好让我们一起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直!请你们小组来说,你们找到的是这一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地方呢?是呀,我们想到了茫茫的大戈壁。让我们把第一小节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里?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校园,城市,祖国的边疆,沙漠的边缘}总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这说明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生命力强(板书:生命力强)你们小组找到的是哪一句呢?(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一句,你们读懂了什么?赞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们小组理解的非常好!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3.总结: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崇敬,赞美)

  4.对,让我们带着崇敬与赞美的语气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几句话。男生来读,女生来读,大家一起来读!

  5.大家想一想,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爸爸究竟在表白自己一颗怎样的心呢?他又有什么样的心愿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下课!

白杨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

  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教学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白杨教案 篇5

  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

  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板书:环境恶劣)

  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点生谈感受)

  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

  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

  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点人读)

  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

  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

  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除此之外,爸爸的话让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生谈到白杨不惧任何自然灾害,不怕任何困难的环境。板书:不畏困境)

  师:同学们: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恨不得将白杨连根拔起,以显示它有多么大的威力,而咱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想将白杨冲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那裂开的大口想吞噬掉白杨,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砸在白杨身上可疼了,可我们的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却毫不畏惧地守卫着千里边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爸爸的话。(大家试着背一背,点人背)

  三、寻找共性,理解手法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呢?谁来替他们说说?(新疆究竟是什么样的?爸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爸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师: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呢?

  介绍新疆-----板书:环境恶劣

  为什么去新疆-----板书:建设边疆

  师: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和爸爸的话联系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白杨树和新疆工作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

  师:是的,我们的边疆工作者和挺拔的白杨树之间多像啊!他们不就是一棵棵扎根边疆的白杨吗?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写和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同学们,再看看课文,除了爸爸说的话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还有哪里运用了借物喻人?(最后一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曾经在边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大家可别小瞧这句话,它曾鼓舞着许多人扎根在边疆,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年轻貌美的姑娘,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献身西部的建设者,咱们的新疆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茫茫戈壁变良田,吐鲁番的葡萄比蜜甜,祖国的西部如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开发。(出示新疆现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变化,从而对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有更深的了解)

  四、进行练笔,情感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