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2022-12-30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说过《西游记》里的孙大圣常常在危急时刻拔下自己的一把毫毛,然后吹一口气,就能变出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孙大圣的这个本领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就是他能快速地克隆自己。

  2、同学们还记得克隆到底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感受这“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

  二、研读事例

  1、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克隆,课文特别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是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师相机板书)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第3~5自然段,待会儿请几位同学来为你们介绍。(生自由读)

  3、首先,来看植物。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哪些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生介绍)

  4、除了文中介绍的这些植物,你还知道其它先天会克隆的植物吗?

  (生表述,师相机指导、点评)

  5、那么低等生物又是如何克隆的呢?课文中举了什么例子?

  (指读第4自然段)

  6、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本领先天具备,但是高等动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克隆相对更难,科学家们几经研究才有所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指读每5自然段)

  7、听完这一段的叙述后,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三、感受神奇

  1、既然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那么克隆到底能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你能找到吗?(指名回答)

  (板书:造福人类)

  2、(自由阅读课文第6~8自然段)

  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或有自己的看法,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四、展望前景

  1、课文中只列举出了现在已知的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关于克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魅力是诱人的,它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板书:省略号、前景诱人)

  2、最后就让我们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吧!

  (出示小黑板)

  异想天开: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_____……

  五、板书

  《神奇的克隆》

  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

  造福人类    前景诱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难点: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等。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受神奇

  1、听儿童歌曲《猴哥 猴哥》找出歌词了的克隆现象。

  2、揭示课题

  生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出示:克隆定义 ———— 克隆实验 ————  克隆研究造福人类

  2、复习课文1——4自然段,自行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比赛。

  三、 精读课文  感悟神奇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 “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a.交流

  b.视频观看克隆过程

  c.看图片,谈意义

  2.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6~8,独自思考: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思考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造福人类:

  a、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

  b、挽救濒危物种。

  c、培植人体“配件”。

  出示: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绝”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④气息中止,死亡;⑤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得上的;⑥极,最;⑦绝对。

  出示: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理解“制造”“配件” “装配”

  3.交流“克隆”的利与弊。

  板书:造福人类

  4.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插上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一位克隆专家,你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 (2)表达要有条理 (3)想法要有益于人类

  a.生写   

  b.交流

  四.总结课文  展望神奇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想象没停止,课后请同学们把对克隆技术的了解与展望跟身边的人分享分享。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3

  课题

  8神奇的克隆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冯琪

  学习

  内容

  第41页----第43页

  学习

  目标

  1、借助课文语言文字,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 

  1、上节课,我们读了《神奇的克隆》这篇文章,还记得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那些方面的克隆知识吗?(植物、细菌、高等动物等的克隆)(集体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

  二、设问自学:

  1、自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什么是克隆?

  2、默读第二段,说说这部分介绍了那些克隆技术?神奇在哪?

  植物的克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

  单细胞生物:细菌

  高等动物:克隆羊“多利”

  3、在这一段中,课文用了什么方法介绍“克隆”?(举例子)

  三、交流释疑:

  自读课文,说说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四、巩固提升:(先独立完成,然后二人小组交流)

  1、课文从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等方面说明了克隆技术的奇妙。

  2、世间上第一只克隆羊叫“___________”是_________国科学家在___________年克隆出来的。

  3、《神奇的克隆》 重点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拓展延伸:(全班交流)

  神奇的克隆技术成果,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好处。假如你也学会了克隆,你最想克隆什么?它会是什么样的?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板书

  设计

  神奇的克隆

  培育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

  挽救濒危动物                        造福人类

  培植人体皮肤、器官

  教学

  反思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设计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关注人类生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第二环节: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学生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2、教师引读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第四环节: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五环节:作业超市

  1、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2、讨论:克隆人有什么利与弊?你赞同还是反对?

  3、学习完课文后,你一定有话要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自由写出。

  (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我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我用作业超市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去讨论,去总结,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第六环节:说板书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教学重难点:感受克隆的奇妙。

  我的学习过程

  预习板块:

  1、自读《奇妙的克隆》,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3、通过查字典读准下面生字新词

  4、文中有哪些词语很难理解呢?画出来查查字典,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5、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

  6、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7、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描红、临写。

  赏析板块: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1-4小节的有关介绍,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

  默读第一自然段:联系孙悟空说说什么是克隆?

  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什么区别?小组交流,汇报。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低等生物的克隆。

  2. 读读第五自然段:讨论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3、克隆技术得到发展,它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呢?

  优良品种

  生态方面

  医药方面

  4、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

  拓展板块:

  1938年,汉斯·斯皮曼建议用成年的细胞核植入卵子的办法进行哺乳动物克隆(提出设想)

  1962年,约翰·格登宣布他用一个成年细胞克隆出一只蝌蚪(爪蟾),从而引发了关于克隆的第一轮辩论

  1984年,斯蒂恩·威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这是第一例得到证实的克隆哺乳动物

  1995年,第一个用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的个体----克隆羊多利出世了

  2000年,美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地克隆出一只猴子"泰特拉" ,这意味着克隆人本身已没有技术障碍

  2001年,美、意科学家联手展开克隆人的工作

  运用板块

  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正方:                                                             

  反方:                                                               

  反馈板块:

  1.看拼音写汉字

  kè  lóng  fán zhí  xiān  tiān   jià  jiē    hōng dòng                      

  (    ) (     ) (    )(    )   (     )

  jiā chù   sì yǎng   xiào lǜ  xìjūn     yòu  rén (   )(   )(   )(   )    (    )

  2.读课文,把词语补充完整。

  (   )(   )关头     一(   )一(  ) 

  繁殖(  )(  )     一分(    )(   )

  (  )(  )成效     品质(    )(    )

  濒危(  )(  )     免(   )(  )运

  积累板块

  1、记一组描写科学技术的名言

  2、写话。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后的生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 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科学奥秘的说明文(板书)7.《神奇的克隆》。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2、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面所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或放在学习课文时讲解。

  3、指明说说什么是克隆?

  4、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

  1、过渡:课文还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个前景。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3、搜集相关资料做手抄报。(选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过渡:克隆究竟神起在哪?我们一同细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3、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 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师相机介绍“压条”和“嫁接”。

  4、低等生物也能克隆。生自读了解。

  5、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生交流

  6、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教师引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7、齐读第九自然段

  8、发散思维:克隆技术会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克隆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三、总结课文

  任何一项发明都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就能够更多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3、短文练习:《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谈谈克隆》(选做)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克隆: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7

  一、看拼音,写词语。

  sì yǎng   xiào lǜ   jià jiē   lì rú   yòu rén   xì  jūn  jiā  chù   shǔ tiáo

  (      ) (      )  (      ) (      )  (     )  (       ) (      )  (       )

  二、给加点字注音。

  雌性   濒临灭绝    卓有成效   克隆   一模一样

  三、比一比,再组词。

  殖(       )  例(       )   饲(        )  薯(        )

  植(       )  列(       )   伺(        )  署(        )

  四、修改病句。

  1、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2、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相结合,可以大大增加饲养效率。

  3、李老师上课时对我们的态度非常严格。

  4、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年前刚刚发生的事情。

  五、读句子,选择合适的一项填空,填序号。

  1、蝴蝶____花丛,____树林,____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

  a  穿过 越过 飞过    b  飞过  穿过  越过

  2、红军老爷爷满怀_____ 向我们讲述了红军四团在夺取泸定桥与敌人进行______ 战斗的经过。听完故事,同学们的心情非常______ 。在英雄精神的_______ 下,大家表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a激烈   激动   激情   激励

  b激情   激烈   激动   激励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_____________ 的结合,才能 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种繁殖叫有性繁殖。与之不同的是,无性繁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称________ 。

  2、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年,______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只克隆羊,名字叫 _______.

  4.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在医学上,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词句,读通顺课文。

  2.初步了解克隆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了解说明文中心突出、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的特点,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克隆”,请同学们快速读一二自然段,说说什么是克隆?

  再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意理解,说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个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是科普文章,介绍了克隆的一般知识,说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指名说说:

  本文中心是?

  说明的顺序是?

  5.朗读全文。

  三、作业

  《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什么是克隆?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

  出示: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师指出:这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一般句型:“……就是……”

  指名说一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组合作阅读。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交流。

  指名说说。

  (1)从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个方面来介绍。

  (2)归纳说明方法:

  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组合作阅读。

  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

  2.交流归纳。

  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再分说:可以……可以……

  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总——分——总

  五、总结全文。

  1.集体朗读全文。

  2.指名交流:

  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六、作业

  1.《补充习题》

  2.课外收集一二个克隆的事例。

  板书:

  7.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       神奇

  造福人类——培育、挽救、培植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9

  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及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我采用抓关键语句学习课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师:什么是克隆呢?

  生:克隆就是复制(我把一本书放在复印机上复印一本,我们为什么把这叫复制,而不叫克隆呢?)

  生:克隆是指复制出来的个体要有生命。

  师:你见过克隆出来的生命体吗?

  生:孙悟空在危急关头拔下毫毛,吹一口气,就变出了许多孙悟空(这是神话传说,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做得到了,够神奇的吧!那还有什么也叫克隆呢?)

  生:无性繁殖也叫克隆(那什么叫无性繁殖呢?)

  生: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叫无性繁殖。(跟无性繁殖相对的叫有性繁殖,那什么叫有性繁殖呢?)

  生: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繁衍出来后代,就叫有性繁殖。

  生:就是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师:有哪些植物,从自己的身上切下一部分,插到泥土里,能长出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植物来呢?

  生:海棠

  生:柳树

  生:马铃薯

  生:仙人掌

  生:兰花

  生:银杏

  生:黄瓜

  ……

  师:这些是植物的克隆,他们天生的就有克隆的本领。还有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过渡:既然植物,低等生物都能够克隆,那么,高级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生:可以,英国科学家在1996年就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羊,叫多利。

  生:中国在2002年也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头牛叫“科科”。

  师:那么,像人这样高等的动物能不能克隆呢?

  生:可以

  生:没听说过

  师:世界上是不可以克隆人的,因为克隆的人多了,就造成混乱了。

  师:克隆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

  生: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

  生:可以培育出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

  生: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海豚

  生:东北虎、华南虎

  生:扬子鳄、中华鲟(克隆出这些动物,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调节生态平衡

  生:可以克隆出皮肤、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器官,这些器官坏了,可以更换,让人长寿。

  师:克隆是一项神奇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为人类造福。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②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③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④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⑤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⑥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⑦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2、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②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3、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①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②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七)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八)教学结束

  作文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读课文。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1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 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 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 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 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板书:

  7.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殖

  (1-2)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 神奇

  (3-5)

  神奇的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

  (6-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8课《神奇的克隆》

  教材简析: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这一课,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于文本所描述的关于克隆的一些知识,而在于人类能否“克隆人”。对于“克隆人”我也没有更多的了解,只是在媒体上看到过一些报道,主要是在伦理道德范畴讨论这新生事物的利弊。既然孩子们感兴趣,我觉得不妨和他们交流一番,于是课堂上有了不同的声音:

  生:既然我们人类已经能够克隆高等生物,我想现在一定也能克隆人了吧?(有的认同,有的迷惑)

  师:据老师看到的消息,现在还没有诞生克隆人,但是有些国家的科学家在致力于这项科学研究。

  生:老师,我觉得有克隆人该多好啊!

  生:不好!

  (课堂起了纷争)

  【有没有必要进行讨论,我快速思考着,主要是讨论的指向,如果讨论没有明确指向,那是浪费时间。对于克隆这样新事物,一旦涉及人类的伦理道德的时候,我们该怎样面对,这就是讨论指向,成人有自己的看法,孩子也可以有。】

  师:你们觉得克隆人好不好,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好,比如现在许多大明星都很忙,如果能够克隆的话,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生:我也觉得好,如果能够克隆人的话,我们现在的许多脏活,危险活都可以让克隆人去干。

  生:我也觉得好,如果能够克隆人的话,我们可以克隆出许多科学家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

  师:按照大家的意见,我们要加快研究克隆人的步伐哦。

  生:我觉得不好,如果克隆出一个思想不好的人,那他会给我们社会带来许多麻烦,比如盗窃、抢劫等。

  生:我也觉得不好,我们这个地球人本身已经够多了,如果还有那么多克隆人的话,我们的地球还能承受吗?

  …………

  【孩子们在各自陈述理由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关于克隆的人的利弊问题,或许他们没有评论家那样头头是道,但是他们能够对这样陌生事物提出自己的质疑,至少说明他们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意识值得培养。】

  师:克隆人到底好不好,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我们看待一样事物,应该有一分为二的眼光。克隆人,当他涉及我们人类的道德传统,涉及我们人类的社会交往,涉及我们人类的饮食起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你们说是吗?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与学生谈论很熟悉的《西游记》,主要人物是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但被今天的科学家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克隆”。

  板书课题,克隆。

  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

  2、你们从课题中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有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

  3、交流:

  (1) 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 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顺序是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然后介绍了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接着介绍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最后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 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四、理解感悟第二段(3-5自然段)

  默读第3-5自然段,思考:1、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克隆的“神奇”?

  2、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什么?叫什么名字?有什么重大意义?(小组讨论解答)

  五、理解感悟第三段(6-9)

  默读6-9自然段讨论并解答

  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

  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

  六、作业:收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8.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   神奇

  神奇的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

  教材分析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性文章。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神奇的克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文的基本策略,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的顺序介绍克隆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2.了解什么是克隆,体会克隆的神奇。初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及意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1~4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概括得出:神话中的克隆、高等动物的克隆、植物的克隆、单细胞微生物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分类别”。

  (3)高等动物是如何克隆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相机指导说明方法:下定义。

  (4)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时间、名字的来由。“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3)这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

  3.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6~8,独自思考: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思考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从学生回答中提示出句型:“……可以……也可以……还可以”来引导学生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保护生态方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4.学习第九自然段:

  (1)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体会“诱人”一词的含义,想想它有哪些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将自己从资料上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本组成员听。)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造福人类         无性繁殖

  诱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