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022-12-0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小节。(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3)各抒己见。

  2.学习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习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2)教师朗读第4小节。(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4)讨论交流。(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张钢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5.评出“金点子”。

  五、 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共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教学随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莞、姹、嫣”。会写7个生字“脊、莞、锦、姹、嫣、暇、颇”。

  2.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德国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德国风俗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优美的德国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1、猜猜他是谁:

  提示一、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对印度梵文有很深的研究。

  提示二、他享有“东方学者”的盛誉,当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

  提示三、年轻时留学德国十年,后著有留学回忆录《留德十年》。

  对,他就是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也是选自《留德十年》的。齐读课题,有诗意地读读课题,有哲理地读题目。

  2、你对季羡林先生了解吗?交流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3、导入,读题。

  4、读了课题后,你心里面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当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们一定想到了我们自己养花的情景来。你家里养花吗?你家养花是给谁看的?

  5、季老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书。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画出来,在旁边画个“?”,一会儿提出来。

  2.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姹紫嫣红、脊梁

  (2)指导写字:

  嫣

  (3)引导理解词语: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4)指名朗读,引导正音。

  3、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

  引导学生提问,并在书中标记。

  4、这些问题,在我们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吗?

  5.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德国小镇的课件,播放德国的音乐。

  看图,思考: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爱花。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这个爱花的民族养花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还记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3.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二、品读学文

  1.默读课文,体悟风情。

  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交流(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

  b、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随机出示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造句。

  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交流。体会景美,板书“美”。

  指导书写。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想去亲眼看看这美丽的景色吗?

  b、播放课件,欣赏。

  师:走在这样的小镇上,你有什么感受呢?

  c、指导朗读、背诵。

  3.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这么美的景色是怎么产生的呢?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

  养花的奇特。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1)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境界吗?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例子,

  教师小结。

  5.朗读升华

  师: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

  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生接读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课件出示)

  师: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生接读第3自然段写景的部分,课件出示)

  6.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1)导语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

  从哪看出来?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回到德国看到“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如此长的时间景色依然没有改变,所以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出示句子,齐读)

  (2)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到底指什么?

  (美丽除了指美丽的花,也许作者还指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师: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齐读)

  7.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a、师:正是这样的境界,使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四十五年前,仿佛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梦的?

  引导学生谈理解。(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理解)

  b、拓展阅读,帮助理解。

  推荐课外阅读作品。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我们来看看他写的一本书——《德国印象》的一个片段。

  读书,思考,理解“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c、小结。

  四、积累语言:摘抄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习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阴道”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出示课件八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雪之梦》的曲子引导情境朗读)

  其实,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经成为德国这个国家、民族的习惯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个课题,读出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3、丰富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课件出示词语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     耐人寻味

  1、指名读  (纠正字音)       2、齐读         

  选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二、谈话引入:

  德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城市,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德国,共同来领略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风光.(齐读题目)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欣赏德国的景色风光。

  导语:课文中有两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你能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想想“奇丽”在哪里,“奇特”在何处。

  2. 用——线画出体现“奇丽”的语句,用~~线画出体现奇特的语句。

  3.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情况。

  (二)汇报学习结果,随机引导感悟。

  (一)品读“奇丽的景色”。

  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绚丽景色,体会“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虽然值得赞叹,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这样,“任何一条街”都这样,就十分罕见,这就是“奇”。)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生活中有哪些场面或事物让你“应接不暇”?课文中又是什么让 “我”感到“应接不暇”呢?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无边无际……)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真是既美丽又奇特。难怪“我”禁不住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体会“奇特的民族”。

  1.从哪些句段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2.如果你跟随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

  3.课文中,作者用了两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自己看到的情景,请找出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

  a.   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值得深思,好好地想一想当中的含义)

  b.   这一种境界是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d.  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指导朗读:同学们说得很深刻,当你把美把爱心奉献给别人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赞美与敬佩了,谁能带着赞美与敬佩的感情来读这段话呢?

  导语: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无私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了德国这种奇特的民族,请全班同学再一次由衷地赞美它吧:

  (看板书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领悟做人的真谛。

  导语:四五十年前,季老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2)课件出示,学生进行选择,理解。

  (3)想像说话: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到了什么?(出示填空题: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梦见了_______;梦见了_______)

  (四)积累精彩语句。

  学生交流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语句。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了这个奇特的民族风情,那么它的作者是谁呢?

  (介绍作者及作品)鼓励读书。 

  2、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民族奇特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军事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中国有耔传统美德,锦绣河山,外国有异域他乡风光文化。本组课文学习,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随同作者漫游世界,到德国、泰国、威尼斯、非洲等地方,感受异域风情与文化。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了解非洲的色彩斑斓。

  那么,就让我们跨跃时空乘坐大连港启航的威尼斯小艇跨江过海,驶向蓝色的多瑙河,奔向日莱茵河畔,观赏德国风情特点。齐读课题。

  读课题结合预习,课题有怎样理解?

  本课是季羡林老爷爷的一篇文章。他早年在德国留学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简介作者,季羡林有关资料。(学生自己查的资料,)

  师出示作者图片,及与合影。(师讲解作者95岁生日时,温总理看望他,和他探讨和谐话题)

  德国有关资料:蓝色多瑙河、莱茵河等。

  过渡: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风光美好,民族奇丽。那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的奇丽景色,请同学们看书。

  初读整体感知

  默读,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感受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浏览后交流:

  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结构顺序。

  读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范读录音,注意倾听,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当年的情感,心声。

  学生听后感受。

  学习读法并说怎样读。

  注意生字新词:脊梁(jí  liang),莞尔一笑(莞多音字)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耐人寻味  应接不暇等读音、写法。

  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

  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质疑:画出不理解词语,对不理解内容质疑

  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重点语句,请将自己感想批注在文中。自己反复读、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收获的。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困生,进一步了解学情。

  汇报交流。请同学们把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出来。

  (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顺序)

  第一段:学生汇报感悟后,朗读,突出“花”、“德国”、“在其中重要地位”。

  第二段:学生汇报感悟。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脊梁”。抓住“家家户户”“都”“莞尔一笑”等词语理解。朗读、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等情感。

  第三段:学生汇报感悟,知道过渡句、比喻句在本段作用、关键词意思。师随机出示、重点语句。a“走过任何一条结……迎接不暇”(引导学生弄懂为什么“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想像”春游、秋游,体验朗读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朗读语速稍快,体会花之多,花之类。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耐人寻味的”引导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

  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之美。花,使作者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花美,人也美。

  第四段:学生汇报、出示:a,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体会“没有改变”含义。①“花养在窗户外面”习惯没变②“家家窗口前都是花团锦簇”颜色没变③“爱花之真切”没变。朗读注意“美丽”后稍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读出重音。

  b,“我做了一个花的梦,……的梦”

  引导:作者再次来德国,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是什么梦想?

  答案多元:①各民族都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互相学习。②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希望祖国人民也象德国人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身边 是否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举例说。

  2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

  总结:今天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

  作业:1第三自然段背诵填空训练

  2把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注意①评要有激励性、艺术性,学习方法指导性。如:非常好,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会学习,读书就要这样注意揣摩它的意思。

  ②感情没读出来,谁能再读,让我们的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③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的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在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

  板书

  屋里养花 给别人看 我为人人 奇丽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走在街上 看别人花 人人为我 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看看。

  2、播放德国的风光片,请同学观看,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悟

  1、德国人养花给季老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莞尔一笑  脊梁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读文后汇报。(引学生用书中的话说出来。)

  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到底是怎样一番奇丽的景色,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走进德国,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

  我刚才看见许多句子都被同学们划上了记号,谁先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2、.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3.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4.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四、小结拓展

  师: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四五十年之后,季老先又一次来到德国,此时他又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下节课再讲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1、2、3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 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中国有耔传统美德,锦绣河山,外国有异域他乡风光文化。本组课文学习,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随同作者漫游世界,到德国、泰国、威尼斯、非洲等地方,感受异域风情与文化。那么,就让我们跨跃时空乘坐大连港启航的威尼斯小艇跨江过海,驶向蓝色的多瑙河,奔向日莱茵河畔,观赏德国风情特点。齐读课题。

  如果问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你该怎么读?

  问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你又该怎么读?

  问谁的花是让谁看的你该怎么读?

  在开始我们的神游德国之旅之前,我先要检查一下大家旅行前的准备做好了没有?听写三组词,听完三个词之后再写

  1、脊梁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

  2、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3、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

  幻灯片打出三组词语,生对照批改,并将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地方向其他同学提醒。

  开始德国之旅,找四位学生当小导游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读课文。

  及时点评。

  生回答德国人养花有何特别?

  答: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问:既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走在路上的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幻灯片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迎接不暇。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花的美?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师:不错,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会学习,读书就要这样注意揣摩它的意思。能说说,你还从哪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生: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师: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感情没有读出来,谁能再读,让我们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生:再读。

  师:好,他读时什么词强调了呢?

  生:是“任何”

  师:还应该强调什么词?

  生:我觉得还应强调“家家户户”

  师:请同学们再联系着读读。

  生:练读。

  师:请你来试试。(生读)

  师: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生:就是花太多了,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生: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师:多美的景色,请大家都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生:练读。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从这句能读出那里的花非常奇丽,花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觉得那种境界太美了。我们很喜欢这种境界。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

  师: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点缀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生:我给他补充,我从“山阴道”这个词读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走进树林才有这样的意境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 (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老师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生:我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争芳斗艳,美极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师: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请接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生: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师:谁能自己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生:一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生: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生: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走在路上的人看到的花的海洋,那辛苦栽花的德国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花的脊梁是花的哪里?

  生:花的根,花的茎

  师:真是奇怪的德国人,难怪我们的作者会十分奇怪的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吧”,这样一句话该是怎么样的语气,大家齐读。

  师:那女房东是怎么反映的呢?

  生: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笑,这四个字该怎么读?

  生:微微的笑。

  师:女房东这样的莞尔一笑是十分骄傲的笑吗?那是不是只有女房东一个人这样养花呢?你能找出德国人都是这样养花的证据吗?

  生回答。

  师:这就叫会读书。谈得多深刻啊!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幻灯:“每一家都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境界呢?

  生回答:值日,图书角……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读。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作者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漫步德国街头,共同记录你笔下的美好,完成这首小诗。

  幻灯: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变,

  家家户户,依然(    )

  迎接我的女主人,依然(    )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    ),

  这境界,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特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配乐巴赫《爱的协奏曲》)

  生读自己的诗。

  美丽的诗,美丽的德国,感谢我们这次旅行的策划者,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他不仅文章写的好,也是位品德高尚的人,他曾获得过“感动中国2006全国十佳人物”的称号,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伟大的时刻,播放视频录象。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

  言有物,行有格,

  贫*不移,宠辱不惊。”

  师:这就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他让我转告给在坐的各位旅客,希望这次的德国之旅带给你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希望能给你们心灵上或多或少的震动,这次的德国之旅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8

  一、交流沟通,激发兴趣。

  1、想认识我的请举手!在本节课认为能表现自己的请举手!想看我的礼物的请举手!

  2、看大屏幕,领同学们游览一下欧洲 德国(出示课件)。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介绍哥廷根大学和系羡林。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但他再次来到德国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分段读文,整体感知。

  找同学来分段读文章。1、德国给季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请同学再快速读文、画一画,写一写。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3、汇报。在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针对谈的话进行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从哪感受景色的奇丽?(第3自然段)怎样感受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能结合自己的词来分析景色的奇丽吗?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色呢?

  3)、多美的景色呀,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迷人的景色。

  4)、从哪几个词看出花多?(“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人在街上逛似在花海中”)

  5、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吗?

  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音乐)

  6、汇报(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7、(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真是美的享受。你们来用朗读把老师带入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8、此时你是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9、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

  三、感受民族的奇特

  我们感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汇报:第二自然段,从中读懂了……

  1)、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第1和第2自然段)

  2)、养花的目的是什么?季先生看到德国养的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让给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带着作者的心情来读一读。

  3)、他们这样做,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4)、你从文章中那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5)、分析:“每一家……,人人为我。”

  6)、结合上下文,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7)、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时,他们也看到别人赋予自己最美的东西,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呢?读“这样的境界……”

  8)、正是有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到这样奇特的民族。

  四、在德国我们能看到花海,闻到清香,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这样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2)、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怎样的感受?

  3)、读第4自然段,从中读懂了什么?

  4)、作者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呀?(企盼我们祖国也有这样美的境界。学习德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早日回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5)年迈沧桑的老人见到阔别四五十年的德国,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语言简练)

  六、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有收获,我想说: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给人美丽,给人芬芳;开出绚烂,开出精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