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袁向军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 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请你也写一则成语故事新编。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2
一 导语。
1 在我国语言的宝库中,成语是一朵鲜艳的奇葩。有好多成语中包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这些成语故事,既能增长知识,又能积累语言。 这节课咱们来召开一次成语故事会。
说到成语,你的脑海中会涌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语写在练习纸上吧。
生写成语5个。这些成语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还有其他的成语吗?
师:是呀,生活中到处是学习语文的场所。
2 讲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讲故事的要领提示。
(出示)讲故事,要有一定的情节,即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局。要求内容要具体,有条理,使人能听明白。
一 讲故事,选学法:
1、师:出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故事,你能选一个简单的故事讲一讲吗?
请三个同学讲故事,老师认真听,并简要点评。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三个成语故事, 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现在该怎么学呢?(互相讨论一下)
生:我们可以再提出问题,去寻找答案;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来品一品人物的言行;可以研究一下成语的用法。板书:品人物言行
二 读故事,品言行
师: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品人物言行(板书品人物言行),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生读课文
1 师:我们中国的文学就像一枚橄榄,越嚼越有味道,再来读读课文,对人物有什么理解,拿出笔来划一划,注一注。
2 学完了,挑一个成语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一) 自相矛盾 (注重演)
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
生一读句子,说理解。师:请你把楚国人夸口的话读好了。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会这样夸口呀!
生二读句子,说理解。师:请你边说边演。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随机板书 愚)
师:请一个同学读这段话,再请一位同学读围观人的话,其余的大家一起读。
小结:这样一个头脑简单,不会深思熟虑,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二)滥竽充数
思考:他是怎么演奏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一读句子,说理解。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评:他演奏时的动作都是假装出来的。
生二读句子,说理解,请你来演一演。
这位南郭先生够虚假的了。板书 假
想想,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个南郭先生?出示 学生填
评:多么会(装腔作势)的南郭先生!
评:多么会(装模作样)的南郭先生!
评:多么会(以假乱真)的南郭先生!
一齐读这句话。
小结:没有真本事,鱼目混珠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三)画龙点睛
1、 生一读句子谈理解,生二读句子谈理解。
2、 张僧繇的画技是多么神奇(板书:神)请大家展开想象,张僧繇推辞的话如果用这三种语气来说,分别会是怎样的效果?
张僧繇推辞说: ?
张僧繇推辞说: !
张僧繇推辞说: ……
3、请一位同学来说第一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评:好一个谦虚含蓄的张僧繇!
请二位同学来说第二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
评:好一个幽默诙谐的张僧繇!
请三位同学来说第三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
评:好一个胸有成竹的张僧繇!
4、正因为张僧繇是这样一位充满底蕴的人,所以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的奥妙。想一想,说一说。
张僧繇轻轻一点,点出了 ,点出了 ,点出了……
三 读成语,谈感悟:
1 师:这节课我们品人物言行,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这些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生谈
2 同学们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品人物言行让我们从短短的成语感悟到其中无穷的韵味。 成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语精练,表意丰富,言简意赅,表现力极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成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附板书:
愚
品人物言行 假 栩栩如生
神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典故]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不过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不过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板书设计 :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三则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 成语接龙
2、 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 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 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查字典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 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 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 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 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 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 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 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 用“总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
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
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查字典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 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 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 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 师检查学习情况。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 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 齐读《自相矛盾》。
6、 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 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 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 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 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六、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4)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矛 戳得穿
卖 自相矛盾
盾 戳不穿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1)坏的;(2)不加选择的:;(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 后
齐奏 取得俸禄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不信 惊叹
独奏 只好逃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7
一、拼音,写词语。
kuā 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 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 chuān pèi fú shényùn qiáng bì bì 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 )舌 惊叹不( ) 乌云( )布 张牙( )爪
点( )之笔 电闪雷( ) ( )不舍 名( )其实
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
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 二 )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 )鳃帮,( )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俸禄——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我的盾坚
固得很 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锐利得很 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 、 、 。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 、 。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 、 、 。
4、非四字成语。
例:桃李满天下 、 、 、 。
有志者事竟成 、 、 、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 。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第三课时
1.成语大比拼:
(1)以“自”字开头的成语:自相矛盾——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不
量力——自鸣得意——自圆其说……
(2)成语接龙:滥竽充数——数一数二——二龙戏珠——助人为乐——乐不思蜀
(3)趣味成语:
最重要的一笔:画龙点睛
最贵重的东西:价值连城
最近的距离:近在咫尺
最激烈的竞争:龙争虎斗
最多的罪行:罄竹难书
最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
最短的见识:鼠目寸光
最紧急的情况:十万火急
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最深刻的见解:入木三分
最快的速度:一日千里
最诚恳的道歉:负荆请罪
最大的决心:破釜沉舟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徒劳的做法:海底捞月
最机灵的人:八面玲珑
最坚固的防守:固若金汤
最出众的人:百里挑一
最难过的日子:度日如年
最重的病情:病入膏肓
最迫切的心情:归心似箭
最好的记忆:过目不忘
最贵重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大的嘴巴:气吞山河
最珍贵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
最快的时间:光阴似箭
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世外桃源
最小的地方:方寸之地
最懊悔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2.成语故事新编。(把故事写完整)
滥竽充数
无业游民贾庄这天正在街上闲逛,突然……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三则成语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都是将某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篇幅短小,语言明白如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的来源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2、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闭门羹”“十年磨一剑”“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等。二是来源于民间口语,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脚”等。
※——课件(文字): 成语来源
一是书本记载: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
二是民间口语
板块(二)初读了解
1、你读读第八课的三则成语,是其中的哪一类?
大家都发现了吧,这三则成语都属于古代寓言。
2、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故事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中。
3、你猜猜看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其实,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板块(三)深入理解
1、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
※——课件(文字+插图):自相矛盾+插图
(1)故事中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课件(文字)矛 máo 盾dùn 楚chǔ 锐ruì
戳 chuō
第一行是三会字,要求会认、会读、会写。第二行是二会字,要求会认、会读。注意要把翘舌音读准确!
大家一起来读。(师读)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成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它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课件(文字)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4)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
※——课件(文字)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在这两句话中,蓝颜色的字告诉我们什么?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颜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请你把这两句句子读读,同学们,现在明白寓意了吗?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
※——课件(文字)《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2、刚才学习《自相矛盾》,我们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我们一起来读懂《滥竽充数》
(1)有个同学这样写的,你看对不对?
※——课件(文字)滥竿充数
同学们善于观察,一下子就发现“竽”写错了,他写成了竹竿的“竿”,正确的书写应该是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半部分“于”正是这个字的读音,这样记忆就不会写错了;滥,失实的意思;滥竽,指吹不成调的竽。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就知道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吧,课文指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蒙混在吹竽的行家队伍里充数。
(2)这个成语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齐宣王在位和齐湣王在位,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别是怎样的?找到文中关键句子。
同学们找到了吗,齐宣王在世时……
a※——课件(文字)1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这里使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依靠装腔作势,蒙混骗人,根本不该获得劳动的报酬。)
b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了……)
※——课件(文字)2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是事情的结果,“只好”二字绝妙地反映出南郭先生的沮丧无奈,黔驴技穷的窘相,还能怎样呢?请看现在的南郭先生……)
※——课件(插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看看插图,加以合理的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
(3)现在你一定明白《滥竽充数》的寓意了吧?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终究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3、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在故事中读懂寓意,你能自己来读懂《画龙点睛》吗?试试看。
你归纳的寓意准确吗?用“成语字典”来查一查。
※——课件(文字)《画龙点睛》这则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板块(四)拓展练习
1、古文赏读
a《自相矛盾》是一篇现代白话文,同学们一看就懂。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呢?出自《韩非子﹒难一》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用古文写出了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课件(文字)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自曰(yu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鬻(yù):出卖。
誉之:誉,称赞;之,它,这里指矛和盾。
陷:破,本文有“刺穿”的意思。
于物:对于物体。本句中指盾。
或曰:有人说。
(2)大家轻声读一读。古文虽然意思难懂,读来拗口,但如果对照着刚才学的白话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理解。自己再读读看!
(3)把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试着把古文读好。
b 再试着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古文,对照课文,和同学交流。
※——课件(文字):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chù)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hào)一一听之,处士逃。
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当官的人,这里有嘲讽的意思。
廪(lǐn)食:供给薪俸。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óu)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yú),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现在。
武帝:梁武王萧衍。
诞:荒唐的,不合情理。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2、同学们,成语故事奥妙无穷啊,再请大家一同走进“成语乐园”。
※——课件(文字)成语乐园
※——课件(图片) 三幅成语故事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看图,能给每幅图说一个成语吗?
※——课件(文字)
成语对对碰:
妙手回春 、手舞足蹈、爱不释手、握手言和 、情同手足、心灵手巧
形容极为兴奋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形容医术高明 形容重归于好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 形容十分喜爱:
※ ——课件(文字)分两步
第一步出现:成语接龙
三思而行
点击后出现第二步:
成语接龙
三思而行 行之有效 笑逐颜开 开卷有益 意在笔先 先睹为快 快马加鞭
鞭长莫及 急中生智 智勇双全 全力以赴 赴汤蹈火
※ ——课件(文字)
成语猜猜猜:下列成语中的人物主角是谁?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煮豆燃萁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草船借箭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 望梅止渴 图穷匕见
今天的成语乐园就此止步了,同学们一定意犹未尽吧。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读成语,读好成语,用好成语,领略成语别样的风采。同学们,再见!
三 教学备注
1、根据课后练习五的提示,引导学生感悟成语的哲理:查成语词典,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2、注重学生在平时对于成语的积累以及运用,举一反三。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0
看画面,回忆成语:
1,师:同学们,你们看:精彩的画面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语写在练习纸上吧.
生写成语5个.
师:说说你写的成语吧!
师:这些成语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还有其他的成语吗 你从那里知道的
师:是呀,生活中到处是学习语文的场所.
讲故事,选学法:
1,师:出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故事,你能选一个简单讲一讲故事吗
请三个同学讲故事,老师认真听,并简要点评.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三个成语故事,可是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现在该怎么学呢 (互相讨论一下)
生:我们可以再提出问题,去寻找答案;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来品一品人物的言行;可以研究一下成语的用法.板书:品人物言行
读故事,品言行
师: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品人物言行(板书品人物言行),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生读课文
师:这几个词语,你能读准吗
戳——戳穿
禄——俸禄
繇——张僧繇
爪——张牙舞爪
师:我们中国的文学就像一枚橄榄,越嚼越有味道,再来读读课文,对人物有什么理解,拿出笔来划一划,注一注.学完了,挑一个成语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品言行,读故事.
自相矛盾
生一读句子,说理解.师:请你把楚国人夸口的话读好了.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会这样夸口呀!
生二读句子,说理解.师:请你边说边演.
(板书随机板书 愚)
师:请一个同学读这段话,再请一位同学读围观人的话,其余的大家一起读.
小结:这样一个头脑简单,不会深思熟虑,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二)滥竽充数
生一读句子,说理解.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评:他演奏时的动作都是假装出来的.
生二读句子,说理解,请你来演一演.
随机出示动画,这位南郭先生够虚假的了.板书 假
请一个同学读这句话,另一位同学演一演.评:多么会装腔作势的南郭先生!
请一个同学读这句话,另一位同学演一演.评:多么会装模作样的南郭先生!
请一个同学读这句话,另一位同学演一演.评:多么会以假乱真的南郭先生!
一齐读这句话.
小结:没有真本事,鱼目混珠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画龙点睛
生一读句子谈理解,生二读句子谈理解.
张僧繇的画技是多么神奇(板书:神)请大家展开想象,张僧繇推辞的话如果用这三种语气来说,分别会是怎样的效果
张僧繇推辞说: ……
张僧繇推辞说:
张僧繇推辞说: !
3,请一位同学来说第一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评:好一个谦虚含蓄的张僧繇!
请二位同学来说第二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评:好一个幽默诙谐的张僧繇!
请三位同学来说第三种语气,轻轻一点由你来读,其余的大家一起读.评:好一个胸有成竹的张僧繇!
4,正因为张僧繇是这样一位充满底蕴的人,所以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的奥妙.想一想,说一说.
张僧繇轻轻一点,点出了 ,点出了 ,点出了……
读成语,谈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品人物言行,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这些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 生谈
品人物言行让我们从短短的成语感悟到其中无穷的韵味.
附板书:
愚
品人物言行 假 栩栩如生
神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1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 , 。霎时间,只见 , ,被点上眼睛的龙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 。
1、将上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2、文中“惊叹不已”的意思是:
游客们“惊”的是 ,“叹”的是 。
3、这段话出自成语《 》,用来比喻
4、你还知道哪些带“画”字的成语,写几个:
5、这段话主要写 。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 )用手一碰,( )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 )把耳朵掩住,响声不( )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下列成语和《掩耳盗铃》一样均属于寓言故事,请划出其中的错字并修改。
座井观天( )克舟求剑( )守珠待兔( ) 拨苗助长( )
杞人优天( )黔驴伎穷( )坏弓蛇影( ) 南辕北澈(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并用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3、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4、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后的感想。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2
一、看拼音,写词语:máo dùn shén yùn pèi fú ( ) ( ) ( )qiáng bì bī zhēn ruì lì ( ) ( ) ( )二、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竽充数 画龙点( ) 张口结( )惊叹不( ) 张牙( )爪 乌云( )布三、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写在后面的括号内:1、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 )2、南郭先生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3、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4、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 )( )四、分别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写一句话:1、“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写句子: 2、“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写句子: 五、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1、 将划“——”的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愿意。 2、游客们“惊”的是 ,“叹”的是 。3、想象一下,游客们此时会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六、趣味成语:1、十二生肖进成语:( )目寸光 九( )一毛 狐假( )威守株待( ) 叶公好( ) 画( )添足万( )奔腾 亡( )补牢 杀鸡儆( )( )犬不宁 ( )急跳墙 狼奔( )突2、成语接龙:聚精会神——( )——( )——( )——( )坐井观天——( )——( )——( )——( )七、读读下面的成语,和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老马识途 惊弓之鸟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 买椟还珠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3
今天教学第8课《成语故事》的前两个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对把这样浅显的成语故事安排在五年级教学很不以为然。因为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
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我反复琢磨教材,发现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 “滥竽充数”的结果,如“喷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这样一来,本课的训练点就找到了。抓住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那么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确定呢?首先朗读方面,对于这样短小直白的文章,五年级学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么第一个学习起点就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其次,虽然课前学生都能说出三个成语的意思,但这样的知识来源,要么源于前一天晚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要么源于过去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知半解的认识,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感悟。因此,第二个学习起点应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走近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获得一次心灵的体验。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一、抓住语言,读出“矛盾”。
(第一则故事教学实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矛是战场上用来攻击敌人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可以刺人。
师:这个刺字,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戳。
师:对,戳就是“刺”的意思。跟我读:戳,谁能给戳再组个词?
生:戳穿。
生:邮戳。
师:那么盾又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盾是战场上用来抵御敌人用的,样子宽宽大大的,是长圆形的。
生:也有长方形的。
师:那么,怎么样的盾才是好盾呢?
生:越坚固的盾越好。
师:好,请你来卖一卖你的盾。
生读文中句: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嗯,有点夸口的味道了。谁再来叫卖自己的盾,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哎,他强调了这几个词:坚固,什么矛,戳不穿,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感受他更像在吹牛。
师:这个吹牛,就是文中说的——
生:夸口。
师:谁能再给“夸口”换一个词,刚才那个“吹牛”太口语化了,能不能换一个?
生:夸耀。
师:好,那么谁来夸耀一下他卖的矛?怎样的矛才是好矛?
生读文中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听出来了,你的矛的确很锐利。谁也来推销一下自己的矛,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好,现在我们到集市上去。
师引读: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读: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生读: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读: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读:那个楚国人——
生读: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话结结巴巴。
师:是这样吗?你再读读后一句话。
生: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他说话了吗?
生:没有。
师:看来张口结舌并不是说话结巴的意思呀,对不对?
另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举手说:张口结舌是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意思。
师:那么这个楚国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说不出来呢?
生:因为理屈。
师:他为什么感到理屈了?
生:因为他如果说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坚固了,如果说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么锐利了。所以他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评析:这一段的教学从课题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识“矛盾”。然后又通过“怎样的矛是好矛?怎样的盾是好盾?”创设学生叫卖“矛盾”的情境,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楚国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这是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础。最后通过理解“张口结舌”自然引出成语所蕴含的意思,回扣“矛盾”。]
二、抓住动作,揣摩心理。
(第二则故事教学片断)
师:南郭先生混进宫中,靠着装模作样,居然也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当他手捧着到手的钱,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这个齐宣王真是太傻了,被我轻而易举就骗到了钱。
生:哈哈,看来这个皇宫里还真好混啊,像我这样没本事的人也能领到俸禄,真是太棒了!
生:想我入宫前,过的是穷困寒酸的生活,如今今非昔比,我也有钱啦!
生:只要在宫中装模作样就能够领到钱,这样的日子要是能一直过下去该多好啊!
师:好景不长。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瑉王继承了王位。他也是个喜欢听吹竽的人,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这个南郭先生——
生:只好逃走了。
师:他为什么要逃呀?
生:因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他就不能再混水摸鱼了。
生:他要是不逃,被发现他滥竽充数的话,就会犯了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师:所以,他还是逃命要紧,赶紧逃吧。那么,当他逃回家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唉,看来没点真本事,这日子还真不好混啊。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早知道会有这一天,我就该好好跟着那些有本事的人好好学吹竽了。
生:幸亏我逃得快,不然被发现,我这小命就完了。
生:赶紧学点真本事吧,要不然,我又要过以前那种穷困寒酸的苦日子了。
[评析:这一个片断的教学紧紧抓住文中的两个动词 “混”和“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课后反思:这节课教学扎实,训练到位,学生的活动面大,思维活跃,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语言的亮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出乎我原先的预设。我想,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上课之前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对训练目标的科学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充分认识和准确定位,使这篇看似平常的老教材也能焕发出新课程下的生命活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解读
高林生
先来说说成语和成语故事。大家知道: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成语的来源大致有四: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因此,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接下来简单说一说“故事”。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语言是动性的。前面罗罗嗦嗦说了一些关于成语和成语故事的闲话,算是破题吧。
既然这一课是这种形式的课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至少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以我看,这三则故事,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1.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2.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材解读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顿: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