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
时间: -11-01 周三, 上午11:42 标题: 窦桂梅《生命的初念——公开课教学感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样的话让人产生无限的希望与乐观。可是,燕子可以再回来,杨柳每年都爆青,桃花依然会开放,但当它们以看似相同的面容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否留心过——它们,即便是去年的燕子,也是长大抑或变化了的燕子;杨柳和桃花呢,怎么会是去年的树叶和花瓣呢?
这让我想起了经常要面对的语文公开课教学。
时下很反感公开课。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作假、表演、缺乏日常课的朴素真实等。我想,使公开课陷入窘境的,是出了差错的评判标准,而非公开课本身。
就我来说,因为很多时候,我的公开课会以同一教学设计教授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学生。不管教学对象差异多大,课堂设计的流程基本是一成不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你来不及了解学生——这种严重背离教学规律的、机械死板的课堂,多么荒谬而令人生厌。长此以往,这样的公开课会让我们越发远离学生,远离教学的本真。
但另一个事实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的公开课形式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如何上好公开课或许是我们这些特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没有相同的相遇。
每一节公开课我们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学生,而每堂公开课因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必将生成不同的叙事风格,构成一幅幅别具特色的画卷:有的是清新宜人的风景画,有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素描,有的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有的是宁静致远的山水写意……
记得第一次教学《圆明园》时,我设计了“走近文本(走近圆明园)—走进文本(走进圆明园)—走出文本(走出圆明园)”三个不断深入的层面。在理解文中英法联军的“任意毁坏”时,我想当然,以为学生没有亲眼所见,理解会有困难,于是出示一段资料,让其理解,接着再让学生把感受带到句子里,朗读体会。我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起到拓展课外资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