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

2020-02-09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