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

2019-11-2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诗歌、课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课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李杜”。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
2.提问解题。
(1)黄鹤楼在哪里?出示图片。
明确: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2)谁送别谁?
明确:李白送别孟浩然。(板书)
(二)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朗读词语,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个性化朗读词语,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4.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5.过渡: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凝望着孟浩然的帆船渐渐远去,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一齐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