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解读]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环境。课文中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文字等)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是谁为谁而作?
2、自主定位: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设疑读诗,反复指导:
1、回忆第8课《成语故事》中学到的“画龙点睛”的意思。以此为契入口,找寻“题眼”。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相机进行停顿的指导。
3、再读诗句,发挥想象,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的?
再次所复朗读诗句,相机进行平仄的指导。
三、诗文对应,通读感知:
1、你们认为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2、提出学习要求: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多读几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3、带着问题:全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情景?或者说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交流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情感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古诗一、二两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
③指导读。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