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设计

2019-07-30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他们的见闻比较广。有一些孩子真的去过海南,亲眼见过红树林。这对于学习本课来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亲临的体验,学习的兴趣也会很浓。另外他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