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2

2019-05-31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语言故事的特点和《伊索寓言》。

2.细读课文《狐狸和乌鸦》,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当,并引导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  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3.每人选择其中的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三个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4.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分别说说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内容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感受形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4.出示生字词:狐狸    葡萄    谗    酸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葡萄”的词尾都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四、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狐狸想吃葡萄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够)

2.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 “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课文永乐一个词——无望 

* 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 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事实真的如此吗?

* 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