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和话题。关于鲁迅教学的文章和书籍不知凡几,然而这种重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事实上,我们一直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鲁迅及其作品,进而从中汲取他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资源?
近日,国内第一本研究小学鲁迅教学的著作《亲近鲁迅》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发建身在鲁迅故里,立足基层讲坛,对小学鲁迅教学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和开拓性实践。他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认可和赞誉,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亲近鲁迅这些充满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就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复苏
记者:《亲近鲁迅》是第一本关于小学鲁迅教学研究的著作。在你的从教经历中,你是怎样对鲁迅教学产生兴趣和思考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的?
刘发建:个人喜欢鲁迅和教学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境。很多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的人士,都反对让孩子读鲁迅。近年来中学校园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童谣,说明“鲁迅”已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这多少有点令人感到不安。
2005年,我前后听了近10个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到课堂里伟大的鲁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我被刺激了,开始怀疑这样的鲁迅教学。最初的设想就是为一线老师从儿童视角开发一个《鲁迅课堂教学专辑》。后来在恩师周一贯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立足课程研究的角度,对建国以来的小学鲁迅教学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这项研究是极其艰难的,因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建设,小学鲁迅教学几乎不曾进入研究的层面。
鲁迅教学的问题,一是课堂问题,一是教材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教学思想的问题。鲁迅,不单纯是作为一个文化名人进入教材的,他也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亲近鲁迅》不单纯是引导孩子们亲近伟人,更重要的是亲近母语,亲近民族文化,为学生的生命打下民族精神的底色。
记者:提到鲁迅和他的作品,许多师生都觉得不容易读懂,然而你在书中多次引述王富仁先生的观点“鲁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你是基于何种教学体会理解和支持这一观点的?
刘发建:王富仁先生这个观点,对我启发极大。在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鲁迅在聆听“美女蛇”的故事时,就亲昵地称女佣为“长妈妈”,而后来女佣不能解答“怪哉”是什么东西时,他就直呼“阿长”了。这就是鲁迅的孩子气。这种孩子气在《阿长和山海经》和《少年闰土》中更是表露得淋漓尽致。
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忌讳,只有真实的袒露。正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忌讳的文化氛围中,面对鲁迅的赤诚袒露,我们无所适从、无法理解。我们常常以忌讳的眼神解读鲁迅,自然就读出一个怪异的鲁迅。
亲近鲁迅这些充满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就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复苏。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同学们吟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大多数学生感叹自己现在的童年生活就如当年的鲁迅一样无聊苦闷。
鲁迅作品中的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的是孩子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但又没有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迎合儿童,而是给孩子一种呼朋引伴的感觉。在真实大胆地袒露人性方面,鲁迅是无人能及的。他完全是从儿童的直观感受出发,抛除一切观念,真实地袒露自我。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可以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