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2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 【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两人读。(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沐浴在如水的月色里。)(你的朗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课件播放歌谣】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听了母亲的歌谣,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歌声好像从遥远的天边传来;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
①指名读。②母亲是怎样吟唱的?(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
③是呀,这就是吟唱。这样的吟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的就像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听着这样的吟唱,我们的心都醉了。(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令人陶醉,仿佛闻到了芳香。)(母亲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
④女生齐读。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的教室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3、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指名读。①“混沌 ”是什么意思?(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因为当时的作者还是个蒙童。“豁然开朗 ”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明白了。)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好。
5、听了母亲的歌谣,作者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呢?自由轻声地读一读歌谣。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嗓音很甜美,请她给咱们读一读。指名2名女生读。
6、从歌谣中你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母亲的辛劳、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十分向往。)
7、云南云南,彩云之南,那儿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有云南典型的建筑瓦屋和楼。歌谣表达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歌谣吧。
7、那时,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
【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名读。
7、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这两个“长”有什么不同?
(前:生长。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常会改道。黄河就曾经从作者的家乡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上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不出庄稼来。)
(后:产生。家乡的歌谣正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文化传承给了幼小的作者,使作者的心明朗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母亲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