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

[教材解说]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被收录在 “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另外,课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值得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借鉴写作方法。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出现的三个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充分感受红树林的各个特点以及红树林的精神。
4、通过列题纲训练,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组织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
红树林对于贵州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五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翻阅家庭藏书、到图书馆查找、向他人咨询、上英特网查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我们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策略及教法设计]
1、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1的教学。
2、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深入理解语言,积累生活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3、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用课件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 出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4、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红树林介绍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一举多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贯穿于整节课,配合教学。
1、 动画效果
课件中收入了大量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还有演示性动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