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教学时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分步学习,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填空,为习作做准备,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层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十册教材《红树林》
2、学生情况:台头小学的学生属于海淀区最边远的地区,所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农民的孩子及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见是比较少,红树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陌生,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理解课文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电脑的学生积极查阅了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
3、教学方式:因学生对红树林比较陌生,可借助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
4、教具准备:自制ppt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到四层意思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自学
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板书)
①远观红树林。②近赏红树林。③红树林的繁殖。④红树林的精神。
(2)上节课遗留了哪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文中加以解决)
整合为:①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海上奇观?
②最想了解红树林的繁殖
③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进行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交流:如有新的感受,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
(二)汇报学习,共同感悟边
(边汇报边有感情朗读 ,谈到哪句有感情读哪句,用运过多种方式读:分男女生读、评读、配乐读等)
1.汇报第2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并与陆地上的树比较,显出神奇;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绿浪翻滚。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同学欣赏欣赏远观时的景色投影(运用投影印证书中的景色描写,并使学生直观感受远观红树林时的神奇壮丽)。
2.汇报第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