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说课

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16课《桥》。作者谈歌。这是一篇微型小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 “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说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情感目标:
1、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老汉的精神,并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动作语言神情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作如下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以及舒缓的音乐。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3、收集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例子。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
② 运用朗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本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人物语言的刻画也极具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势比读,如范读、对比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③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六、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同时,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阶段,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