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童年的发现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认识本课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3.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内容预设预设可能导学策略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学生可能会比较惊讶和佩服,都会说出他的聪明、机智、爱动脑、爱思考等。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2.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3.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内容预设预设可能导学策略 2.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课堂交流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学生会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 内容预设预设可能导学策略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流程图。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