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重点词句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走进童年的画面,读出作者真实的感受。
    2.结合作家林海音的相关背景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读出作者对童年消逝的淡淡感伤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懂得珍惜童年。
 教学重点:对文中描绘的四个画面进行品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一、复习导入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探究内容
(1)搜寻童年的画面
1.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起)
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2.生自由朗读后交流童年往事。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追问骆驼队去处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课文描写描写童年趣事的记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童年“画面”,将记忆锁在每一个画面上。)
(二)品读童年画面
 1.让我们再一次捧起书本,走进童年的画面,反复阅读文字,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幅画面深深地定格在你脑海里?
 2.交流:读读画面,说说印象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重点品读)
●不仅看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
 师:再次读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预设: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出示该段话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途,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