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又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也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 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用时间、地点、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指名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6、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