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设计理念: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配乐朗读课文,体会父爱如山,儿子对父亲的信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地震无情,人有情》的视频;《生死不离》的mv,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述:请全体同学肃立,今年的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的四川汶川县发了里氏8.0级地震,当时地动山摇,美好的家园倾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次地震中,共有8万余人遇难,中共中央决定5月19,20,21日是全国默哀日,国旗低垂汽笛长鸣,.让我们为在这次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愿死者安息吧!
2,师生默哀一分钟.
3,师述: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4,播放《地震无情,人有情》的视频.
5,师述:1994年,美国的洛杉矶也发生过大地震,在抗震救灾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的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讲了其中的一件事.
6,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①自学生字,词语.
②回答问题:
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怎样的人.(了不起)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①小组讨论,交流.(第一至 小组的同学阅读第1至12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第 至最后一小组的同学阅读第13至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
②小组汇报,交流.
③师小结.
3,学习"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
⑴提问:是什么信念能让这位父亲坚持不懈地挖38个小时
⑵学生回答.("我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⑶思考:这句类似的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3次)
⑶师述:这是一种决不放弃,生死不离的信念.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要有这种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救出更多的幸存者,才能让生者更坚强.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这是5·12大地震期间制作的mv—《生死不离》.
⑷播放《生死不离》的mv.
⑸在mv音乐声中齐读这句话,要读出父子之间生死不离的情感.
4,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最后一自然段.
(6个同学一个小组,两人读父亲说的话,两人读儿子说的话,两人读叙述者的语言,最后一组同学相机安排.)
⑵指名小组上讲台读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播放《生死不离》的音乐,父子在读的过程中可据语境做相应的动作.
⑶师作简单的点评.
5,师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和儿子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决不放弃,儿子信赖父亲,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1,如果这位父亲在连续挖了38个小时后,他发现的是儿子的尸体.这个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个故事的结局写完.
2,写一件关于父亲或母亲关爱我的事情,注意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动作,通过这些描写来体现这种父爱或母爱的伟大,也要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