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设计思路: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
1、播放影片片断,感受灾难。
2、引入课题
你能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合作探究 交流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父亲了不起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a  生谈体会,(时间长、困难)b  看课件:书上的插图,并配以音乐。c  渲染气氛:书上并没有具体描写父亲是怎么挖的,可是看到他现在 这个样子,我们不难想象,面对着坚硬的钢筋水泥,面对着锐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砾,父亲是怎么挖的呢?d  生想象(是呀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父亲就是 这样挖的,他忘记了痛苦和饥饿,忘记疲劳和危险,坚持不懈地挖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