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合作探究,自主建构。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我设计如下学案。把研究教师怎样“教”转化为研究学生怎样“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能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真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第一课时《数的世界》。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自然数或整数。
2.让学生掌握倍数和因数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准确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经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习难点: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前完成):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第三页内容,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让学生在一个乘法算式或一个除法算式中,找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搜集带数据的有关故事或其他材料,走进超市看物品的价格,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自学检测:
(一)自学指导(说说你的看法):
1、通过阅读教材,你学懂得了哪些知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3、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带有数据的资料。比如:我国的领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几乎和整个欧洲的面积一样大,约等于40个英国,或17个法国,或26个日本,句世界第三位。
(二)自我检测(试一试你的能力):
1、在下面的数中找出自然数和整数:
-3 5.8 7 -6 7/10 -21 0.5 96 769 0 780 3/5 576
2、在算式6×5=30中,()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三、交流探讨(集体智慧无限):
1、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
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举例说明。
如:在算式20÷5=4中,20是5和4的倍数,5和4是20的因数。而不能说20是倍数,5和4是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学生交流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活学活用(展示自己的风采):
(一)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36是36的()a 因数 b 倍数 c 是因数也是倍数。
2、27能被9()a 除尽 b 整除 c 除不尽
(二)我当裁判:
1、自然数都是整数。()
2、因为12×3=36 ,所以36是倍数,12和3是因数。()
3、一个自然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0除外)。
(三)提高练习:
1、写出48的全部因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写5个)
a 3倍数有 ( )
b 13的倍数( )
c 9的倍数 ( )
3、一个数是36的因数,同时又是36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什么数?
五、自我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和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许多家长及学生都认为阅读只是读文章或故事书,很少有读数学课本,一些老师也认为数学有什么好读的,只要把概念和公式记熟就行了。都是老师讲过内容后才让学生看一下教材内容,背会概念和公式就算了事。
我认为数学教材也需要进行阅读,并且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更能收到良好效果。
这学期,我采用先让学生预习明天所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在课堂上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每个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试着解决问题;然后全班学生交流重点和难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把难点理解透,把重点掌握好。然后,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以往学生死背概念的方式。课下让学生适当进行复习,这样由自己预习(找出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学习检测(反馈练习)——自我总结(理清思路)——课下复习(巩固知识)把握好这五个环节,学生的学习会更好,掌握知识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