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在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在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会运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求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若干张长16cm,宽12cm的长方形纸以及若干张1cm,2cm3,cm,4cm的正方形纸和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因数?
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1、出示主题图:陈老师家贮藏室的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预设:a:铺满
b:使用的地砖是整块
c:铺的地砖是正方形
d:地砖必须是整分米数
2、动手操作
师:陈老师给大家准备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那我们现在就用这张纸代替贮藏室的地面,根据上面的4点要求,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或者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逻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记录:1cm,2cm,4cm(教师幻灯片出示已画好的纸)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1、教学例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还有其他的摆法么?为什么3cm的正方形不行,而1cm,2cm,4cm却可以?
生:因为1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2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cm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而3cm只是12的因数,却不是16的因数。
师:也就是说,只有当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才能符合标准。
师:那么,除了1、2、4,12和16还有其他的因数么?
师:把他们所有的因数填入椭圆中。(一个同学黑板上贴,其他同学自己纸上)
(出示两个用硬纸板剪成的椭圆,分开贴在黑板上。)
师:(再出示2个椭圆,按照集合图的形式放)如果把2个椭圆按照这样放,那这些因数应该怎么填?在你自己的纸上填一填。(一个同学黑板上贴)
师: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想的?
生:相交部分填1、2、4,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另2部分表示它们剩余的因数。
师:因此,我们把1、2、4叫做16和12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最大公因数。
揭示课题:最大公因数
师:黑板上的这图画,叫做集合图,用它来表示,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2、教学例2:怎么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师:接写来我们来算一下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在你的纸上算一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中交流,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
b:先找出18的因数,再从18的因数中找出27的因数
c:先找出27的因数,再从27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d:利用分解质因数找最大公因数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18的因数有:1、2、3、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