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计 者:杨羽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二校
指导教师:孙湘文 沈阳市教育研究室
殷 杰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小学教研室
童 琳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二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五年级数的奇偶性(活动2)研究加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最后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活动2)。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在本单元中又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学习了 2、3、5的倍数的特征等。通过数的奇偶性(活动1)的学习,了解到奇数和偶数在自然数序列中的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数的奇偶性(活动2)的内容,主要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由于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前后联系又很紧密,知识的抽象与严谨性十分鲜明。因此在单元最后,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它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公理化与结构思想。
4.我的思考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活动2)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难点并不在于在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掌握,而在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贯穿于全程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方法的运用。
能够通过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地、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巧妙的论证,从而建构出规律性的知识内容,并再次在实践中检验规律这是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才是衡量教师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学生本堂课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本堂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以学生猜测和验证后的结论为主,着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是用什么方法发现并验证规律的,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而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更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表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得到了更动态的纳入。同时在以后新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将会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我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饶有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够全面仔细,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归纳能力上比较欠缺。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也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逐渐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关注程度较好。
数学思想正在逐步建立,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先考虑到根据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依据已有经验和能力,选用恰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