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上册人教版课文阅读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见《教师用书》及教学设计意图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乌兰浩特市教研室 吴玉林
学生课前预习(预习内容见《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预习题纲》,为便于了解,将部分习题列举如下):
1、给加点字的字音
初三 比赛 曲线 一幅画 虽然 春风拂面 肖复兴 缩短 模模糊糊
2、在课本相关字词旁边标注加点的字意思,写出划线词语的同义词莫名其妙 余晖 窗棂 摇曳 堪称楷模
3、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在小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区别不同的年级选择适当的内容安排学生课外自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减轻了课堂教学压力,有利于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在“刀刃”上。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围绕课堂阅读教学,区别不同年段,在课前安排了预习,课后安排了延伸练习。课前预习内容因年段而异。低年级课前主要进行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一年级上学期一般在课内进行),在学会了查字典以后还可以给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照字典标注拼音与给汉字注音有区别)。中高年级还要了解、标注一些字词意思,有的还可在课前查阅有关作者、课文写作背景及某方面知识的资料。课文前 “预习提示”也应在课前完成。以上所提的是基本的预习要求,课前预习内容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学校可结合本地区和学校教学实际,编印一定分量的预习题,长期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必将加强学生语文基本功。】
教师准备:课件(另附)
教学课时:100分钟
预习、精读、练习(一)(40分钟)
主要任务:初读课文,学习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后,师生互问候,开始上课)
一、板题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在写“片”字前)“片”字第一笔是什么?
生:竖撇。
师:对(板书竖撇以后)下一笔是什么?
生:竖。
生:横。
师:应该是竖(板书竖并继续板书课题其他字,在写完“虎”字第3笔“横钩”后)下一笔是什么?
生:竖撇。
师:对。注意“七”的“横”要向上倾斜一些。(写完“虎”字)。
【对写字的指导,低年级比较具体。中高年级也要适当进行。】
提起爬山虎这种植物,我们应该并不陌生,这学期学过——
生: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是谁?
生:叶圣陶。
师:你了解叶圣陶吗?考考你(出示叶圣陶相片及:叶圣陶(1894-1988)我国现代著名 家、 家、出版家。他为我国 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说出空格应填的内容。
生(齐):作家、教育家、教育事业。
【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对叶圣陶有了初步了解,这里承接从前所学,回顾了解叶圣陶。现在的学生,对叶圣陶没有太多的了解,当时叶圣陶和肖复兴身份、声望和地位是不同的,所以叶圣陶帮肖复兴改作文和请肖复兴做客才使肖复兴意外,才有课文中多处肖复兴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这些写心情感受乃至写景衬情的句子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为深奥难懂,这里回顾了解叶圣陶,下面还有介绍叶圣陶的安排,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2、本课也象《爬山虎的脚》那样以说明爬山虎为主的吗?(写人记事为主)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副板书 成长)。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为第二课时学习打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我们先学习课文前五个自然段。请这一行的五名同学读课文。他们读错了,自己又没有发现,大家可以随时说出来帮助他们纠正。
【学生初读课文,难免出现错误。出现错误,有时能发现,自己改过来。有时没注意到自己读错,这时,大家一起说出来,提醒他(她)改正,既有利于读的同学纠错,也有利于促使听读的同学集中注意听读。】
生1: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课文中“我”指谁?
生:作者。
师:作者名字——
生:肖复兴。
师:对,作者是肖复兴(板书 肖复兴)这篇文章是他1992年写的(副板书 1992)是为了纪念、怀念叶圣陶先生而作。写的是1963年的事情(副板书 1963)接着读。
生2: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师:课文与叶圣陶有关(板书 叶圣陶 出示有关叶老1963年时的资料 1963的叶圣陶:年龄 70岁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1963年给我修改作文时叶老已70岁了,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我们手中用的教材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封面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字样。这段还有一个词“莫名其妙”,“莫”是什么意思?
生:不。
师:“名”呢?
生:说。
生:说出。
师:“其”呢?
生:它
生:他的。
师:“妙”呢?
生:奥妙,道理。
师:“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懂得了。接着读。
生3: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曲线”的“曲”读“qū”,读的很好。“曲”还有一个音是——生(齐):“qǔ”。
师:组个词。
生:弯曲。
师:读——
生:弯曲(qū)
师:用“曲”(qǔ)组词
生:歌曲。
师:“曲线”的反义词是——
生:直线。
师:继续读。
生4: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生5: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课前预习得很好,没给其他同学太多的挑错机会。有的同学课文可能读不太好,没关系,在下面的学习中还有机会读课文。
【承接课前预习,课堂阅读有个以检查课前预习(含引入)的预习阶段,也可称为初读阶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要求,这个阶段一般主要安排:1、随机指定一列(或一行)学生朗读课文,每个学生一般读一个自然段,由指定这些学生读完全文,也可称开火车朗读课文。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不同的课文用不同列的“火车”朗读,全班同学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都有机会展示朗读情况,即使轮到一些朗读水平特别差的同学,也要给他一定的朗读机会,读的差时,可读少一点内容,甚至只读一、两句话,随着他们朗读水平提高,适当让他们多读一些,有了读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甚至语文水平的提高。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也体现了面向全体的要求。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读音错误,全班学生可即时帮助纠正。这样安排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听读,便于学生交流。时过境迁,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在有关自然段朗读后引导学生明确一些学生容易读错字的读音,了解一些字词意思等。有些字词意思相对固定,如“莫名其妙”一词中各个字的意思、“余晖”中“晖”的意思、“堪称楷模”中“堪”的意思等,可在预习阶段了解,有些字词意思需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了解,如“平和”、“堪称楷模”等则需要在精读阶段学习。2、了解学生预习其他内容情况,学习非重点段,为精读扫清障碍。在低年级,预习阶段还要突出识字训练。这里只安排学生读前五个自然段,另五个自然段安排下节。也可安排在本节课,但要挤占后面写字时间。】
师:本课也象《爬山虎的脚》那样以说明爬山虎为主的吗?
生:不是。
师:除了写爬山虎这种植物以外,还写了——
生:人。
师:对,写了人,还记了——
生:事。
师:对,这是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副板书 成长)。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为第二课时学习打基础】
三、学习第1—3自然段
师:1963年,我还是初三学生。叶圣陶先生修改了我的一篇获奖作文。老师将叶老修改的作文拿给我看,我打开本子,看到的作文是什么样子呢?
【略学1—2段,为本课其它训练争取时间】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出示该句)往前看,与我的原文相比,叶老修改的作文多了一些什么?
生:增添了一些小字。
师:还有呢?
生:还有一些红色的修改符号。
师:这些小字和符号怎样?
生:密密麻麻。
师:还怎样?
生:到处都是。
师:能想象修改后作文样子的样子吗?(稍停顿,给学生想象时间)看课文后面“资料袋”。
生:(翻到课后“资料袋”)
师:这就是叶老修改的肖复兴作文。说说他的样子。
生:这篇作文上增添的小字和修改符号密密麻麻。
生:叶老修改后的作文,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修改符号。师:这里展示的只是这篇作文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是这样。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大约1500字,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叶老修改的怎么样?
生:仔细。
生:具体。
生:认真。
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生(齐)能!
师:自己先练练。
生:(自由练习朗读该句)
师:谁读一读?
生: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一般)
师:停一下,你们感觉是密密麻麻吗?
生(齐)不是。
师:(对朗读该句的学生)能读得再密点么?“映入眼帘的是——”读。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还一般)
师:谁能帮帮他?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还一般)
师:听老师读: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怎么样?
生:好。
师:谁来再读?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满意不?
生(齐)满意。
师:就这样,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练习朗读该句)
【抓重点句议读。先指导学生读懂句子意思,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朗读时,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去找重点词。有些词是重点词,是因为这些词对表达句子起到重点作用。离开具体语句内容,找不出重点词】
四、学习第4自然段
师: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
生:第4自然段。
师:自由朗读这一段,看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板书 修改)。
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师:作者介绍的第一点是什么?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出示“资料袋”上半部分,至“涂涂抹抹”)看课题,的确是这样。一张纸,一张照片,一幅画,符合平时的说话习惯。叶老用词很准确。作者介绍的第二点是什么?
生: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师:(指出示的资料袋第一行加逗号句子)看这句话,从这写到这,句子挺长,叶老在这加个逗号,句子变短了,意思更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第三点是什么?
生: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师:“干净”是不是说我原来写得脏,现在干净了?
生:不是。是说句子通顺了。
生:是说句子简洁了。
生:是说句子规范了。
师:叶老修改了100多处,这里作者只写了三点。如果再多写几点,比如再介绍个十点、二十点,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那样就详略不当了。
师:看了叶老给一个初中这样认真修改作文,你觉得叶老这个人怎样?和同座说说。
生:(同座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叶老这个人很认真。
生:我觉得叶老很关心初中学生。
生:我觉得叶老平时很忙,年纪70多了,还给一个初中生修改作文,没有当官架子,很感人。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话题,引导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水平,进而提高习作水平。同时,受小学生年龄、生活阅历影响,肖复兴对叶老修改作文的感受,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安排这个环节,也力求为下一个环节打基础。】
师:说得好。看了叶老的修改,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哪句话写了作者感受?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认真”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平”“和”分别指什么?
生:“平”指平易近人。
生:“和”指和蔼可亲。
师:给我的感受还有——
生:温暖。
师:对,这是作者的感受(板书 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轻轻吹拂脸面,很舒服。自由读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感受。
生:(自由读该句)
五、学习叶老修改作文方法
师:叶老将我的作文修改了很多处,叶老修改时用的这些符号都表示什么?(副板书:∧∨)
生:表示增加。
师:对(副板书 增 再画一个方框,里面画×)这个符号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删除。
师:对。(副板书 删)有的同学也用○表示删除。不管怎样,能表明删除就行。这个○或□又表示什么?(带a|b字样)
生:表示改换,把b换成a。
师:对(副板书 换 ∽ )这个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调换位置。
师:对(副板书 调)(指出示修改作文中的自然段连接号)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两个自然段连接上。
师:对(副板书 连)修改符号还有很多,用好有利于写作文。特别重要的是,叶老修改得很准确,我们有机会读资料袋时,能感受到这一点。
六、学习第5自然段
师:叶老不仅细改字词句,还写了批语。谁能读第5自然段,看叶老写了怎样的评语?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写作文,应善于写真实的事情(副板书 真事),从那看出?
生:“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从这可以看出。
师:对。写作文,还对所写的事情有感情,要善于抒发真实情感?(副板书 真情)从哪可以看出?
生: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对。当然,也不排除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会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写真事,抒真情,合理想象,都有利于我们写好作文。就像我们平时写日记,坚持常写,作文水平会不断提高。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
【第三至第五个环节为精读阶段。精读阶段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训练的综合性教强,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精心设计。目前,结合课程标准实验教学要求,我们在课文精读阶段主要安排:1、区分不同年段,使学生领悟(或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打基础。2、加强听说读述背训练,重视语感,培养学生听说读述背能力。3、读写(或读说)结合,突出与单元写话(或习作)教学的结合。4、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在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七、,听写上一课生字,并自改、自练
师: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你还认识吗?下面我们认读本课部分带生字的词语(出示:推荐 翻页 删掉 虽然 一幅画 映入眼帘直线曲线 春风拂面)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请一行同学领读,每位同学读一个词,大家分别跟读。
生:(领读,跟读)
师:再请一行同学领读(变换顺序,随意点读)。
生:(领读,跟读)
师:(出示:篇 翻 荐 删 帘) 这几个字还认识吗?请请一行同学领读,每位同学读一个词。
生:(领读,跟读)
师:再请一行同学领读(变换顺序,加快速度,随意点读)。
生:(领读,跟读)
师:打开过关本,我们听写上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字(学生准备好后,开始听写):帝国主义 伯父 出租 振兴中华 模范。(听写完后,出示:帝国主义 伯父 出租 振兴中华 模范)请大家对照自评,把写错的改过来,在旁边练一练。都写对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写这课生字表第一行生字。
生:(自改、自练)
师:(下课铃响)这节课我们就到这,下课。
【在阅读教学公开课特别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公开课中,认读、书写字词的训练不十分常见。小学为基础教育年段,中高年段识字、写字教学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认读、听写生字环节因课堂操作难度不大,一般放在课文全文精读教学结束之后的练习阶段进行。我们多数课文的阅读教学设计均采用这种安排。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幅较长,要求认读、书写的生字较多,我们将认读、书写生字环节分散安排在两课时中。两课时所认读的生字均在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之中,恰好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八、作业
1、读读写写本课生字表第一行生字。2、背诵1—5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阅读肖复兴《一幅画像》及叶老修改的原文全文(自读课投影出示,集体阅读)。
【为平衡每日课外作业量,一般不在同一个班的同一天安排两节精读课。】
预习、精读、练习课(一)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肖复兴
修改—认真平和温暖
副板书:
成长 1963 1992 删 增 改 调 连 真事 真情
预习、精读、练习(二)(40分钟)
主要任务: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节课我们学到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地帮我这个初中生改作文,现在叶老又要请我去家里做客了,这是何等的荣幸。
二、继续检查预习情况
1、请这一行的五名同学分别读课文6—10自然段。他们读错了,大家随时说出来,帮助他们纠正。
2、学生依次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相关自然段后叫停,正音,了解预习中词语意思等:缩suō短。余晖,日字旁,指阳光。堪(能够,可以)称楷模,模mó模糊糊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现在请一位同学读6、7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作者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写爬山虎反映了作者当时心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体会作者当时心情和叶老平易近人。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8、9自然段,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叶老和我的交谈气氛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板书 亲切质朴期待)。写爬山虎反映了叶老的品格和作者当时心情。
五、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叶老人品作品都堪称楷模(板书 堪称楷模)。
“意义非凡”,对我产生很好影响。(出示肖复兴简介)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写爬山虎,反映叶老品格。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明白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出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方面:1、人物 景物2、叶圣陶 肖复兴3、人品 作品
六、读背练习
1、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2、出示提示,检查背的情况: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这样一位 与 都 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知道了或者 懂得了: ,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 。在我的眼前, 。
七、认读本课部分生字,听写上一课生字,并自改、自练(5分钟)
1、(出示,开火车认读)燥热 握手 融洽 缩短 黄昏 余晖 堪称楷模 模模糊糊
2、听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行生字)写后学生对照生字表自评,自改。
八、作业
1、读读写写本课生字(第二行)。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在日记中写一个有关自己成长的故事。
【课后作业主要包括练写生字、随文练笔及其他读背写方面的练习,具体内容根据课文教学要求确定,略读课文一般不安排课后书面练习。应注意精心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内容,使学生每天课外学习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预习、精读、练习课(二)板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肖复兴
修改—认真平和温暖
}堪称楷模
交谈—亲切质朴期待
练习课(三)(20分钟)
【这个20分钟的教学安排为一节短课,从内容看,它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但也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相关。是对阅读教学的巩固,对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准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课、练习课一般均按20分钟安排,这样便于教学管理。】
主要任务:巩固练习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读全文,感受叶老人品,继续背诵喜欢的部分。
1、我们已经读完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叶老人品。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背背。
2、检查背诵。每部分均先请喜欢相关部分的1、2名同学个人单独背诵,再由喜欢相关部分的同学共同齐背。注意提示学生:要选课文比较精彩部分背诵(如最后一段、写叶老修改我作文的样子、与我交谈及写爬山虎部分等)。
二、听写上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生字(机动,视前两课完成情况而定。如果完成,这部分时间分给一、二两个环节;如果没有完成,则适当减少第三环节内容)
三、交流上一课《综合性学习》“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别人“成长故事” (挑选精彩事例、语句进行初步评议,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具体说、习作时具体写打基础。)
【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
【在精读阶段之后,可安排课堂阅读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教学相对于精读阶段而言,操作难度不大,以巩固精读阶段阅读内容为主,类似平时练习,因此称练习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主要安排:1、检查听写上一课生字。2、深化读背练习。3、赏评随文练笔等。我们很多课大都按这种结构安排,但本课因篇幅较长而进行了特殊安排。将练习阶段分散安排在两个精读阶段之后。本课可安排3课时120分钟,这里用100分钟,全课总体教学时间有所浓缩。】
【我们结合年段、教学要求、课文篇幅等因素确定每篇课文的课堂阅读教学时间,并努力减少每篇课文阅读教学总课时,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际上,我们的大多数课文阅读教学安排已突破了小学课堂40分钟时间限制,实行长短课结合,长课为一课时,短课为10—2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可有多种类型:①预习(20 分钟)→精读(40分钟)→练习(20分钟)②预习(20分钟)→精读(一)(40分钟)→精读(二)(40分钟)→练习(20分钟)③预习、精读(40 分钟)→练习(20分钟)④预习(20分钟)→精读、练习(40分钟)⑤完整的1课时⑥完整的2课时⑦完整的3课时等。短课其余教学时间安排语文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充分适应了语文单元教学课型多样化而课时有限的实际,有利于整合语文单元教学内容。相应地,我们的阅读课教案也进行了改进,分预习、精读和练习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再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应课堂教学时间。教案中不再标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而是标注“预习”、“精读”、“练习” 环节及时间(分钟),再结合任教班级语文学科课程实际安排通过单元目录教案(详见有关目录教案)进行与语文学科其它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实现整合语文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模式,浓缩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课件出示:爬山虎图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课件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3、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有爬山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过渡:想知道作者肖复兴在文中写了什么吗?请大家打开书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叶老先生家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做标记。
2、学生自读。读完后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3、你觉得文中有难读的地方吗?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觉得难读。
4、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件事。
三、深入研读,学习方法(25分钟)
1、当肖复兴看到叶老先生给他修改好的那副文稿时,他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课件出示: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在书上画下来,认真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参看教学参考书)。
4、从修改的文稿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仔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在旁边写一写。
5、同桌交流、班级交流:你学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6、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修改作文的知识。你知道吗?在修改的文稿中,叶老修改的地方有150多处,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认真)
7、再来读一读他写的文章。(课件出示:那些叶子……好看的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8、肖复兴看到叶圣陶给他修改的作文,看着看着,他渐渐领悟到了写好作文的奥妙,他好像听到叶老正向他娓娓道来。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9、多么温馨的话语,虽然没有见面,肖复兴已经感受到了——
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齐读。(板书:平和 温暖)这种感觉就如——春风拂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10、叶老先生不仅给我修改了作文,还给我写了评语。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从中又学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与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齐读。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1分钟)
这是多么难忘的机会,正因为这一次作文的修改,才让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家做客,才有机会看到了他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附: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用字注意准确 认真
长句断成短句 平和
删掉多余词语 温暖
邀请做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3
一、引入
1、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还记得爬山虎的样子吗?
2、记得是谁写的吗?
3、是的,就是这位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作家,大编辑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大家都尊称他叶老。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叶老,走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 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精品教学设计推荐
你读 真美啊
你读 多绿呀
一齐来.
二、
1、课文中有好几处提到了这片绿绿的爬山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读一读。
2、是这几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墙怎样的爬山虎
3、孩子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见过?这样一种极其普通,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为什么唯独叶老家的在16岁的肖复兴眼中是那样的绿葱葱,那样的沉郁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这个特殊的原因。/但我想,要想了解这个原因,首先得了解这墙爬山虎的主人,你们说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看看爬山虎的主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三、精读
在作者眼中,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多么认真细致啊,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春风拂面什么感觉
还从哪里感觉到他是个认真细致的人?
翻到曲线
1、是的,这就是密密麻麻。作者的征文都密密麻麻成什么样子了?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2、是的。你们看,这就是叶老给作者修改的征文第一页。看着这一页,想象一下,叶老是怎么给我们改作文的?
3、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是的,远远不止,他还是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sjbwz/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正是炎热的夏日呀!都没休息一会儿呢!)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评语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却达到了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学术造诣,怎能不令人敬仰呢!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敬仰,带着这一份期盼,一起走进叶老的家吧!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预备起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意外
是的,叶老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却可以到他家做客,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孩子们,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这一份激动一起来感受吧!
这片爬山虎是那样的绿葱葱!绿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板书)
四、精读
见到叶老后,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听老师读。
这时,叶老给我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平易近人 亲切和蔼
从哪里看出来?
叶老见了我缩短不少!
1、什么是距离?叶老和我之间缩短了的是什么距离?
此时,我和叶老的心仿佛贴在了一起,我和叶老仿佛就是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叶老。此时,作者再见窗外的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是那么沉郁,那么浓厚,那么有韵味。来,孩子们!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1、说说
2、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心与心的.交融,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3、想象一下,如此融洽的交谈,叶老会和我说些什么呢?这位叶老,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4、叶老们,你们的话语如此亲切,但句句都在耐心地教导我,真是亲切之中
你们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朴实的言语却一直鼓励着我,真是质朴之中
正是叶老亲切之中把我小小的
5、我知道,你们也知道,融化这个词一般都用在可这里却说小小的心被融化了,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的,那一颗紧张的心被舒解了,就像冰雪融化了一样。是什么让你小小的心融化了?
6、正是叶老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把我紧张的心悄悄地融化了。
此时,我们更见证了一位文坛伯乐,他慧眼识真才,毫不厌倦地鼓励、培养那么多的人才,著名的大作家茅盾、/article/巴金、丁玲就是这样一举成名了。抬起头,再见窗外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如同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是那么的虎虎而有生气。来,孩子们,让我们深情地共同感受这一刻吧!
你来读
你来
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文坛伯乐,抬头再见窗外。
此时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那么宽厚,那么虎虎而有生气。(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
c、指导朗读。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具体事例+心里感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积累运用。
3、 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真诚、质朴的人品,对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祖国花朵的关怀与热切期盼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课揭题
1.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老人是——叶圣陶老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堪称我国文坛巨匠的大作家吧,因为,我们要学习一篇与他有关的课文,那就是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读题时慢一点,意味深长一些)
二、 反馈预习 整体感知
1. 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验一下,有信心吗?
2. 反馈难读的语句,随机正音解意。
3. 谈谈你预习之后,读懂了什么?
4. 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 预习课文时,你心中又涌起了哪些疑问?
三、 重点段研读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第一件事。
1. 默读1—5自然段,找到具体描写叶老先生给肖复兴的作文进行修改的语句。
2. 反馈,朗读。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吗?(修改符号 字词句的修改 简短的评语)
3. 你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
4. 师:面对这样的修改,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5. 面对这样的修改,肖复兴也有产生自己的心里感受呢?快速浏览,找到相关的句子。
6. 重点品读:
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读读这句话。
感悟:“春风拂面”的意思?(像春风一样吹过脸颊,带给人无比舒服和温暖的感觉)
师: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请你联系3个修改,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a)从“密密麻麻”、“到处”看出(叶老修改作文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从而让人感受到叶老对肖复兴这么一个普通中学生是多么关心),所以让肖复兴产生了“春风拂面”的感觉。
(b)感悟“愣住”:愣住是什么意思,(呆住,傻眼)。当时作者怎么想?
(c)师:这样的一份惊讶,我们该如何读好这句话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d)师:透过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我彷佛看到了,夜晚的灯下,叶老……
师小结:想到这些,我们由衷被这位老人所感动,这份感动带给作者心灵上的温暖,就如——春风拂面。带着这样的一份感动,深情地齐读。
2)出示第四自然段(还有哪些修改让作者在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的同时产生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A)从各处具体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用字的准确、规范,这样一丝不苟。
B)师引读:是的,回家后,作者仔细看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他发现题目……,我立刻感到……,他发现叶老把……改成了……,我感受到这样的改动使得……。
面对如此细致的修改,肖复兴的心不再平静,他说(齐读感受的句子)
3)“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么亲切自然。”
(a)齐读评语,
从这几句简短的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肖复兴得到了叶老的鼓励 表扬 期待)
小结:同学们,正是叶老这一番真诚的鼓励与热切的期待,使15岁的肖复兴心里充满了对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他这样写道: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答问雪茄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想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师:叶老春风拂面的温暖让肖复兴走上了文学之路。
(出示肖复兴的资料)。
现在他已经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了,而且还是我国一流的纯文学月刊《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多么了不起呀!《人民文学》创建于1949年,可是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的一种刊物啊!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一位老人,令我们——(佩服、敬仰、尊敬、感动)带着对叶老的这些情感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四、 回文感知表达方式 初步运用
1.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出示3—5段),我们再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在表达方式上,你又悟到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不上,就改为,那么从这件事情上,你在写作文上学到了什么?)
2. 体会在记写具体经历的事情时,可以先写具体事实,再写心理感受;悟到写作文要用词准确,写句规范;悟到好作文要不断修改等。
3. 出示小练笔:
1970年,我被发配到北大荒,那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我把写作当成了最快乐的事,渴望有人给予我指点。于是,我试着将文章寄给了只有一面之缘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总编叶至善先生(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没想到,他很快给我回信了。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北大荒又那么远,我激动得半天没敢拆信。拆开一看,叶先生将我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从构思、结构、语言乃至标点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怕我看不清,又亲自重新抄写了一遍寄给我。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
4. 师巡视指导
5. 反馈评价,从学生的用字和感受是否有层次去评价。
(预设:先写感受,再写原因,很有条理。把感受比喻成 ,多形象。联系自己的理解,很生动。能作对比……)
6. 出示肖复兴的感受叙写,配乐,师颂读。
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我非常感动。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接受了叶老先生父子两代人细致入微的帮助,手把手引领我步入文学的领地,在我最卑微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予我信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以及超越文学之上的友情、真诚、关怀与期待的意义。
五、 导出下节课内容
1.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深深包围,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吧,一定会感受到他(引读“他亲切中蕴含……”)一定会看到(引读“落日的余晖……)
2. 师:课文一直都在叙事,为什么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读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删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齐读课题)。来,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前先看清朗读提示:
出示朗读提示:1、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已经删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意义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学生读。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生回答)
看老师来写写这个词,(荐昏 )
大家拿出生字抄写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两个。
写字时,头放正,背挺直,脚并拢。
齐读词语。
3、了解课文梗概。
师:好,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学习词语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下面老师有个填空题,你能用这些词语完成这些填空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
( )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的作文后我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
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 )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的夏天。(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段出示)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你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怎么来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请你来读一读。
你是真的感受到了叶老爷爷修改稿子的那份心血。真了不起!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么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出示三个句子
读文,理解“融洽”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
四、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就是( 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作者一直没有忘怀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7
一、读拼音,写词语
tuī jiàn
shān diào
zào rè
róng qià
huáng hūn
yáo yè
fān kāi
mó hu
二、选词填空
温柔 温和
1、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 )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
2、老师( )地对我说:“只要认真写,认真改,就能写好作文。”
继续 连续
1、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上( )工作了几十个小时。
2、老师坐在椅子上休息了片刻,又( )上课。
三、请把句子中的错字画出来并改正
1、我争大眼睛,莫名奇妙地盯着她。( )
2、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佛面。( )
四、相信你学了这课,也有不少收获,拿出你的一篇习作,认真读读,你会把它修改得更棒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8
一、 导入质疑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俩件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 初读悟美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三、 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
(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确;删去重复啰唆的地方;改动了一些用词不准确的地方,使表达更确切;一些不准确的标点符号。
学生谈感受后总结: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作者和你们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5段评语部分。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4)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后,作者应邀去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总结:是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里跳跃着的、闪烁着的正是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啊!
过渡:应邀做客这则事例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的人。
3、学生自由汇报,重点引导: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生自由谈体会后引导:融化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叶圣陶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让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谁来再读读这段话。
(2)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3)此时,作者又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总结: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承载着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齐读十段。
4、课文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
(3)总结: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浓缩成一份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来深情的朗读课题。
四、 拓展升华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及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祥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习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3、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课下可以读一读著名诗人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
在那颗星子下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顿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9
一、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使“我”受益匪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写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对两代人的共通共融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会让人回味悠长。课文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点明了题目,道出了这两件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二、设计理念:
本着将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简单、扎实、有效的设计理念,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注重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在充分了解他们自学所得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的阅读话题,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我抓住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了三课时完成。我讲的这一课主要完成3、4两条。本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作家肖复兴修改的获奖作文。把它单独拿出来在第三课时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五条“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相信会物尽其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为三课时,我讲第二课时。在两件事中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两次写爬山虎,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大、帮助多的人。并以此导入课题。
(二)复习巩固:在上节课学习所得的基础上,纠正有难度、易出错的字词,解释“融洽”这个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构建阅读话题,切入文本。课文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通过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在汇报学习过程中,出示叶老为我批改的作文,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感激、尊敬与怀念。另外,通过“融化”这个词的理解,感受作者心被感动的过程,体会叶老的人品以及对我的影响,为后面理解“借物喻人”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作者懂得的道理,进一步感受叶老的人品与文品。
(四)教师提升。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我与叶圣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找到文中两处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欢快与激动,教师点出这种借助外界的景物来表达心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第二处具体描写更多的却是衬托叶老先生。叶老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写爬山虎就是在写叶老先生,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加深感受。进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深刻含义。体会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再读这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五)拓展升华: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如同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那么绿着,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有没有对你有些启发呢?学完了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
肖复兴:《荔枝》》《向往奥运》《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
2、作业:与课前交流呼应,写一写对你影响深的人,尝试运用我们学习的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上第三课时时,在学习了作文的修改方法后,如果能将这篇作文进行修改,不但能学以致用,而且会加深对叶圣陶先生人品与文品的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
(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
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
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
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质疑、解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2、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反思: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 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
“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
“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
“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
“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
……
(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
孩子们,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 教授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学生读题《那片绿绿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5、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篇16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乎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 “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置学生自学,并告诉学生:自学汇报时老师会有奖品发给大家。会是什么奖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及时把早已准备好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中,看着学生双手捧着叶片乐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觉得预期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当教学进行到“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时,我邀请得到奖品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站起来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出了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我接着问:“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学生一下子醒悟了,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是告诉我们要像叶老那样待人真诚质朴”。“老师是要我们像叶老那样对待学问一丝不苟。”……
不待我给以答复,台下听课的人群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学生精彩回答的鼓励,而且是对我这一设计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叶片做成的奖品,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叶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许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勤于动脑,敢于创新,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