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

2023-12-25

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 shù)、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明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明确思考题③:“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读拼音,写词语

  3.辨字组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预习,简介卫国战争,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时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按课后练习题提示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讲读课文时,通过朗读思考、讨论、质疑、幻灯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句段层次,使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话的意思。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语文教案-18 科利亚的木匣 篇2

  教学课题: 《科利亚的木匣》 (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

  1 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        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  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 学习6——12自然段

  (1)    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    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     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    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    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对。我们的科利亚不但挖出了木匣还得到了启示,我想你们也很棒,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谁也像他一样从生活的事情中得到过“情况变化,方法要变”启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三 巩固全文

  1 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 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板书设计 }

  18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  埋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变化

  四年后  挖  九岁  步子大   五步